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流动预期寿命_生命表论文

中国人口的流动预期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寿命论文,中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129X.2013.06.008

【文章编号】1004-129X(2013)06-0054-07

生命表是最重要的人口分析方法之一。除了在死亡率分析中应用生命表外,生命表在婚姻、生育、迁移、就学、就业、老龄等研究中都有广泛应用。其中在老龄研究中,通过生命表可以计算健康预期寿命或自理预期寿命,它表示在整个预期寿命中,有多少年是健康预期寿命,即在健康状态下度过的年数。健康预期寿命是衡量老年健康甚至整个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将健康预期寿命计算的思路和方法应用到人口流动研究中,计算流动预期寿命,以反映在整个预期寿命中处于流动状态的预期寿命,即预期在流动状态下度过的年数。本文首先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趋势和特征,然后介绍如何通过生命表计算流动预期寿命,最后应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1]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3]计算和分析我国人口的流动预期寿命变化趋势。

一、我国人口流动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迁移和流动政策变革的推动下,在人口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显著区域差异的背景下,人口流动成为我国一种持续增长的重大人口趋势。从内地流向沿海、从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流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沿海省份和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改变着我国的人口格局。根据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过去3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增长非常迅速(图1)。1982年人口普查时,我国流动人口仅6000多万,到2010年人口普查时,我国流动人口达到了2.2亿,增长了近33倍。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不足1%,上升到2010年的16%以上。人口流动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现象,在国家发展、城市繁荣和家庭及个人生活中都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图1 我国流动人口增长趋势(1982~2010年)

资源来源:Zheng Zhenzhen and Yang Ge.Internal Migration in China:Changes and Trends[Z].Paper Delivered at the Conference “40 Percent of the World:Population Change,Human Capital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India and Indonesia”,Singapore,2013;以及历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图2 我国人口流动的年龄模式(2000~2010年)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原始数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和2010年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

人口流动有着重要的人口选择性。年轻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具有更高的流动率。图2显示了2000、2005和2010年份年龄人口流动率。在我国人口流动迅速增长的过程中,年轻人口的流动率增长最快。2000~2010年,15~19岁组和40~44岁组人口的流动率都增长了10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20~24岁组的人口流动率高达30%。另外,5~9岁和10~14岁的儿童人口流动率也达到了10%,比2000年增长6个百分点以上。这说明在成年流动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儿童的流动也在迅速增加。图2还反映出,流动率的性别差异在两端的年龄组很小,而在30~34岁组和50~54岁组男性流动率明显高于女性流动率。在流动率高峰年龄组20~24岁,女性流动率高于男性流动率,但是性别差异趋于缩小。这种情况也出现在15~19岁组上。

我国人口流动的另一个特征是,在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流动人口处于流动状态的时间也在不断延长,出现流动的长期化趋势。例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北京市流动人口在北京的平均居住时间达到4.8年。[4]在京居住时间超过5年的达到近40%,超过10年的达到了14%。而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计算,我国流动人口平均流动时间达到4.5年,超过60%的流动人口具有6年以上的流动时间。流动的长期化趋势还伴随着家庭化趋势。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显示,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家庭化率高达60%。[5]人口流动的常态化、长期化和家庭化构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使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成为日益迫切的重大问题。

二、流动预期寿命的概念与计算

对于人口流动出现长期化趋势,现有调查和研究都是通过计算流动人口的平均居住时间加以反映。衡量人口流动的长期化趋势或者处于流动状态的时间长度,除了使用流动人口在目的地的平均居住时间外,还可以应用生命表方法,计算处于流动状态的预期寿命。我们在分析死亡率时,通过编制生命表,计算平均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在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条件下,人们预期可以存活的年数。我们在研究老年健康时,也通过生命表计算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它是指老年人口预期在健康状态下度过的年数。同理,我们也可以通过生命表计算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它表示在当前的分年龄流动率的条件下,人们预期处于流动状态的年数。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和平均居住时间的区别,相当于平均预期寿命和平均死亡年龄的区别。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居住时间都是受年龄结构影响的指标,而平均预期寿命和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则是排除了年龄结构影响的指标。

计算平均流动预期寿命的方法,即类似于计算平均健康预期寿命,或者说是Sullivan方法的拓展应用。[6]根据分年龄人口流动率,基于分年龄死亡率计算的生命表,即可计算流动预期寿命。表1展示了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流动预期寿命的计算过程。其中第(2)至第(5)列就是根据分年龄死亡率计算的生命表,第(6)至第(9)列是基于分年龄流动率计算流动预期寿命的过程。

表1中第(2)至第(5)列计算的生命表并非是直接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分年龄死亡率计算的。2010年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存在漏报,尤其是婴儿死亡有严重漏报。已有研究发表评估了2010年人口普查死亡数据,但是没有提供调整或修正的死亡数据。[7-9]本文使用 Brass logit转换来估计2010年生命表。Brass提出两张不同生命表的存活概率l[,x],进行logit转换之后,存在一种近似线性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由一张生命表推导出另一张生命表。通过对1982、1990和2000年生命表存活概率进行logit转换,并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发现死亡水平在不断下降,但是死亡模式基本稳定。因此,我们假设2010年的死亡模式不变,而死亡水平进一步下降。2010年的死亡水平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就是说,根据已知的平均预期寿命和Brass logit转换,我们可以计算出2010年的生命表。总人口以及男性和女性的生命表都是这样计算出来的。表1中的第(2)至第(5)列就是2010年总人口生命表。我们使用Brass logit转换还估计了2000年和2005年的生命表,并将三个年份的生命表存活概率展示在图3中。

图3 通过Brass logit转换估计的生命表存活概率(2000~2010年)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0年人口普查汇总数据,经笔者计算的结果。

根据所估计的生命表,然后使用分年龄人口流动率,就可以计算流动预期寿命。计算方法就是用分年龄流动率(第6列)乘以生命表生存人年数(第3列),得到流动生存人年数(第7列)和累计流动生存人年数(第8列),从而计算出流动预期寿命(第9列)。将平均预期寿命和平均流动预期寿命的计算用公式表示如下:

通过计算,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人口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为10.8年,即在2010年份年龄人口流动率的条件下,预期在流动状态度过的年数为10.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10]因此我国人口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占平均预期寿命比例为14.5%。与平均预期寿命类似,平均流动预期寿命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表1显示,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在15岁之前都在10年以上,30岁下降到5年左右,50岁下降到2年左右,而65岁之后平均流动预期寿命不足1年。

三、我国人口的流动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

根据上述的计算方法,我们利用图2中的分年龄总人口流动率和基于图3计算的生命表,得到了2000、2005和2010年我国人口的流动预期寿命(图4)。我国人口的流动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5.35年,增长到2005年的7.93年,又进一步增长到2010年的10.84年。在过去10年里,流动预期寿命增长了一倍。也就是说,在2000年的流动率条件下,我国人口在流动状态下度过的时间为5年;而在2010年的流动率条件下,我国人口在流动状态下度过的时间增加到了近11年。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流动的长期化趋势非常明显。另外,两性之间的差异很小。男性平均流动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5.35年增加到2010年的11.09年,女性平均流动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5.36年增加到2010年的10.56年。2010年男性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只比女性高出约半年。

图4 我国人口的流动预期寿命(2000~2010年)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0年人口普查汇总数据,经笔者计算的结果。

图5 分性别年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2010年)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根据2010年我国分性别年龄的人口流动率(图2),我们计算了分性别年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图5)。2010年男性平均流动预期寿命为11.1年,女性平均流动预期寿命为10.6年,男性只比女性多半年。而2010年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2.38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7.37岁,女性要高出男性5岁。[10]这样,男性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占平均预期寿命比例要高于女性(图6)。2010年男性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占平均预期寿命比例为15.3%,女性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占平均预期寿命比例为13.7%。两性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都随年龄增长不断下降,但是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占平均预期寿命的比例在15~19岁组之前是上升的,之后不断下降。这与15~19岁组的流动率大幅度上升有关。2000年和2005年的分性别年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及其占平均预期寿命的比例和2010年的模式类似,不再赘述。只是在水平上要低于2010年。由于我国人口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要大大快于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因此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占平均预期寿命比例大幅度上升。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占平均预期寿命比例为7.50%,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68%和7.30%;到2005年分别上升到10.85%、11.03%和10.64%;到2010年又分别上升到14.48%、15.32%和13.65%。2010年的比例几乎都是2000年的2倍。因此,在过去10年里,我国人口处于流动状态之中的时间大大延长,而且它占整个生命时间长度中的比例也大幅度上升。同时,男性的这两项指标值都略高于女性。

图6 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占平均预期寿命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四、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个测量人口流动时间长度的新的概念和指标,即流动预期寿命。它是指在给定的分年龄人口流动率的条件下,人们预期在流动状态下度过的时间长度。它是通过编制生命表,借用计算健康预期寿命的Sullivan方法计算出来的。通过对2000年人口普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随着我国人口流动率的不断增长,流动预期寿命也大幅度上升。我国总人口的流动率由2000年的8.1%,上升到2005年的11.3%,进一步上升到2010年的16.5%。相应地,我国人口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5.4年,上升到2005年的7.9年,又进一步上升到2010年的10.8年。我国人口的流动率和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在过去10年间都增长了一倍。也就是说,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常态化和长期化趋势。这样的趋势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生命表计算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为测量人口流动的长期化趋势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指标。因为它排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便于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群中进行比较。因为我国的人口流动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分区域考察人口的流动预期寿命,以及不同区域在过去一二十年的发展趋势,从而可以更深入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长期化趋势及区域差异,对于应对这种趋势带来的挑战具有更重要意义。

标签:;  ;  ;  ;  ;  

中国人口流动预期寿命_生命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