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研究
吴贞 衡阳师范学院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各高校相当重视的领域,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多以传统教育为主,教学内容多侧重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作为目前心理学最为关注的方向之一,其更注重引导人们建立积极的心理模式,目的在于充分挖掘人类自身的潜能。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其自我效能感,也更贴合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 高校教育;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课程
一、积极心理学的简要介绍
积极心理学是人类心理学发展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心理学主要以问题为导向,研究的多为人的心理问题。后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从人类的积极情绪角度去探索人类心理健康问题的想法,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积极心理学诞生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在改善人类心理健康上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从人类积极情绪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使人类从心理上或是精神上感到满足,舒适,再到幸福。因此,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来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优化是十分有效的。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很多人眼里看来,都是比较自由、散漫,没有太多的忧虑和压力的。实则不然,大部分大学生不仅有着普通人不知道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等,例如近几年时常有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辍学、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等等事件的发生。
三、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一)课程设置任具有消极导向
传统的心理学课程通常是以心理问题为导向,比如教授学生相关的心理类疾病的特点及相关的治疗方式和方法。这类教学内容只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疾病,对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但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身目的,应该是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导向,让学生有更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以后的人生。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老师们往往比较单一地向学生们讲述心理学知识,告诉学生如果心理方面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乏相关体验,老师往往也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得课堂教育效果低下,并没有起到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有的作用,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设置时间短且单一
大多数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集中安排在大一学生刚入校时期,但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问题,这样的课程时间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教授内容缺乏个性,每个学生教授相同内容,缺乏选择性。
(四)师资力量缺乏
传统心理健康课程以心理问题为导向,服务对象有限,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应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心理疾病为主要目标,立足于积极心理学取向,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掘学生潜能为目标。在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同时,也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一)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重新整合教学目标
目前大多数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专职心理健康老师特别缺乏,一般一所高校配备一到两名心理健康老师,其他大部分属于兼职性质,一般由辅导员或是人文社会科学及思想政治老师担任,这样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也同时会影响心理健康课程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除了师资力量的缺乏,目前师资也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大领域,在教学中的运用需要进行不断的专业培训,掌握积极心理学最新的发展动态,有利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
以往教学形式的单一,老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效果差,学生主体性差,特别是会降低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校园文化和其他课程资源的融合性较差,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心理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强调与学生的互动,设置相关实践主题内容,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课程的实用性,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程中有所收获。在课程时间和内容的设置上,可以更加丰富其选择性和个性化,扩展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主题,学生可以在大学四年的时间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主题和上课的时间,这样更符合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帮助也会更大。
(二)基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学目标,大力扩展教学内容
改变以往教学内容偏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类知识的传授,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压抑,不能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念。近几年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时很少有想法去心理咨询室找相关老师咨询,更多的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室就是心里有疾病等错误的观念,这或许与消极内容为主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关。以积极心理学为主导的心理健康课程,应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人际关系的优化以及创新能力的探索为侧重点。这样能够更加有助于高校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同时也更能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
高校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渗透到平时的德育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各种学校活动中去。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通过这些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和热爱生活的精神,让学生利用积极心理学,减轻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帮助他们找到大学学习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三)丰富教学形式
无论左岸还是右岸,相邻孔水位相关性极强,后期专业检测证明,相关系数为正说明岩体含水较高,水压力降低速率小,易形成渗流的出逸。相关系数为负与监测数据逐渐回落的趋势相符,符合绕坝渗流检测孔水位变化一般规律。
(四)提高积极心理学教育的渗透效果
由于高校图书馆主要是围绕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也就是以学科专业类书刊作为重点收藏,因而在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上普遍存在数量较少,结构单一,质量不高,以及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为了突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切实充实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馆藏意义重大,责无旁贷。以湘西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为例,笔者采用以下一些对策方式,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五)增加师资力量,完善相应专项培训
增加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人数,组织集体备课和相应的专题培训,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心理学取向以及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性。
工作适应理论是指:每个人都会努力寻求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符合性,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又能顺利完成工作上的要求,符合程度随之提高,个人工作满意度愈高,在这个工作领域也愈能持久。根据工作适应理论得知:个人能力大于工作技能要求时会升迁;个人能力等于工作技能要求时会留任,当个人能力小于工作技能要求时则会被解雇或调任。
五、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不能满足目前高校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掘自身的潜能。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于学生的积极品质的培养,这与教育的本质相同,同时改变传统以消极内容为导向的心理健康课程也能减少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负面的看法,从而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当科学有效地利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培养出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使学生成为全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
4.4 死淘率降低。由于输精周期延长,人工授精中抓鸡的频率降低,相应地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母鸡死淘率下降,同时也减少了通过输精渠道引起的疫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王盼,刘超,张超.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1):169-170.
[2]李志勇,李艳玲,徐瑞环,李相南.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9(03):51-54.
[3]卿再花,曹建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02):75-78.
[4]李小青,宋传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17(0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