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志龙
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湾里小学
摘要:缺少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乏味的。同样,缺少问题的思维也是肤浅的。成功的数学教学是构建在不断提问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学生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够主动探究与思考,有了探索才能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反思如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对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及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提出问题,那么思维就像无源之水。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传统问答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方式确实可以保证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初衷,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从数学角度审视生活中的问题,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传统问答式的教学模式无疑背离了这一教学目标。因此,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小学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学生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保持继续学习的动力。
(一)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怀疑的态度。他们不再一味地推崇教材知识,认为教材知识和教师讲解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是一门启蒙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种数学知识,还能起到一定的创新驱动效果,这样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道路上才能创新。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工作的目标不再是培养循规蹈矩的传统人才,而是培养创新型的未来人才,问题意识在其中无疑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响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都采用:备课、教学、复习、考试等固定的模式,这种固定的模式虽然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并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仍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很多小学中都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却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课堂的教学仍然是"满堂灌"的"注入式",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也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思维方法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极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
这种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相关的研究证实,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够对接受教育的实际质量与实际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学前教育接受情况存在着差异,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性的差异,虽然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因材施教的教学,但是因材施教的内容必须要是强调在实际的教学中适应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这种个体化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例如,有的学生拥有整体性的认知结构,有的学生具有求同存异性的认知结构,不同的认知结构都会对学生发展问题的方式与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影响,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在同样的班级内,同样的教师教导下,学生具有同样的学习步骤反之产生不同成绩的主要原因,如果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体化差异,那么将会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与发展。
三、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从本质上来讲,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是要帮助学生对数学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大胆的研究,并通过自身实际的努力来对问题进行解决,由于小学生特殊的心理及生理状态,所以,首要的策略就是要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往往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就需要一定的勇气,因此,只有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够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性格本属好动,在加上心理发育不健全,所以很多小学的课堂的气氛都是严肃并压抑的,这种气氛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引导性的思考,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不正确质疑,教师也应该进行积极的鼓励,通过这样营造出的和谐教学气氛,能够让学生的精神更加放松,从而保证思维发散,最终形成数学问题意识。
(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只有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够帮助学生产生主观能动性,产生积极研究数学的心理倾向,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源自于对产生的技术与生活的事件,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不妨创设出适当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客观,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情境的建设,能够增强教学的民主化,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进而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好奇心理与求知心理。利用合理的情境教学方法,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数学问题意识。
(三)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就导致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较弱,具体来讲,小学生缺少就是发现问题的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表个人的观点,取长补短,对固有思想进行质疑,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不同的学生在一起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就能够得到不同的思路,进而培养出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未来成长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营造和谐教学气氛、情景教学法以及鼓励学生之间交流的三点策略,希望能够为后人的研究做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霍彦景.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6):51.
[2]吴培玉.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05):84-85.
论文作者:饶志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生论文; 认知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