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完善的资本市场,真正搞活大中型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大中型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围绕搞活大中型企业出台了很多改革措施,但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本原因是没能解决好大中型企业的机制转换和生存环境问题。时至今日,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效益滑坡、亏损面广,仍是阻碍我国经济顺利发展的顽症。党的十五大做出了依靠资本市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英明决策,这为根本转变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可以相信,我国大中型企业全面更新、蓬勃发展的时代就要来临了。为什么只有依靠资本市场才能达到搞好大中型企业的目的呢?
一、从资金自我积累的角度看,只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才能加快积累的速度,从根本上解决大中型企业的资金短缺和投资效益低下问题
资金不仅决定着企业的规模,而且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速度。缺乏资金的企业,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难以加快发展。为什么所有的实行计划体制的国家都出现资金短缺,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则大都出现资金剩余?这不能不促使我们从深层次上检讨传统计划体制下资金积累制度到底存在什么缺陷。
公平地说,传统计划体制极其重视资金积累,只不过它是从宏观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从这种认识出发,国民收入是一个常数,消费与积累此消彼长,为了扩大积累,必然要尽可能压缩消费,号召人们勒紧腰带筹集建设资金。且不讲这样做会影响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讲,这种做法的主要缺陷是把积累当成一个孤立、静止的行为,而没有看到它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每个经济个体都有密切联系。
积累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且是单个企业的经济行为。确切地说,企业在资金积累中起决定作用。过去常说,大河没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实际上应该把大河小河的关系给颠倒过来,因为大河的水都是小河给注入的。积累成了政府行为,为了增加积累,政府必然千方百计把企业利润给挖出来。影响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甚至损害了简单再生产也在所不惜。这就使我们的很多企业不能把自身利润转化为自身的资金积累,使企业自我扩张的机能受到压抑,效益好的企业不能加快发展,效益差的企业反而能得到照顾,这就必然造成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创造利润的社会功能严重弱化。在积累行为社会化的同时,是投资行为的政府化、计划化(实则行政化)。从形式上看,政府既可以利用集中起来的大量资金投资搞大项目,建设新企业,也可以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确实可以起到保证投资重点,控制经济发展方向的目的。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却是资金使用效益严重下降。资金的行政性分配,必然导致企业发展前途的行政性决定,能得到国家大量资金的企业,管理水平再低也可活的很好。反过来,得不到国家资金的企业,管理水平再高也会出现生存危机。不把投资当成经济行为,而把它当成政府行为、政治行为,就无法用经济效益指标来制约投资,必然造成投资决策的失误和资金使用的浪费,甚至会出现重点项目重点浪费的反常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同样数量的资金用来建设新企业远不如用于老企业的挖潜改造效益高;而我们的很多老企业创造的利润都交上去了,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无力进行设备更新和扩大生产规模,设备逐渐老化,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就是新建的技术较先进的企业,在这种循环模式中也会逐渐由新变老。从社会的经济整体来讲,各个企业向国家提供的利润不但不能逐年增加,反而会随着设备的逐年陈旧而不断减少,在碰到产业比例失调、产品积压、市场疲软时,一些企业还要靠财政补贴过日子,成为国家沉重的包袱。
实践证明,把积累当成政府行为的办法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办法,是有害于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办法。长期坚持下去,不仅无法解决资金短缺,而且会使短缺越来越严重。
实行了市场经济,有了完善的资本市场,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积累才能成为企业的本能,成为企业维持生存发展的一种纯粹经营行为。企业为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能打败对手、保存自己,就必须不断地扩张壮大自己。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基于求生存、求发展的共识,会自觉结成命运共同体,积累和消费的矛盾自然能妥善得到解决,必要时大家会勒紧腰带和企业共渡难关。
在积累成为企业自觉行为的同时,投资也成了企业追求经济利润的经营行为。企业会珍惜每一分钱,当投资于别的企业比投资于自身能产生更多的利润时,企业会毫不犹豫地把资金投于别的企业(例如买别的企业的股票)。所有的企业都这样做,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益将大大提高。
把积累和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过程联系起来,就会发现,积累不仅和分配有关系,而且和其它环节都有密切关系。只有在消费上注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注意引导人们摆正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在交换上充分尊重各个经济实体的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在生产上注意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人们才会自觉地重视积累,并注意从不同角度提高积累的社会效益。这就把消极的、静态的积累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动态的积累。积累和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是相辅相成的。而只有培育出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才能保持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从资本和资本市场的角度看,不仅生产、交换、分配都表现为资本的保值增殖行为,就连相对独立性较强的消费,其运行方式和发展趋势也和资本市场息息相关,人们经济收入中用于投资和用于消费的比例是受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制约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拥有高度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才能使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都处于良性状态。
二、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只有依靠资本市场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满足大中型企业的资源需要
资源浪费、资源短缺、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原因。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着资源短缺问题,即便象前苏联那样地广人稀、矿产储量丰富,仍然在整体上表现出资源短缺。这说明造成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不完全在于人均资源占有量,而在于资源分配办法。资源短缺导致用行政手段分配资源(或叫计划手段),目的是为了缓解或解决短缺,执行的结果却是进一步加剧了短缺。瑞士并没有什么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它长期以来并不短缺。荷兰、比利时、日本、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人口密度都很大,长期以来物资也不短缺,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有人会说,上面列举的例子都是中小国家和地区,和中国情况不同。其实,搞了计划体制的国家,就是国家很小也难以避免短缺问题,阿尔巴尼亚、古巴都很小,资源短缺的矛盾却十分突出。这说明造成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
短缺反映了供求矛盾。这种供不应求之所以迟迟不能解决,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能迅速地增加有效供给,二是不能及时地抑制该抑制的需求,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加剧矛盾。从增加供给的角度看,在传统体制下,短缺并不能成为增加供给的促进力量。价格本来是最重要的市场信号,价格扭曲,必然导致信号失真,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用行政手段制定价格,使短缺情况不能真实地传递给生产企业。此外,增加供给的关键是要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传统体制下由于政企不分,企业和职工都缺乏必要的自主权,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劳动者的收入不能直接与劳动贡献持钩,因而企业的积极性、劳动者的积极性都被扼杀了。有些产品虽然市场长期短缺,生产部门却不会因此而大量增加对该产品的供应。
从抑制需求的角度看,首先是传统体制下不能抑制企业对稀缺资源的需求。分配式的资源配给体制,使资源的使用处于低价或无偿状态。如果说企业对于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积极性不高,那么对多占用资源的积极性却是异乎寻常的高。不管是不是真的需要,都会尽力向资源配给部门提出增加供给量的要求。有限的资源要应付众多的需求者,配给部门也难以辨别谁是最急需的需求者,加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使资源配给上政策性的平均主义与人为的不公平并存。这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加剧了短缺。其次,资源的低价配给制,导致很多产品对消费者凭票限量供应,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抑制需求,执行的结果却是扩大了需求。低价使人们在消费中毫不珍惜,凭票又使人产生不买吃亏的感觉。比如,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对粮食凭票供应,可我国对粮食的浪费现象却异常严重,水、电、煤也存在着类似现象。看来,靠供给制、靠凭票定量供应来抑制需求只能在短时期内凑效,而决不能把它当作解决根本问题的战略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部分地引入了市场机制,传统的用行政手段分配资源的体制也得到了局部改革,出现了资源配给上的双轨制。这对搞活企业,搞活市场产生了巨大作用。由于我国的改革顺序是先下后上、先小后大、先私人集体后全民,这就使得私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反而享受了较多的自主权,率先活了起来。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则因受到较多束缚而难以有所作为。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计划配给的资源使所有的企业都感到吃不饱,于是都去千方百计地寻找计划外资源。在找米下锅方面,小企业因自主权大而占有明显优势,加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小企业(甚至一些个人)又把本应分配给大企业的资源给抢了过去,使不少大企业面临着要么停产,要么高价买资源的艰难选择。
将投入产出综合比较,就会发现,大多数小企业或是低价投入、高价产出,或是高价投入、高价产出,企业利润总是可观的。而严格受计划控制的大中型企业无论投入的生产要素价格多么昂贵,而产出只能是低价的(即计划价格),这种不平等竞争使很多大中型企业效益难以提高。
看来,无论是传统的纯计划体制还是改革后的双轨制体制,在资源配置上都不利于大企业的发展。而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在平等竞争中使大企业显示出应有的优势。
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也就是所有的企业都以平等的身份用竞争的手段去获取资源。要真正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作为基础条件,否则只会出现资源配置的半市场化或非市场化。因为,完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所有的生产经营要素能随时转化为资本的价值形态,这样才有利于资本流动,二是要保证资本流动的规范有序和低成本。大企业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会转化为资本的规模优势和积聚优势,最终表现为资本的增殖优势。此外,资源竞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由产成品的竞争来决定,在这方面大企业更是得天独厚。如果我国消除了地区性的贸易壁垒,让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商流物流畅通无阻的大市场,那么大企业的产品优势会自然地转化成资源占有优势。优质烟叶会流向大型高档次的卷烟厂,优势羊毛会涌入科技水平高的加工厂,其它各种优势原料也都会物有所归,各种原料大战将自然熄火,社会宏观综合经济效益也会大幅度提高。
大企业除了便于利用国内资源之外,还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占领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也可以将国内的富余资源拿到国际市场上去换取短缺资源。可见,不搞市场经济,不培育资本市场,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大企业的资源供应问题。
三、从强化国家调控能力的角度讲,只有依仗资本市场,才能有效地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整个经济的高效化、国际化
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市场经济无论宏观微观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调控体系,这早已成为不争的定论。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强调调控的必要性的同时,更强调调控手段的法制化、规范化。因为手段的不同导致调控成本和调控效率的不同。所谓规范化法制化的调控手段,就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制订相应的产业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地区结构进行调整,达到优化组合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国家的产业政策可以是强制性政策,可以是指导性政策,可以是利益诱导性政策,也可以是强制与利益诱导相结合的政策。无论是用行政手段还是用产业政策手段调控国民经济,都需要有依托,前者依托的完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因而执行的结果造成政府机构越来越庞大,官僚主义盛行,调控成本上升,调控效率下降。后者除了依托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之外,更主要的是依托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这样才能带来调控的低成本高效率。比如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证券市场实现产权流动、调整经济结构、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一是资本流动成本最低。这个成本低除了交易快捷、手续费低之外,还包括所有权交易与经营权交易相分离,因而社会震动小、不容易停工停产等因素。二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周期大为缩短。国家的产业政策无非是鼓励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周期长容易矫枉过正,而依仗证券市场,过去需要几年完成的事情现在几天就可完成,不仅可以大跨度调控,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实施微调,这就大大增强了国家调控的时效性。,三是有利于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接轨。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既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提和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早接轨比晚接轨好,全部接轨比局部接轨好。证券市场作为整个中国市场体系最成熟最规范的部分,理应先行与国际接轨,从而发挥示范效应。近几年,境外资本与境内资本通过证券市场相互融合,使国人更加重视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使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关规则历经检验而趋于完善,如境外资本可以通过证券市场收购境内企业,境内资本也可以通过证券市场收购境外企业,通过证券法规的比较、融通,逐渐使境内外证券市场联成一体,使中国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充分享受后发效益,很快成熟壮大起来。
四、从提高企业规模效益的角度讲,只有培育完善的资本市场,才能促进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规模优势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规模优势至关紧要,它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以我国的家电市场为例,过去群雄割据的局面一去不复返,能够生存下来并活得很好的大都是超级大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称得上大,但要进入国际市场,又显得小,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美国的波音公司规模已经世界第一,但它仍然要和麦道公司合并,继续扩大规模,可见扩大规模是没有止境的。企业规模之所以重要,这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市场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影响和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六条:一是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程度;三是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四是市场状况;五是生产资料的规模、数量和效能;六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组合,生产的组织形式。在这六条中,每一条都和企业的发展规模直接相联系。且不讲第五第六条直接指的就是企业规模,就以第二条为例,虽然讲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似乎和企业规模无关,但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先进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起决定作用,科学研究耗资巨大,没有大规模的生产作后盾是不可想象的。相同的建筑物,相同的物质占用和消耗,较大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的生产规模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能运用行政手段组装出大企业,但却不能使这些企业产生规模效益,而是变成了一些大而松散、大而虚弱的病态混合体。究其根源,主要是这些企业没有建立在资本市场的基础之上,没有先进的产权制度做支撑,因而内部结构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现代企业制度所应具有的排他性、流动性和可受益性,只能靠外部力量强制维持企业的运行,难免生命力日渐衰弱。
可见,只有运用资本市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通过企业兼并、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的途径,以股权或债权为纽带凝聚成的大企业,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在拥有发达完善资本市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动机的驱使,每一个企业都有近乎无法遏制的扩张欲望。这种欲望是由资本增殖的本能所决定的,因而是极其强大的。但企业的扩张又要受到多种制约:一是要受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制约,即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企业收购、企业兼并、资本重组,而不能违法行事。二是要受自身经济实力和对手经济实力的制约。资本市场通行的法则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每一个企业既要努力兼并别人,又要防止自身被兼并,因而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三是要受市场容量的制约。这些制约并不能阻止企业扩张,而只是提高了企业扩张的质量,减少了盲目扩张。
通过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其内部关系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依据实力大小而形成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因而大而不松散,越大越紧密,更重要的是它努力吸收人类的一切先进科研成果,力求内部机构设置科学合理,自励自律机制完善,运行规范有序。这种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上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标签:资本市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资金计划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