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及其空间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温州论文,市区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02)02-0018-05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是国际上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城市功能地域单元,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本质上是非农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与中心城市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连续区域的组合。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21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主导趋势[1]。大都市区,无论是走向繁荣还是衰退,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发展战略问题。本文初步研究确定了温州大都市区的范围,探讨了温州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和空间结构发展设想,以期合理确定温州城市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尽快开展大都市区规划歪供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1 温州大都市区范围的界定
温州大都市区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在大都市区范围的确定时,借鉴国内学者对大都市区的界定指标[2],主要通过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客货流联系强度来确定温州大都市区的范围。
1.1 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温州农村工业发达,市场和商业繁荣,除文成、洞头和泰顺外,其它各县非农产值都高于80%,除平阳和泰顺外,其它各县农村非农劳动力比例都在50%以上,沿海的温州市区(鹿城、瓯海和龙湾三区)、乐清市。瑞安市和洞头县以及永嘉南部1998年GDP占温州市域的85.8%,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其中市区、瑞安市、乐清市人均GDP超过1千美元,达到了小康水平,沿海县市人口密度和全市平均人口密度均超过600人/km[2](见表1)。
表1 1998年温州市域各县(市)口指标、经济指标
Tab.1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index in Metro and county areas of Wenzhou
资料来源:根据温州市1999年度统计年鉴整理
1.2 温州中心城市与外围县要素联系分析
城市对外的经济联系主要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其中人流是具有综合内涵的联系形式,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其它形式的流通,在此主要以温州市区和外围县(市)的人流、物流的联系程度作为温州中心城市对外联系的指标。从各大区的客流量和流向分析可以得出:市区(十里亭、状元亭与永中镇)与瑞安市区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客货流联系,乐清的乐城镇和柳市形成了密切的通勤流。以温州市区、乐清市、瑞安市、洞头县、永嘉南部作为规划区来分析,该区域集中了全市全部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另外,集中了全市70.53%的公路运输和45.3%的水路运输,其总运输量占全市70%左右,随着港口建设的进一步加强,规划区水运量将不断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区域客货流联系强度和人均GDP、非农劳动力比重以及非农产业比重,可以确定,目前温州已初步形成以温州市区为核心,瑞安市区、乐清市区为次级中心,周边高度非农化区域组成的大都市区。随着洞头港口建设的加快,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洞头将成为温州海洋产业和旅游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近期温州大都市区除包括经济发达的三区二市以及永嘉县的南部外,考虑将洞头撤县设区,划入大都市区范围统一考虑,远期将形成以温瑞平原城市化地区为核心,涵盖乐清、瑞安、洞头、永嘉、平阳、苍南等广大区域的大都市区。
2 温州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分析
按形成机制分,我国大都市区主要类型有:核心城市郊区化,是郊区化和非农化为主的作用类型,如北京大都市区[4];特大城市、外来投资、国家投资带动综合作用类型,如苏州大都市区[5];外资的推动,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都市区[6]。长期以来,温州国家投资少,又远离上海、香港等增长中心,外国直接投资少,因此大都市区的形成发展既不是核心城市郊区化,也不是受外来因素(外资、国家投资、特大城市辐射等)影响的结果,而是来自温州内部的力量,归功于“温州模式”。温州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贯穿于宏观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工业化模式和温州人精神及社会网络等各方面,成为推动温州大都市区形成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
2.1 宏观政策机制
2.1.1 政府调控弱化
长期以来,温州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宽松的政策为民营企业和市场建设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机会,调动了基层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壮大了市县经济,开创了自下而上的“温州城市化模式”,由此极大地推动了温州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政府调控的弱化使得区域行政联系减弱,反过来加强了区域内部、区域与外界的要素流通和社会经济联系,促使跨区域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地区的形成。
2.1.2 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的组织
政府调控的弱化并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在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方面找到了较好的结合点,充分体现了“抓大放小”的指导思想。在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的组织建设方面,率先推出城市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政府通过房地产招标、城市道路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向民间集资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建设资金。92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300-400亿元,预算内资金不到10亿元,主要靠民间集资来实现。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调控及与民间的互动,使温州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目前温州市沿海、沿瓯江形成了“T”交通运输走廊,奠定了温州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政府的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
2.1.3 行政区划和城镇发展政策
一方面,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调整来扩大城市规划区范围,壮大中心城市实力,包括1984年设立龙湾区和1992年瓯海撤县设区,跨越瓯江将乐清的七里片、永嘉的瓯北片纳入到中心城区范围统一规划,壮大了中心城市实力。另一方面,通过调动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积极性和制定进镇优惠措施,如放宽农民进镇标准,鼓励农民集资建镇和乡镇企业进镇等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城镇发展的步伐。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柳市镇、龙港镇等30个强镇为核心,以146个建制镇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2.2 市场机制
由于温州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国家投资少,因此市场的作用对温州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推动温州大都市区的形成发展方面,市场机制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发达的市场网络将温州的产品同全国的市场联系起来,促进了温州工业的发展;②专业市场的发展依托城镇(如虹桥商贸城、柳市电器城等),反过来也大大增强了区域城镇的实力;③市场机制促进了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格局的形成,相当数量的农民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围绕市场中心,从事商业服务和市场营销等第三产业,非农化水平大大提高,推动了区域城市化进程;④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中的引入。通过社会集资和企业投资,逐步兴建了温州机场、金温铁路、温州大桥、瓯江大桥、现代化的体育馆等,推进了温州城市现代化建设;同时在教育中也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如温州大学由几个股份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新建了茶山大学城。⑤市场机制促进了核心区与外围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使温州外围地区的乐清、瑞安成为温州大都市区的外围县,并与中心城市发达的交通、信息、金融和社会服务设施等形成紧密的联系。
2.3 工业化模式
温州的工业化主要是以民营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城镇发展也是通过民营工业来推动的。一方面,民营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市场建设,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提高了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同时乡村工业化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也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了沿海区域的区域城市化进程。因此,温州沿海以温州市区为核心,包括乐清、瑞安在内的发达城市化区域的形成,其动力归于区域民营企业的普遍发展带来的区域城市化,而非中心城市郊区化。
2.4 温州人精神和社会网络
温州经济又称为老百姓经济,企业以民营为主、市场以民办为主、资金以民资为主。无论是农村工业的飞速发展还是发达的市场网络的形成,根本上归于温州人自身的能人优势,充分发挥了温州人商品意识强、敢闯敢干、善于开拓市场的优势,最大的特色在于温州的发展靠的是温州人精神。从改革开放初期起,温州人开始走出去,推销温州人生产的产品,随后又将温州变成全国物资的批发集散基地,而后逐渐将市场办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温州人口大进大出,号称两个100万,即外出经商、跑供销的温州人有100万,到温州进行商贸活动、务工的人有100万,同时有近50万温州人到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居住、经商,扩大了温州对外经济交流。由于温州人的经商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使得更多的城市到温州招商引资,温州也因此成为向外输出产品、资金及经营人才的一个中心,增强了区域的开放度。由流动的温州人和外来商人组成的社会网络,同时也是温州产品的销售网络、信息网络和投资网络,给温州带来了信息、资金和机遇,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融资渠道。今后,温州人社会网络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外资金流向温州,为温州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经济支撑,成为推动温州大都市区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
3 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设想
温州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基本上经历了点状式、云状式,正由带状式向网络型演替,逐步向由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网和交通网、通讯网等组成的网络型空间结构演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形成以城市为节点、以产业密集带为脉络的多中心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温州大都市区是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断变化的功能地域,在不同的时段,根据温州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城市化水平等来规划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3.1 近期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近期温州大都市区是由相互分离的多个中心组成,属于多中心大都市区,其中现状温州中心城区在用地和人口规模上占绝对优势,其它几个次级中心发展扩大与中心城区共同组成组合城市。温州大都市区由温州大都市(核心城市)和其外围城市化区域组成,大都市城镇集聚区主要分为一级集聚区、二级集聚区和三级集聚区。一级集聚区是以温州市中心为核心的城市聚落系统,二级集聚区为瑞安市区、乐清市区、永中镇为核心的城镇组团,三级集聚区为上塘、洞头县城为核心形成的集聚区;其空间布局结构为:大都市内圈层,空间结构为多中心组团式,包括由温州主城区(核心区)、永强片、瑞安城镇群三个组团围绕大罗山都市绿心形成温州大都市,突出发挥大都市的综合实力,在其内部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两条空间发展走廊:沿瓯江、建设中的金丽温高速公路、金温铁路为横轴,沿海交道走廊地带(高速公路、104国道、水路、规划中的沿海铁路)为纵轴形成大都市区纵向城市走廊,构成大都市区空间结构骨架。外围组团核心及发达的城市化区域:包括乐柳片区(由乐城和柳市形成的组合城区为核心)、洞头片区和上塘片区。各个组团之间通过绿色开敞空间隔离开来,寓自然生态空间于城市空间之中,防止沿交通线呈轴向扩展,通过快速干道、轻轨相连接,形成以大罗山、吹台山、三洋水网为绿核的由多个组团、多层次功能区组合成的大都市区(见图1)。
图1 近期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Fig.1 Spatial structure of Wenzhou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near future
3.2 扩展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远期的温州大都市区由温州大都市与台州到福建福鼎沿海的城市化区域共同组成扩展大都市区,它由两种实体地域组成,即温州大都市和外围发达城市化地区;其中温州大都市应跳出现状中心城区的局限,由都市核心区、永强城镇集聚区、洞头区、乐柳组合城市、瑞云组合城市、瓯北—上塘组合城镇区等城镇集聚区共同承担温州大都市的城市功能,组成一个开放型的温州大都市;南部的鳖江流域的龙港和鳌江联合发展成中等城市,按城市功能进行分工,形成温州扩展大都市区的南部中心;扩展大都市区外围城市化区域的近域包括乐清和瑞安整个市域、永嘉南部、苍南和平阳沿海地区在内的广大发达区域,形成以瓯江、飞云江、鳌江为横轴,沿海交通走廊为纵轴,各层次功能地域和基质空间构成的空间结构,广域范围包括沿海交通走廊地带的台州到福建福鼎沿线的广大经济发达区域(见图2)。
图2 远期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Fig.2 Spatial structure of Wenzhou Metropolitan area at a specified future
4 结语
改革开放20年来,“温州模式”促进了温州的崛起,使温州向现代化的大都市区迈进,但缺乏以现代意识和信息技术支撑的经济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并不能使温州成为一个经济强市。因此,从各方面来看,温州经济发展必须从靠投资带动向靠知识、技术带动的阶段转化,从“重商”的传统向“重视知识与创新”与“重商”并行的方向转变,从各自为政的局面向区域协作的方向发展。由此,必须将温州大都市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规划发展,以构筑温州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改变区域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对规划区域内部的产业发展、市场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对区域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分工进行协调,以此强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辐射浙西南、闽东北的经济、信息、金融、交通中心,我国东南沿海的出海口岸之一。远景设想将温州大都市区放在更广阔的区域背景下研究,树立起温州大都市区作为我国东部地区联系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珠江三角州经济带的中部沿海经济带中心战略地位,再创温州的辉煌。
收稿日期:2000-09-05;修订日期:2001-03-24
标签:温州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温州房地产论文; 温州交通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温州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