政府控制和控制的总体目标、总体结构和基本领域_宏观经济论文

政府控制和控制的总体目标、总体结构和基本领域_宏观经济论文

政府管控一般目标、总量结构和管控基本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畴论文,总量论文,目标论文,结构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政府管控基本目标体系、目的及效率公平关系

1.宏观经济管控目标的多重性、调控体系及运行组织体制

政府经济管控目标是要使整个经济通过经济各区域、各产业的共同努力达到的经济总体发展的预期结果。经济领域存在着各区域、各产业以及各企业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结成一个不断运动的有机整体,这就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目标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如果只考虑或强调某一方面宏观目标就不能全面实现。经济学非常重视经济活动目标的实现,并把一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控及干预目标概括为:社会的充分就业;货币的低通货膨胀;经济的适度增长;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这也是市场经济中政府管控目标的体系概括。

而经济基本目标是向社会提供质量高、数量多、品种齐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服务,但所有产品都是人的劳动成果,所以效率在经济诸目标中处于中心地位。效率表现为速度而发展速度有客观制约条件,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高速发展阶段,但高速度绝不能脱离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因此,多提供产品、高效率、高速度的经济平衡协调便成为宏观经济的一般总体目标。

经济目标不仅包括生产力的增长,还包括经济关系以及经济运行体制及组织方式的不断完善。经济活动的多目标始终和各种不同层次的经济组织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目标多层次相结合的体系。

经济管控是高于企业个量管理的高层次的宏观管控,是以经济总体为对象的综合性经济管控,是对经济发展实施的战略性部署,管控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局。

就中国的现实而言,经济管控的具体内容包括: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保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再生产各环节及各产业、地区间的协调,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调节社会分配,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部署重点建设,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力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协调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经济长期发展的良性循环和社会进步。

2.经济目标“效率”和社会目标“均等”的关系对立统一

讲究效率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影响均等;反之,讲究均等必然影响效率,并且相当严重地体现在各国的社会实践中。现实经济条件下,均等应是机会均等,而不是利益均等。对劳动者只是创造均等的就业机会,而不是给劳动者均等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展开竞争会激发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做到均等与效率的统一。但是,如果收入差别过大,贫富悬殊,就会引起市场需求结构的畸形发展,恶化社会的人际关系,甚至挫伤劳动者积极性,阻碍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

经济愈落后经济法制愈不健全机会均等就愈难以实现,需要能力收入差距来促进其效率提高;相反,经济愈发达愈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均等条件。均等与效率的相关度使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相互作用趋于降低,也就是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发展而呈缩小趋势。

经济与社会目标间的子目标以及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而目标的各层次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诸目标和各层次目标间的辩证关系,需要从经济整体和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各门科学知识和方法,加以研究、认识和解决。社会经济活动的诸目标,不能等量齐观。其中,经济目标处于中心地位,社会目标必须以经济目标为基础。

宏观经济目标可概括为速度与比例的关系。速度是生产力发展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年增长速度,即社会产品和生产能力以怎样的速度增长。比例的内容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物质生产各行业的比例、非物质生产各行业的比例,以及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等,但最重要的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比例关系。速度与比例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协调的比例关系可以促进生产更快增长,生产增长快表示能够最大限度节约社会劳动,又为生产的更快增长创造条件。

比例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随条件变化而变化,比例失调政府就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速度与比例最终表现为社会经济效益,即一定社会劳动消耗条件下生产出的有用成果。社会经济效益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利用程度,体现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就应从既定条件出发,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和劳动资料,节约劳动时间增加有用成果,不断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社会经济是一个系统并且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系统,其发展取决于许多因素。从生产力方面考虑可以概括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管理因素4个方面,此外上层建筑、民族习性、文化传统等,都会给经济发展以不同程度影响。

政府经济管控的实践不仅应研究每个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宏观经济运动过程的影响,并且应该全面考察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研究如何有效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生产力相对应的为生产关系,也是生产方式的重要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构成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反之,则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破坏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总供给与需求量衡量、国民账户与经济结构

1.社会经济总量的衡量、国民账户与总量的供给需求

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是政府经济管控的基本内容,经济总量反映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成果,侧重反映社会经济的运行动态。对经济总量的研究主要考察总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性。经济结构主要反映经济的相对静止状态,对经济结构的研究主要考察总量构成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规律性。宏观经济结构合理能保证宏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宏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又有利于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所以,宏观经济的总量与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反映着宏观经济活动。经济总量与结构的研究是政府经济管控的前提和出发点,又是政府经济管控的目标和最终目的。

社会经济总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全部经济活动的总成果。考察这个总成果有许多经济指标来反映,如经济总量及增长率、投资总额、消费总额、就业率、物价总水平、进出口总额、财政收支总额、货币量、贷款规模等。这些指标分别从不同侧面、角度反映经济活动,投资总额反映社会总投资规模,消费总额反映全社会的消费规模,但是,最集中最概括反映社会经济活动总成果的指标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这是反映经济总量的综合性指标。

衡量经济总量目前一般使用国民账户体系,简称为SNA体系,其主要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等。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整个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也是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有3种表现形态:从价值形态看,是所有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新增加的价值和;从收入形态看,是所有经济主体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国内经济主体的初次分配收入和;从产品形态看,是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减去进口产品和劳务。

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测算方法: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利;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是一国所有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来自国外的本国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是反映国民生产净产品价值的指标,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折旧。

社会总供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提供的可供国内最终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社会总供给是政府经济管控中一个重要指标,为宏观经济活动提供可能条件,从而构成宏观经济活动的基础。从社会总供给的实物形态上考察,可分为物质生产成果和非物质生产性服务成果,其中,物质生产成果又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社会总供给具体包括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国内供给是指国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总量,由农业、工业、建筑业等提供的最终产品和交通、邮电、通讯、商业、服务业等提供的服务所组成。测算方法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然后扣除其中“不可分配部分”,所剩全部商品和服务总量即为国内供给。

国外供给是指国外生产活动对国内市场提供的供给,包括商品进口和服务进口。测算应考虑进口价格和汇率变化的影响。

测算总供给可用两种价格:一种是按当年价格计算,以反映当年经济增长的现实供给规模;另一种是按不变价格或可比价格计算,剔除价格波动的影响,以反映供给规模的实际增长状况。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用于购买国内市场上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支付总量。社会总需求是宏观经济管控中更为重要的指标,因为,社会需求总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同时,社会总需求的状况又取决于上期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的结果。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对应,对二者要相互对应结合进行研究。总需求从实物形态看,可分为对物质产品和对非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其中,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又可分为: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

社会总需求也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部分。国内需求指国内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是全社会对投资品的货币支付量,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可以按照各种投资主体和投资项目进行测算。消费需求是全社会对消费品和服务的货币支付量,可以通过家庭货币支出项目进行测算。

国外需求指一定时期的商品出口和劳务出口。

测算社会总需求时按当年价格计算,因为需求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现实需求。

社会总供给规模和水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其中最根本的是物质生产水平发展速度,只有生产发展速度快,生产更多的产品,才能增加有效供给。和同一时期生产商品总量相比,进口商品总量和动用商品库存数量是很小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决不能把国内总供给建立在依靠进口的基础上。各种非生产性服务业也要建立在物质生产的规模和水平基础上。物质生产部门有极大发展,才能从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为非物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总供给及总需求的结构问题、经济结构及内涵分解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仅要研究其总量及变化,并且要研究其结构及变化,以便实现总量的结构适应。对社会总供给的结构可从不同角考察,最常用的是三大产业结构来反映社会总供给结构。社会总需求规模和水平影响因素更为复杂,由社会总需求形成的特点决定。实际上,社会总需求由各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可支配货币收入决定。各经济主体货币收入的数量和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使用状况,也取决于各经济主体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还取决于各时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水平等。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既影响社会需求总量,又影响社会需求结构。

经济结构是社会经济各地区、各行业、各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间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狭义的经济结构,或指生产力结构,或指生产关系结构,或指经济体制结构,有时还指某一结构中的具体结构。广义的经济结构,既包括生产力结构,也包括生产关系结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具体由哪些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的性质和特点有哪些;诸要素的相互依赖关系、相互联系方式及其作用;经济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

经济结构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并且各要素间的联系和作用方式也客观。就像一部完整的机器,各组成要素都是零件或组成部分,各部分都从属于整体。

经济结构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划分。从社会再生产环节上分包括生产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和消费结构;从生产力角度分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从生产关系角度看主要指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和经济成分的组成、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以及各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产品结构是指各种物质产品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是否适应,即社会总产品中有效产品与无效产品的比例问题。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组织形式以及横向和纵向联系的方式。交换结构是指以货币为媒介各种商品流通的构成与相互关系。分配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在宏观经济中组成部分间的占有构成。消费结构是指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消费种类,以及各类消费水平间的比例关系。

三、经济管控与管理、调控及干预概念的联系区别

宏观经济管理、调控和干预3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干预来源于发达国家,相对于自由市场经济而言具有直接的强制性。调控是运用经济杠杆对市场运作进行调节控制,具有间接性如运用金融利率机制,外贸汇率机制,劳动力工资机制等,主动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中追求总体平衡。宏观经济管理应当说也是如此,但内容更加广泛,方法和手段更为丰富,只是目标和手段的侧重有所不同。宏观经济管理有法律的规范性管理,政府的指令性管理和经济杠杆的间接引导性的管理,而运用经济杠杆管理就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实际手段及其理论内容。宏观经济管控应当说包涵了管理、调控和干预的内涵。

管控的基本内容和手段实际也是市场机制调节功能的有机组成,客观上要求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必须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宏观管控由政府来加以组织和实施,政府是市场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体系中实施宏观管控的主体,具体由代表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政府及经济管理调控部门来进行。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通过确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管控的基本要求;政府及各类经济管理和调节部门,则依此制定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调整并实施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改变市场上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如税率、利率、汇率、工资率等变量,从而实现对市场经济微观运行主体的管控。

宏观经济本身的经济性质和地位直接制约着作为管控主体的政府管控行为模式,以及政府经济管理和调控部门本身的构成状态。即宏观管控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管控,其性质和地位是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本身的调节功能,这就要求作为宏观管控主体的政府,以及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职能机构,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客观规律来进行各种宏观管控活动,尽可能通过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的干预改变,通过各种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对市场信号参数的影响,在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引导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去实现国家的宏观管控意图和目标。否则,很可能造成混乱。

政府经济管控部门的构成主要包括经济调控机构、行政管理机构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等。显然,经济调控机构构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部分。宏观管理和调控中某些必要的行政手段的保留和采用,并不等于整个国家行政机构就都是市场调控的主体。同样,政府中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也不是市场调控体制中的主体。因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活动虽然也会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某种导向作用,但其任务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存和增值,因此不是市场运行的调控主体构成。

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宏观管控主体的政府经济机构本身,由不同类型的机构组成。一是具体组织制定和实施经济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调控机构,如国家发改委,其主要任务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并协调经济机构的活动;二是中央银行、财政部等综合性经济调控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对以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的变量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三是各产业管理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确定产业规划实施产业管理;四是各类经济监督、信息和综合管理机构,如审计、海关、商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

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不是市场调控主体及其构成要素。因为,在一个经济共同体内只有最高经济机构才有运用和改变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变量的权力。地方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对微观市场主体进行的各种地方性干预,是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公平竞争难于实现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的功能不在于调节市场,而在于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动提供必要服务,并以此来推进地区经济发展。

宏观管控体系建立在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规律基础上,是政府为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运用协调、调节、预警、预测、控制、干预等多种方式,对经济进行宏观的控制和引导。市场调节是基础性调节,涵盖整个经济运行,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主导作用;而政府调节则是高层次的整体调节,是宏观、间接的调节,并通过市场这个基础去发挥作用,校正和引导微观主体家庭和企业行为。

政府管控的目的是运用宏观管控手段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维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及结构平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的最优发展和经济福利的最优增长。

中国市场经济宏观管控与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发育阶段相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宏观管控模式,总体上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经济管控为补充,整个宏观经济管控的基础是市场。市场在政府宏观管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变化;价格杠杆和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和结构优化。经济规划指导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经济政策,搞好经济的综合平衡,协调重大比例关系,并综合配套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引导和管控经济运行。

四、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措施、强制性及其实施管控

1.经济发展战略的长期全局统筹性、战略措施及与发展规划关系

经济发展战略是政府宏观经济管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又是政府经济管控的依据,是一国在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或者说是带有全局性和决定意义的大政方针,涉及到一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问题,关系一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经济发展战略除以整个国家为研究制定范畴,产业、地区、城市以至企业、产品,都可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但只有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才是具有整体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理论伴随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在20世纪40年代产生,发展中国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推选各自特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有多种流派,具体的发展战略理论也五花八门,范围广泛,涉及人口增长、就业、收入分配、城市化、工业化、外贸、国际收支、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以及财政、金融等方面内容。

发展战略一般包括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两大部分,但制定的战略目标必须复合实际,并且需要适时加以组织和实施。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是研究和制定经济宏观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宏观战略目标是在实施发展战略的时期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和完成的重要意图,即一定战略时期内的总任务。宏观战略目标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中。

宏观战略目标有粗有细没有固定模式,经济学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对中国同样适用,并且应该作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同时,必须把社会总供需及其构成的平衡放在重要地位。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有依据且切实可行,依据人口状况、资源条件、经济现状和发展水平、科技教育、文化程度、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发展过程、国际环境制定战略,从而使战略目标建立在客观可靠的基础上。

战略措施是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各种具体的战略措施。不同的战略目标有不同的战略措施,即使同一战略目标在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尽相同乃至完全不同的战略措施。战略措施如果考虑制定得当,可以保障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制定战略措施要有全局观点或系统观念,因为发展战略事关全局,是各行业、各地区等方面战略的综合结果,战略措施要力求相对稳定,尽可能做到长期有效。为保持战略能够更好的得到实施,应从实际出发制定战略步骤,划分不同的战略阶段,采取相应不同的战略措施。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间的关系相对,由于考虑范围不同目标与措施可以相互转化。总目标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来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次一级的目标,而这个次级目标,又可通过一些措施来实现。这在决策上称为“目标—手段结构”。因此,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实际上是一个多层次的战略体系。

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规划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经济范畴,二者处于宏观经济决策系统的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采取的重大措施,其特点是功效时期长,内容具有方向性,措施具有原则性;而经济规划则是把战略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规定下来,并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化为具体指标并执行,对社会经济活动起直接指导和支配作用。

规划不仅包括指标,也包括相应的执行措施,其特点是时限较短,内容具体明确,多用指标表示,战略是规划的指导纲领,规划是战略的具体部署。

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一个体系不仅具有整体性,且具有层次性。经济发展总战略下,从横的方面可以有各个地区、各个产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战略;从纵的方面,可以有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大产业中有小产业、大地区中有小地区,大方面中有小方面,都可以形成不同层次的发展战略。各个层次的发展战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各个层次的发展战略又必须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深化各个层次战略的共同实现和宏观经济综合优势的最大发挥。战略与规划不仅密切相关并且相互作用。战略是规划的指导,不同层次的战略是制定不同层次规划的依据,但战略必须接受规划的反馈,必要时调整战略目标或措施,使战略思想不断完善。

2.发展战略的科学分类分析基础、三大战略及辩证关系

实际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称谓各异、层次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按内容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发展战略和综合发展战略,两者相对而言。单项战略也可称为专项战略,是为某一对象制定的战略,如人口发展战略、教育发展战略,单项战略一般独立制定,并严格按战略对象确定战略目标;综合战略为某一总体制定,使总体及其组成部分保持稳定和协调发展的一种战略。综合战略往往多目标,不能把综合战略看成是各组成部分单项战略的简单总和,综合来自单项但高于单项战略。综合战略以单战略为基础,单项战略以综合战略为归结,单项战略和综合战略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经济领域,各产业、各产品都可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问题,但如果没有整个经济的综合发展战略,单项发展战略就失去指导。

社会经济所有的发展战略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经济综合发展战略。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战略包括社会、经济和科技3方面内容,可称为“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处在一国发展战略体系中的最高层次。

经济发展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展,经济发展引起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又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会触动原有的社会根基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要求从社会角度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发展而出现的贫富悬殊、城市膨胀、污染严重、道德恶化等问题,都主动或被动采取一系列社会政策,如重新分配、环境保护、控制中心城市、发展卫星城市、加强优良文化伦理教育等。

经济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是,科学技术并不只是充当经济发展过程的副产品。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技能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生产能力,迅速改变整个产业经济结构,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奇迹般的推动力。

总之,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经济发展是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又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能,并引起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而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则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创造必要条件。这三者关系不断加强和深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强调“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并不是把三者等量齐观,而是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其辩证关系。社会、经济和科技三者间,经济占主导地位,是“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创新是为经济发展,许多社会改革措施也是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只有经济发展人的生活才能改善,社会问题也才能得到更切实的解决。

3.进出口、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发展战略体系研究

封闭型和开放型发展战略是根据一个国家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联系来划分。封闭型发展是指战略方向面向国内,并不把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关联作为战略目标。经济发展封闭内向化,产品大都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为主,即使有少数产品出口,其目的也是为进口;实行严格的关税,制定限制进口的政策,汇率不反映本国货币与国际硬通货的实际交换比例。而开放型发展战略是相对封闭经济状态而采取的不同的发展战略,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成为增强国力,提高生活水平的一项基本对策。不仅进口部分适合本国需要的产品,并且大量出口本国生产的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初级产品“出口替代”是通过初级农产品和矿产品的出口来换取本国所需的加工品,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以加工业品出口为主来代替初级产品出口,即实行加工产品“出口替代”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有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足够强大的科技力量为支撑。

“全方位开放型”发展战略不仅与别国进行商品进出口贸易,并且在资金、人才等方面与外国开展合作和交流,不仅在经济上对外开放,并且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对外开放;不仅对某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开放,并且对所有国家和地区实行全方位开放。

生产力在产业和区域布局受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就必须制定和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实行产业发展战略有利于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经济体系,使各产业能够互相提供产品或劳务。但是,受客观制约社会生产力可能较多集中在某些产业或区域,以形成相对发展优势。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根据本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选择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产业或战略产业,集中人财物投入这些产业使其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借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整个经济长期高速协调发展的目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取决于一个国家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现状和科学技术水平等。

区域战略的特点是有意识地利用发达区域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强化这些区域发展,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资源、利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取得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同时集中优势区域的社会经济力量,带动落后区域发展,形成层次推进最终达到共同繁荣。

除上述战略分类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发展战略类型,如优先战略与赶超战略,高积累战略与高消费战略,以智取胜战略与科技立国战略等等。优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以当今世界上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最高水平为标志。优先战略就是以达到这一最高水平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力求改变一个国家的落后面貌,把该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提高到当代世界的先进水平。

赶超战略是以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发展战略。落后国家总是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终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经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

赶超就必须将收入分配向积累倾斜以便支撑发展,但积累率不能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否则,不仅会失去应有的支持且造成经济机体内在的混乱。

无论哪种战略都应当根据本国的国情国力确定战略。而任何脱离本国国情国力,企图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盲目激进的做法,都只能是欲速不达,甚至进一退二走向反面。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纯粹的战略模式,各种战略模式也不是相互排斥。每个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侧重实施某种战略模式,但不排斥采用别的战略模式某些内容,或结合加以采用。

4.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实践及中国借鉴

国家所以发达与从被动到主动重视并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分不开,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最快的速度引进西欧的先进技术——从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到新炼钢技术。技术引进使美国工业的发展走上捷径。与此同时美国利用西欧基础科学成果,先后发明电灯、电报、电话和飞机,这些新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美国社会面貌得到根本改观。美国因此而超越西欧,成为20世纪世界经济强国并成为世界科技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濒临绝境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战后日本政府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实行“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任务;重视智力投资;实行高积累;重视经营管理,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这一战略的实施,加上“朝鲜战争”提供的有利时机,日本再兴仅用不到10年时间。20世纪60年代,日本适时制定新的产业政策,原有产业结构迅速发生变化,使日本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很快超过英国,到1968年,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西欧在经济、贸易、技术等领域的国际竞争中,目前明显处于劣势,其主要原因就是战略失误,忽视科学的运用和技术的开发,过分偏重基础科学研究,忽视工艺技术开发。科研机构与生产的关系不密切,对具体生产项目的研究不感兴趣,许多科学家不愿“屈尊”搞产品设计或从事企业管理,即使在应用技术上取得突破,但应用于生产也存在重重障碍,此外,西欧许多国家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怕冒风险,未能及时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以提供低息贷款、津贴和贸易保护等维护传统产业的生产,使西欧不仅在新技术领域落后美、日,并且传统产业也竞争不过新兴工业化国家。

战后以来,发展中国家有的已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新加坡采取引进技术的发展战略,但由于缺乏经验加上外商不愿意把最新技术拱手转让,因此,引进技术的失败率高达38%。于是,新加坡调整战略方向采取全面对外开放、放手引进外资的工业化战略并取得惊人成功。引进外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韩国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和起飞以及稳定增长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先后实行了与不同阶段特点相适应的多种战略模式。

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是为加强宏观经济管控,创造有效的宏观经济环境,指导和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发展战略,因此每个国家只有从本国国情出发,才能够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的国情国力可以概括为:人口众多,幅员广阔,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但近代却饱经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的统治,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经济建设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任意逾越一些必经阶段,但绝不是要亦步亦趋按照人家走过的路子。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政府控制和控制的总体目标、总体结构和基本领域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