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明文是一种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文体,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生产、天文、地理、科学、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学习说明文是学生间接了解社会生活及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重要途径。说明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表达方式之一。但据我调查70℅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学习说明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说明文 激发兴趣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它主要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文体,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生产、天文、地理、科学、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学习说明文是学生间接了解社会生活及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重要途径。说明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表达方式之一。但据我调查70℅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学习说明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呢?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在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如下几点:八年级上册是重点培养学生对说明性的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在七年级上下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对我们进一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很有帮助;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掌握了这种表达方式,会对我们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个人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学好说明文,今后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学生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目的、意义之后,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
常识证明,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充满兴趣,堂课效果就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 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制作媒体,巧设情景
一次教《死海不死》,既要教出说明文的特点又要让学生把握知识点,学活且能够深刻理解。我指导班上一名爱好软件制作的学生,完成了死海位置平面图,死海源头特殊的地理开况图。如何让“死海”真的不“死”(干涸)。这是课文未提及的。让学生充分发挥合理想象,提出治理方案。他又在死海海水入口处建一座水处理厂。分解出各种矿物质运用于化学工业,咸度高的海水也因此变成了淡水,减少了蒸发量,“死海”真的不“死”了。有了这三个画面的课件,学生既了解了死活的位置及死海形成的原因,还补充了开发利用的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件演示后学生反应异常强烈,教学目的达到了又激发了学生制作课件的激情,好几个同学跑来与老师商量其他课件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释放出来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得到肯定后使之得以持续,以推动新的教学活动的进行。
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
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得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教学便有了成功的开始。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如被传为经典的钱梦龙老师执教《中国石拱桥》的课例:教师首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看课文,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 字使用的准确。使用这一做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课文的学习也处于一种兴奋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五、要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在生活中运用,可谓一劳多得。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补充二十四节气歌,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农谚。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六、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论文作者:李敬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1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5
标签:说明文论文; 学生论文; 死海论文; 兴趣论文; 石拱桥论文; 课文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1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