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人民医院 山东潍坊 262100
【摘 要】文章以研究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TM)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MRI)特为目的,采用对确诊的65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及MRI表现的方法,通过结果分析,得到ATM一般预后较好,MRI是检查ATM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结论。
【关键词】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特征;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本科收治的ATM患者65例,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16~72岁,平均31.08岁。病前诱因:病前4周内有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28例、腹泻11例、疲劳6例、疫苗接种2例,无明显诱因18例。发病年龄:10~20岁11例,>20~30岁20例,>30~40岁16例,>40~50岁12例,>50岁以上6例,其中,大于20~40岁占全部病例的55.38%。发病季节:春季发病10例,夏季发病26例,秋季发病20例,冬季发病9例,其中夏秋两季为多发季节,占70.76%。城乡差别:农村44例(占67.69%),城市21例,农村发病率高。
1.2方法
1.2.1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乙型肝炎、血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血清学、脑脊液常规和生化、胸片、腹部B超、视觉诱发电位、上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1.2.2四肢肌力评定
采用0~5级六级记录法,以疾病进展到最高峰时的肌力作为统计指标。
1.2.3疗效判定
治愈:步态正常或独立行走,大小便自解,感觉障碍不明显;好转:肌力改善1级以上,但不能行走,括约肌障碍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1.3统计学处理采用自主设计的统计调查表对符合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临床表现
多为急性起病,少部分为亚急性起病。从发病到疾病高峰时间平均为(3.01±4.37)d,最长者16.0d,最短者0.5d。出现症状到入院时间1~27d,平均5.6d。首发症状:神经根痛10例(15.38%),肢体麻木19例(29.23%),肢体无力23例(35.38%),排尿困难13例(20.00%)。全部病例均在疾病高峰期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深浅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双下肢瘫痪65例,其中37例0级,17例1~2级,11例3~4级肌力;四肢瘫痪29例,为0~3级肌力;24例患者在疾病早期出现脊髓休克。其中18例在7~22d后脊髓休克渐消失。另外6例在病程40d时,脊髓休克尚未消失。感觉障碍平面在颈段17例,胸段33例,腰段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便秘等。其中有48例(73.84%)需留置导尿管,平均17d。23例有对称性的神经根刺激症状:胸背痛9例,腰腹痛8例,颈痛3例,肢体痛伴麻木3例。
2.2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HIV和梅毒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4例患者是乙型肝炎,但肝功能正常。血糖、肾功能正常。胸片未见结核、肿瘤征象。腹部B超也排除肿瘤。65例脑脊液检查:24例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8~320)×106L-1];19例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0.45~1.24)g/L];奎根试验显示8例有程度不同的椎管阻塞现象。65例视觉诱发电位均正常;55例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异常,29例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异常。
MRI检查:65例患者均在入院后1周内行MRI检查,其中47例脊髓有异常信号,18例未见异常信号。头颅未见异常信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异常的脊髓MRI特点:(1)病灶部位,单纯颈髓7例,颈胸髓受累9例,单纯胸髓13例,颈胸腰髓均受累10例,腰髓8例。MRI显示的病变上界高于临床体检感觉障碍平面的上界,最大可相差5个节段。(2)T1WI,在矢状位T1WI像,12例未见脊髓肿胀,27例病变处脊髓轻度增粗,8例病变处脊髓明显增粗,与正常脊髓无明显界限。(3)T2WI,矢状位T2WI显示脊髓内均有长T2信号,累及1~2个脊髓节段21例,累及3个以上脊髓节段26例,最长达15个节段,平均4个节段。冠状位显示长T2高信号位于脊髓中部,左右不一定对称,占据脊髓横断面积的2/3以上,脊髓周边区残存薄片状低信号脊髓结构。(4)脊髓MRI增强,46例行GD2DTPA增强扫描,其中34例病变段脊髓呈斑片状或条带状的强化信号,12例病变区未见任何强化信号。
2.3治疗
65例患者入院确诊后均给予B族维生素、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基础护理、肢体康复、防压疮及肺部和尿路感染治疗。其中56例每天给予甲泼尼龙500mg静脉滴注3~5d,9例每天给予地塞米松10~20mg/d治疗1周,然后口服泼尼松(60mg/d)2周,之后逐渐减量。
2.4预后
49例患者经综合治理后肌力开始好转,好转时间(7.36±8.47)d,肌力恢复1级时间(11.35±10.58)d,开始行走时间(21.76±9.21)d,感觉障碍平面开始下降时间(12.79±7.61)d。2个月时治愈19例,好转30例,无效16例(有7例仍处于脊髓休克期),无死亡,总有效率75.38%。
3讨论
ATM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脊髓非化脓性急性炎症,发病机制不清楚。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感染症状;部分患者发生于免疫接种后;70%的ATM患者的淋巴细胞对牛髓磷脂碱性蛋白和人类周围神经髓鞘P2蛋白有反应;另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能有效减轻症状,这些均提示ATM与免疫因素有关。
本组病前1~4周有发热或“上感”史28例,有腹泻史11例,有疫苗接种史2例,疲劳6例,其余18例无相关疾病病史。发病以青中年为主,主要发生于夏秋季,农村多于城市。其原因可能是夏秋季为农忙季节,青中年为主要劳动者,重体力劳动较多,易致疲劳和外伤;同时农村蚊虫较多,受叮咬的概率大,感染的概率也相对大。
ATM的诊断主要根据急性或亚急性出现的截瘫或四肢瘫、病损平面以下感觉障碍和大小便潴留,脑脊液正常或细胞数增多,电生理示VEP正常,SEP异常,MRI见病变水平脊髓异常信号。多数患者于数小时至3周内发展为脊髓完全性的横贯性损害。急性严重病例早期出现脊髓休克现象,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此时易误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为末梢性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消失,一般无二便障碍,这些特点可与ATM的脊髓休克期鉴别。ATM早期的根性疼痛、肢体麻木易被误诊为椎间盘突出、肌肉劳损、末梢神经炎等疾病。详细的询问病史和细致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及MRI和脊髓传导速度检查可早期诊断ATM,应避免因查体不全面而延误早期诊疗。
MRI的应用开辟了无损伤检查的新领域,其对脊髓病变有很高的敏感性。ATM急性期MRI表现明显。本组47例MRI异常。矢状T2WI表现为脊髓内长T2高信号病灶,边缘不清,平均累及4个以上脊髓节段,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增强后见轻微斑片状或条形强化。矢状T1WI病变处脊髓轻度增粗,无占位效应。本组有18例脊髓MRI未见异常,考虑其原因如下:(1)有8例入院时双下肢肌力Ⅳ级,经激素治疗8d后完全恢复,考虑原因为病变轻微,MRI无法显示。(2)有13例患者于发病后1d内行MRI检查,考虑原因为检查较早,MRI无法显示。
总之,ATM起病急、病史短,MRI有特异性表现,结合病史及MRI检查结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且MRI所见病灶的大小和有无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耿海峰,袁宝强,程华,等.117例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2(11)
[2]张雷,王俊峰,刘汉伟.MRI阴性的急性脊髓炎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
论文作者:刘兆先,孙秀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7
标签:脊髓论文; 患者论文; 脑脊液论文; 脊髓炎论文; 肢体论文; 信号论文; 异常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