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一直以来小学体育教学,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主要靠“模仿”老师,学生的潜能无法很好被激发,导致教学没有达到应有效果。本文将从创新体育教学实践谈体会,浅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价值取向。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因此,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能力向素质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利用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实践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转变思想和方法已成为体育教师急需解决的课题。这样方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导作用,才能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把体育教学升级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教育过程。作为体育教师,应先转变教学观念,来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模式化的体育教学,致使学生缺乏观察、联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处于被动的灌输学习状态。学生对课程没兴趣,也就说明这种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看来,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使体育教学从实际出发,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尽量做到符合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每次课都保持新奇感,激发和培养其创新意识。面对善于思考问题的现代青少年,如果教师还是因循守旧,缺乏改革与创新精神,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更新观念,变化教学内容。观念更新需要体育教师打破教学模式和观念的传统,使学生由过去的顺从型向积极参与型转变,内容的变化要求体育教师将现代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
二、改变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更新就是要求教师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新奇感和渴求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体育教学中,教法组织要多样,着重创新意识的开发。像合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讨论法等均是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优秀方法。如在健美操教学中,把武术、舞蹈、太极及球类等项目中对思想有启发的独特动作都学习记录下来,结合健美操的韵律特点加以改进,在系列化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和编排创造力在不同层面上均能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想形成的信心。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信心提高会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创新的潜能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挖掘。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发挥主观能力,创造性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手段。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鲜活形象的外部环境,来引起学生的感性体验,扩张其知识宽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体育教学中合作教学法也可以有很好的把每位同学的智慧集合起来,同时也使不同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到别人的长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综上可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并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思想和能力的发展。
三、营造问题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从古 文献 中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教学中问题讨论的记载。 现代 教学继承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反对“满堂灌”,提倡提问式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探究离不开问题,质疑是学习的起源和动力,解疑和答疑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获的知识、探索和发现真理的有效途径。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是探索知识海洋的摇篮。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产生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正确引导;对提出古怪离奇问题的学生不能采取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的态度,大搞“听话教育”,要积极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究精神。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探究引体向上”实验教学中,有位学生针对教材“双手正握杠呈悬垂后,用力屈臂上拉引体至下额过杠。引体时,不可借助蹬腿和摆动的力量”这些动作要领提出质疑:“是仅靠上臂的力量来做引体向上的吗?”针对这一疑问,我提出“如果仅仅是靠上臂的力量来做引体向上,那又会是怎样呢?” 再让学生进行讨论、互评,。这有利于学生共同提高。学生对此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并结合实验达成一致,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不仅要靠上臂的力量,而且还要靠腹肌、背肌力量以及呼吸及杠的反弹力的配合来做引体向上,要求引体时不要借助身体摆动和屈蹬腿的力量。如我们在讲“生命在于运动”时,学生提出“体育锻炼损害身体”的相反意见;又如“篮球比赛球压线为出界,足球压线为何不出界呢?”的疑问等等。面对学生的相反意见与疑问,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其次要认真听取学生不同意见提出的缘由,再次要针对学生质疑的缘由,既透彻阐述“动体养形”、“静体凝思养神”、动静之“阈”的科学原理,又充分讲解身体与心理的动静对生命发生作用的辨证关系,使学生从中获得正反、左右发现问题,辨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品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才智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中国学校体育/ 2002年第一期.
[2]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学校体育学/金钦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施永忠:《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分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教育”》,教学月刊,2003,1.
论文作者:张旭红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8月总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体育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8月总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