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公债、货币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债论文,税收论文,货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正在治理通货紧缩。这之中,兼用了税收、公债、货币等手段,以拉动经济增长。为了更好地运用它们,现将其分析、比较如下:
一、税收与公债、货币性质的比较
(一)税收与公债性质的比较
1.税收是公共商品的价格,是纳税人在消费了不能直接交换的公共商品之后所欠下的一种债务,这种税收债务,只有通过政府用其公权强制征收,因而人们有纳税义务,不得抗缴。而公债,是政府用借债的方式,让人们购买,除了强迫公债之外,人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2.税收是强制征收的,通常是以消费的削减来维持的;而公债则是由购买者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具任意性,通常是由民间储蓄来维持的。
3.税收的征收,从税制的拟定到税收的征收入库,不仅手续繁细,而且费时较长,不可能立见功效,因而,税收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安排。同时,为谋求税收的急剧增加,要涉及到修改税收制度的许多困难,所以,要在短期内得到大量收入是困难的。而通过公债来筹集财政收入,因为是任意购买的,只要条件合适,手续又比较简单,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筹集到巨额的资金,以供政府的急迫需要。
4.税收征收之资金,可能是民间部门急迫需要的资金,这样将其缴纳于国库,有碍于民间资本的需要,致使公共商品的生产与私人商品的生产失去协调,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协调平衡,降低社会生产的整体效率。而公债则可以吸收社会游资,以借贷的方式纳入国库供政府所用,这样,将社会余资移于政府作政府急时之需,不但利用了闲散的资金,增加了公共商品的生产和供应,而且,也提高了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5.税收因是公共商品的价格,是纳税人的一种金钱债务,所以,无须偿还,税收负担只在于当期,即由课税时的国民承担其税收负担的。而公债,则是让将来的纳税人担负其本利支付义务的,即是分期分担经费的,最终在将来的某一时期必须由征收税收来偿还。在这种意义上说,公债是预收的税收,是将来的税收,或延期税收,特别是长期公债,更是如此。所以说,公债负担是一种后移的税收负担,落在后代子孙的身上,会增加将来的财政困难。
(二)税收与货币性质的比较
1.货币是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因此,货币是市面上通用的交易媒介品。现代社会一般所称的货币,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流通的通货(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以外的通货)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M[,1] 。M[,1]称为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的一般公式为:
M[,1]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以外的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是一个较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我国现行的M[,2]定义为:
M[,2]=M[,1]+居民和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建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不含财政存款)
M[,3]是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我国现行的M[,3]定义为:
M[,3]=M[,2]+除M[,2] 中各项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所有银行存款+城乡信用社存款(剔除转存于银行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的货币一般都是纸币。如果货币发行满足货币必要量规律,则政府是以创造购买力来取得收入。此外,在通货膨胀时,政府还可获得“通货膨胀税”收入。这是因为,在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情况下,由于所增发的纸币无物质保证,势必造成纸币贬值,物价水平提高,从而使人们用自己同额的货币收入所能购得的商品(劳务)比以前要少。这时政府取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实际上是政府以通货膨胀的方式向人们征收的一种隐性税收,即通货膨胀税。
(三)公债与货币性质的比较
公债与货币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各点:
1.公债是一国政府的债务,是政府借债的收入,也是政府的信用收入,从人们、银行或国外借债而来,将来到期还本付息,为政府的支出。公债,应该凭着政府的信誉,按期偿还公债的本息,不得有任何的延误。然而货币的发行,因其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政府对使用货币的人们来说,并无偿还的义务,即使人们因其信誉差,不乐意使用,但因政府的强制力,也不得不使用。
2.公债的发行,可能因其政府的信用不佳,而要进行折扣发行,如95元就可以买到面值为100元的公债,但到期兑现时, 却要按面值足额收回,这等于变相提高了公债的利率。然而,货币的发行则不同,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按照货币的面额发行,但在收回时,可能因通货膨胀而实为折扣收回。可见,政府虽通过增发货币以取得“通胀税”,但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货币的折价损失。
3.除了在特殊情况下的强迫公债或担保公债以外,公债的发行均为公开发行,自由认购。而货币的发行或流通均以政府的权力为保障,来强迫行使。
二、税收、公债、货币的效应比较
税收、公债、货币都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函数。研究税收、公债、货币的效应,就是要研究它们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反应、影响和效果。只有如此,人们才能较好地把握整体经济的运行状态。
(一)税收、公债、货币对消费的影响
税收、公债、货币对于消费的影响各不一致。
1.税收征收,是政府强制地、规范地将人们的钱财转移到国库中去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减少了人们的购买力,并且影响了他们的消费倾向,或者说,是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但是,政府对税收的征收,是税收债务的清偿,是纳税人必须负担的。因为,人们消费公共商品,也同消费私人商品一样,是要付款的。而税收正是公共商品的价格。所以,税收的征收,只要不苛征,或者不过度,就不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这一观点是与以前的经济学不同的。
2.公债,在一般情况下是自由买卖,人们以储蓄的钱,即现时不消费的钱,来购买公债,所以,不会影响现时消费。但若是强制公债,则不然,可能将一部分现实消费的钱变成了公债,这样就会影响现时消费。若因公债有特殊的利益,如有较高的利率,或兼有不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政策规定,这时的购买,就可以减少消费,而增加私人部门的储蓄。
3.至于货币,当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增加发行,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加剧,人们实际购买力的进一步减少;而在通货紧缩情况下,适当增加发行,可恢复经济稳定增长,从而增加就业,以至增加人们的实际收入,增加人们的购买力。但在这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量不足,需增加货币发行,在收入不增加时,会影响到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增加。所以,还要有收入政策的配合: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以促进消费者的现时消费。
(二)税收、公债、货币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税收与公债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要将人们手中的钱转移到政府的国库中去,所以,均有减少私人储蓄的影响。如众所知,在市场经济中,储蓄与投资系高相关,储蓄的减少,投资亦因之而减少。至于货币,按照社会的需要,在适当的增发量之内,可增加人们的收入,在消费倾向不变的条件下,就会增加储蓄与投资。
此外,如商业银行以其积余的准备金来购买公债,或者,中央银行不以扩充业务的资金来购买公债,这时并无减少投资的影响。否则,则有影响。
如私人部门用其扩展生产经营的基金来购买公债,就会有减少私人投资的影响。
(三)税收、公债、货币对物价的影响
1.税收有促使物价提高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一是因税收的增加,也就是公共费用的增加,为保持既得的利润,因增加成本而有可能提高物价;二是因税收的增加,缴税人可将其增加的税收负担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转嫁给买者,如从长期看,所有的税收都有这样的功能;三是因税收的增加,有可能增加纳税人的超额负担,即增加课税的经济效率成本,如要保持既定的利润水平,就要提高物价水平。相反,税收同样也有促使物价降低的影响,譬如,目前我国对蔬菜的减免税就是如此。但是,在通货紧缩条件下,采取的减税政策,却是为增加民间部门的收入,以拉动内需,并由需求的增加而使物价上升。所以,税收对物价有影响,但是促升还是促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公债对物价的影响,是因公债的发行,会减少通货,并且直接减少有效需求,使市场中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直接影响到物价的下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果所发行的公债其用途主要是投资性的,基于投资乘数效应,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并且引致物价上升。
3.货币对物价的影响,主要在于货币的过多增加发行,会导致物价上涨,从而增加货币(名义)的国民所得,但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国民所得不会变化;相反,如果货币发行量不能满足总体经济流转的需要,或者,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例如:人们对收入的预期不高,形成高储蓄率,且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又不高,现时消费不旺,在这些情况下,会形成通货紧缩。
(四)税收、公债、货币对国民所得及就业的影响
1.根据税收乘数原理,税收的增加,会减少国民所得及就业;税收的减少,会增加国民所得及就业。
2.增加货币发行,会增加国民所得及就业。
3.至于公债的发行,如果是由人们大众的消费金来购买,则其影响与税收相同,会减少国民所得及就业;如果是个人以储蓄来购买,或由商业银行或中央银行来认购,则与货币发行的影响相同,即会增加货币流通量。而政府的公债收入如用于投资或消费,会增加国民所得及有效需求,从而影响就业的增加。
(五)税收、公债、货币对分配的影响
税收、公债、货币对分配均有影响。
1.税收具有所得再分配的功能。一方面,税收具有平均分配的功能,可课税于大所得者,并将其税收收入分配给低收入者。这主要表现在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方面,如对储蓄存款利息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另一方面,由于间接税的累退性质,若重课消费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特别是对生活必需品重课消费税,就会使贫者的税负较重于富者,分配更为不均,贫富更为悬殊。
2.公债对于分配的影响,因公债的购买、偿还、公债收入的用途而有所不同。从公债收入的用途来看,政府发行的公债,以其所得之收入,若用于公共福利、公共投资、公共工程,可以增加其收入者的所得;如政府以公债收入,对个人进行转移支付,如以扶贫资金、养老金等支付于小所得者,能增加其所得,从而具有再分配功能,对所得有均平化的影响。
若从公债的购买、偿还来看,公债若由有钱人购买,因为公债是将来的税收,如以累进的所得税等直接税收入,取自富者,用以偿还公债,则是取之于富,还之于富,不会影响所得的分配。若用消费税等间接税,其中有取自贫者的部分,亦用来偿还公债,则可谓之取自于贫,而还之于富,更增加了分配不均的影响。
3.货币的发行,政府以所创造的购买力,支付于小所得者,从而具有平均分配的影响。
三、税收、公债、货币优缺点的比较
税收、公债、货币优缺点的比较,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税收与公债的比较
人们一般都明白,增加课税不是消除财政赤字的最好办法。但是,如果政府需要立即增加财政收入时,可供选择的办法也只能是:扩大政府借款(公债)、或者增加将来的税收收入、或者允许超额发行货币以及与此相联的通货膨胀。
1.增加课税,对于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活动均不致于产生阻碍;如发行公债,则有可能将正在用于或打算用于生产投资活动的资金,转为政府支出而成为公共消费。
2.在国民经济上,税收只有阻止资本新积累的影响,而不致减少原有资本;但公债却有减少原有资本的可能。
3.在法制国家增课税收,其财政预算均为立法机关所控制,因而使财政支出有所节制;但公债的发行,因尚不能立即增加人们的负担,政府支出时往往不注意效率,因而产生浪费。
4.临时巨额的财政支出,通过增加课税来筹集财源,缓不济急;但发行公债,则可在短期内筹集到巨额款项,以应急事之需。如在失业时期、战争时期和偶然事情发生时期,往往是发行公债优于增加税收。
在失业时期,经济不景气,政府收入减少,为扩大投资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以增加就业和国民所得,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增加公共商品的供应,其收入来源用发行公债较快,其效果也优于税收。如果采用增税,则将使消费、投资、生产、有效需求、就业及国民所得减少,使经济更加不景气。
诚然,在充分就业时期,政府若向银行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支出,则可能有通货膨胀的危险,但此时,税收则有遏阻通货膨胀的作用,可见公债不如税收。
在战争时期,首要的任务是增加军需生产和军品采购,以增加作战力量,战胜敌人。在这种情况下,战争费用巨大,且需要甚急,作为政府经常费用来源的税收已难当此任,故而必须发行公债,紧急筹措,以充供应。况且,即使能够以征税的办法取得巨款,用于战费,不但难以保证税负公平,而且也影响正常的经济活动。可见,在战时,公债优于税收。
在偶然事情发生时期,譬如天灾、人祸、经济失调、政府急需费用等,需要在短期内筹措相当额度的款项,公债就比税收来得快而好。因为,组织过多的税收收入,不但受到税收法律规定的限制,而且,短期内实难筹措。即使可以筹措,纳税人也难以负担,并因此影响整体经济活动。
5.有些税收,对经济常常伴有非中性影响,产生扭曲和不公平以及税收的超额负担,如果增税则有可能增加此等影响;而公债的发行,则无此项缺点。
6.征税具有普遍性,如果增加课税,会影响多数国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产生抑制作用;而发行公债,所吸收的主要是社会游资,或为“超过日常生活必需”的现时所得,故不致于影响国民的生活。
7.由于公债既可以向银行发行,又可以向国民发行,还有收缩通货的作用,故可对金融发生直接的控制效果;而税收,除了对金融活动依法直接征税以外,其他的就只能是间接影响了。
(二)税收与货币的比较
1.由于税收的“反周期”或“自动稳定器”作用,在经济景气时,税收可能相对增加缓慢;在经济不景气时,相对减少缓慢。由此可见,税收有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作用。但如税收负担过重,则会影响生产和消费,以至经济萎缩。
2.但在货币大量超额发行的情况下所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将使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经济增长下降,货币制度乃至国民经济崩溃。所以,用通货膨胀税来增加收入的办法不是一个好办法。但在通货紧缩或经济发展的需要下,适量增发货币,不但可以创造购买力,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拉动经济增长。
(三)公债与货币的比较
1.公债的买卖双方,均出于主动,而且和私债一样,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但是,货币的使用和流通,政府只要发行,人们就得被动接受。
2.公债的发行,在于政府的信用,即取信于民。而政府取信之道,在于偿还债务的诚意与能力。此外,尚需有较高的利率。只有这样,人们才愿意购买。而货币的发行,虽有法定准备,但不必十足,并因货币乘数而还可创造货币。
3.公债的发行,如因政府的信用不佳,可能须折扣发行,到期则按公债面值兑现;至于货币,均按面值十足发行。
4.公债是政府筹措财源的方法之一。如向人们举债,有收缩通货和提高利率的弊端。如向商业银行或中央银行发行公债,不致影响私人和其他企业的收支。在通货膨胀下,如以公债来筹措财源,因其收缩通货的作用而较增发货币为佳。
5.增发货币,不象公债那样要付利息。在经济不景气时,若政府增加发行货币,可增加国民的购买力,不象公债那样,有收缩通货、提高利率的影响,而可拉动经济增长。此时,增加发行货币就比发行公债为佳。但在通货膨胀下,政府如过度增发货币,以组织收入,则将加剧通货膨胀,进一步破坏经济。
可见,公债与货币各有利弊,需配合适时使用,取其利而去其弊。譬如,在通货紧缩下,为拉动经济增长,需采行扩张的经济政策。在财政上,一般是增加发行公债,以增加公共商品的供应,但其售与人们的部分,将进一步收缩通货。为不致如此,应向银行发行,并且需同时增发货币,以增加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这种有机配合,可收到预期之效。
标签:税收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货币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银行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