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病的诊疗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鹅念珠菌病
本病又称鹅口疮、霉菌性口
炎。主要侵害鹅,火鸡与鸡也会感染发生。本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霉菌性传染病。本病特点是传染迅速,来势凶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各种应激是暴发本病的重要因素。白色念珠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在健康的畜禽及人的口腔、上呼吸道和肠道等处寄居。幼禽的易感性和死亡率均较成禽高,在种鹅群中发病率也较高。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蛋壳感染,不良的卫生条件和使机体致弱的因素,都可诱发本病,或发生继发感染。过多地使用抗菌药物,是引起消化道正常菌群的紊乱,也是诱发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临床症状:鹅患此病后表现生长缓慢,精神萎顿。用异物撬开其口腔,可见其舌面发生溃疡,舌上部常见有假膜性斑块与容易脱落的坏死性物质,致使吞咽困难,呼吸急促,频频伸颈张口,嗉囊肿大,用手捏时有剧痛感,压之有酸臭味内容物从口中排出。胸腹气囊混浊,常有淡黄色粟粒状结节。
(二)剖检病变。剖检病鹅的特征性病变为病鹅上呼吸道粘膜特殊性增生和溃疡病灶。
(三)防治措施:首先应注意平时的卫生管理,防止垫草潮湿,要保持鹅舍经常通风,干燥的环境。避免过多地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影响消化道正常细菌区系。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避免产生继发感染或使机体衰弱的一些应激因素。种鹅蛋入孵前要清洗消毒,发现病鹅立即隔离治疗。
(四)治疗可用以下药物:(1)制霉菌素按每千克饲料加0.62克药(4×50万/片即200万单位),连用2~3天即可。(2)硫酸铜水溶液按1∶2000比例混水饮服,连饮1周。(3)口腔中溃疡部位可用碘甘油或冰硼散涂擦。(4)少数或个别治疗时,也可饮服001%的结晶紫溶液,连服5天;重病鹅滴服01%结晶紫溶液每只1毫升,每天2次,连滴3~5天。
(五)几点体会:(1)鹅念珠病属条件性传染病,平时应注意防范,要特别重视做好哺坊的消毒和平时的药物预防。(2)在门诊剖检时不要忽视对嗉囊部位的检查,以免引起漏诊和误诊。(3)使用制霉菌素的剂量要适当加大,这不仅可提高疗效,而且也可缩短疗程,节约成本,加快康复。
鹅绦虫病
本病是鹅的一种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寄生虫病。虫体寄生在鹅的小肠内,常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消瘦和出现神经症状。它危害小鹅和中鹅,尤其是对小鹅的危害更大。鹅的平均感染率为35%左右,而大群鹅感染率会更高。
(一)临床症状:鹅被虫寄生,由于受虫体的机械刺激、阻塞,有毒代谢产物的影响,使大量营养被消耗,引起肠炎,消化障碍,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不喜活动,常离群独居,翅下垂,羽毛松乱,腹泻带粘液,有时伸颈张口摇头;有的鹅头突然倒向一侧,行走时摇晃不稳而摔倒;有时可在粪便里看到白色绦虫节片,最后以极度贫血瘦弱而死亡。(二)剖检病变:可见病鹅血液稀薄如水。肠粘膜肥厚并有出血点和卡他性炎症,多处有米粒
大结节状溃疡,肠腔内有扁平分节状虫体。有的肠段变硬、变粗,阻塞肠管。
(三)防治措施:成年鹅须在每年秋季放牧结束和春季放牧之前各驱虫1次,这样可使越冬鹅的感染率降至最低水平;幼鹅应在放牧后20天内全群驱虫1次;肉鹅和种鹅应定期重复驱虫2~4次。驱虫投药后24小时内应把鹅群圈养起来,把粪便收集一起进行堆积发酵,以杀死排出的虫体,防止再传播。
驱虫可选用以下任何一种药物:
(1)硫双三氯酚效果最好,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0~200毫克,按1∶30的比例与饲料混合,1次口服。
(2)吡喹酮,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1次口服,大部分鹅于服药后12小时排出虫体。
(3)四氯化碳,每千克体重2毫升,与3毫升液体石蜡混合后内服。
(4)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25毫克,1次口服。
(5)槟榔南瓜子合剂治疗,效果也不错,而且没有副作用。方法是将南瓜子炒熟去皮,连同槟榔片研为细末,其比例为槟榔1份,南瓜子10份制成合剂,做成条状或豆大丸剂。服用时每千克体重给槟榔末1克计算药量,直接填喂,喂后饮水。
投喂方法:大群喂服则要求拌料要均匀,而且一定要使每只鹅都能吃到;个体直接填喂或水溶解后用滴管滴服。
若在大群鹅驱虫时,发现个别因品种、对硫双二氯酚的敏感性、体质等的差异,会在喂服的半小时内发生站立不稳,口吐白沫,闭眼睛,静坐等反应。此时可用阿托品01~03毫升(每毫升含1毫克)肌注或皮下注射,即可恢复,个别恢复慢的可隔2~4小时再重复用药1次。
此外,由于剑水蚤及甲壳虫为该类绦虫的中间宿主,因而不要在死水池及有中间宿主的地带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