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勇立潮头 自我变革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探索未来媒体发展之路
文/马正红 王 起
7 0 年来,《无锡日报》始终站在时代变革的潮头,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风雷激荡的历史发展篇章。从中山路上的小楼搬进学前东路上的大厦,再迁至太湖新城的未来媒体中心,空间的位移见证了媒体的流变,一代代报人在交替翻篇中,开启一次又一次的征途。在新时代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的大潮下,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以未来媒体中心为发展目标,不断进行着探索、创新与变革。
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无锡解放70周年。今年8月1日,在《无锡日报》70周年报庆之际,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中心正式启用。当天,无锡市委市政府四套班子领导在融媒体中心进行市委中心组学习。无锡市委市政府对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坚定集团员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信念。
70年来,《无锡日报》始终站在时代变革的潮头,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风雷激荡的历史发展篇章。从中山路上的小楼搬进学前东路上的大厦,再迁至太湖新城的未来媒体中心,空间的位移见证了媒体的流变,一代代报人在交替翻篇中,开启一次又一次的征途。在新时代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的大潮下,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以未来媒体中心为发展目标,不断进行着探索、创新与变革。
文物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景观建筑,非常常见的有北京故宫、长城、圆明园等等。文物景观建筑就是过去人们所建造的一些景观性建筑,它们代表了过去相应朝代的社会发展情况,通过这些古建筑,能找到一些历史痕迹,甚至还可以在这些古建筑的身上找到传统文化的身影[2]。因为一定时期人们所创造出的文明大多都是和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的。
不忘初心,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主责主业
70年的历史过程中,媒体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报纸等传统媒体曾占据传播市场的绝对优势。但由于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展遭遇困境。面对新的、复杂、多变的舆论特征,主流媒体需要肩负传媒、社会、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显得尤为重要。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作为无锡市委机关报,始终牢记使命,自创刊之日起,就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守主阵地,弘扬主旋律,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不断提升媒体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
努力打造品牌项目,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2019年国庆前夕,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营造奋斗新时代的浓厚氛围,展现无锡精气神和正能量,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承办无锡“融·媒+”党建联盟“我和我的祖国——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文艺汇报演出活动。9月24日,联合无锡银保监分局、无锡市邮政管理局,依托无锡“融媒+”党建联盟,开展“共同传递金融知识弘扬金融正能量”宣传活动,通过行业联动,依托邮递、媒体渠道,送金融知识进千家万户。2018年无锡举办雪浪大会,《无锡日报》主动承办雪浪大会“压轴戏”——“智能制造时代财富新机遇”论坛,江浙地区企业家300多人应邀前来,这场头脑风暴通过“无锡观察”客户端进行现场直播,次日又推出了深度全景报道,形成了党报传播的多平台、多渠道、多声部合唱。2018年8月,由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首届“两湖(太湖·西湖)企业家论坛”在无锡成功召开,江浙两地企业家、金融机构代表300多人参与对话。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经济网、澎湃新闻、上海观察、交汇点等数十家主流媒体都作了翔实报道,将创新经济、区域合作的声音传得更远。2019年第二届两湖论坛将于11月在杭州举行,300多位企业家将围绕湾区建设展开主题讨论,为区域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对于一个普通地级市的党报集团而言,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持续发生的变化,如何提高党报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如何更好地服务回报读者?如何提升用户的价值?我们的回答是:坚持移动优先、内容为王,办品质党媒,全力构筑无锡权威发布的“大格局”、全媒体播发与互动的“大平台”、多层次政务和民生的“大服务”,大力实施生态化、互动化、平台化和智能化“新四化”方略,深刻把握移动优先与办品质党媒的辩证统一关系,着力从一般信息媒体向意义媒体转型,从一般新闻服务向数据服务、智慧服务转型。
勇立潮流,争做中国地市报业的排头兵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更大的一盘棋,是以融媒体中心为核心的“未来媒体中心”项目,是国内首次将“未来媒体中心”这一概念运用于媒体融合的实际操作,已被列入无锡市重大创新项目,并在争取列入省级以上重大创新项目。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虚拟现实、5G等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下,我国未来媒体发展方兴未艾。如何真正成为未来媒体中心?必须是在媒体深度融合基础上,建立一个拥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的全能型媒体。
抓住重要节点,做好策划报道,同样是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关键因素。2019年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策划组织好国庆70周年的系列报道。从2019年6月下旬开始,《无锡日报》以及无锡观察客户端和无锡新传媒网等媒体共同开设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版图上的无锡印记”专栏。在960万平方公里版图上寻找70年发展光影里,留下的多个深刻的无锡印记。通过梳理一批体现无锡贡献、无锡智慧、无锡力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事件、人物等,开展融媒体采访报道。其中包括无锡交建集团参与援建四川汶川地震无锡村无锡路;法尔胜511根拉索吊起港珠澳大桥;远望号测量船参与多次航天行动;阳光集团定制奥运礼服、航天服等,助力重大活动、重要行动;沪宁钢机参与鸟巢、中国天眼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不断刷新我国深潜纪录;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让世界感受“中国速度”等。9月中旬至国庆前夕,《无锡日报》还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系列成就报道,以小切口反映70年大气象,以小故事反映70年大主题,通过扎实开展全媒体采访报道,综合采取多种形式、多维视角,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发展历程、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反映70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此外,《无锡日报》还策划开设“我们都是追梦人”专栏,寻访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当事人(家庭)和新闻事件亲历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反映历史变迁,反映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光辉成就等。集团旗下的《江南晚报》,以无锡本地红色题材和特殊人物为主题,通过融媒体方式传播新中国建立的不凡历程和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如“缅怀英雄先烈”系列报道,关注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们,再现烈士生前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迹。“生逢十月一日”系列报道,通过征集、采访一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生日的无锡人,结合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动人故事,来体现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物质、精神文明成就。
通过全媒体方式立体发声,打造全方位的传播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提升舆论“四力”,必须要创新理念和方法、手段等,提升对新技术开发应用的能力。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在确保纸媒安全高质量出版的同时,以移动优先的理念重点打造新闻客户端——无锡观察,目前累计下载量达到120万+,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具备了打造本地新闻服务与政务民生服务大平台的基础。近年来,“无锡观察”客户端在报道、活动、服务方面有着不断的提高、创新。2019年6月30日,一篇题为《奠基!200亿的大拈花湾项目落子,这个地方要火!》的文章在“无锡观察”客户端、无锡日报微信公众号首发,立刻在无锡人的朋友圈广泛传播,阅读量达到10万+!2019年7月17日,一篇题为《一张投诉工单难倒10个政府部门》的新闻调查在“无锡观察”客户端发布,几分钟之内,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等国内顶级平台纷纷转载,读者纷纷留言,为文章直击推诿扯皮现象的力度叫好,《无锡日报》新媒体敢于亮剑!
作为媒体而言,只有向读者呈现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才能牢牢占据传播领域的主流地位。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近年来紧抓精品创优,用好的作品来吸引更多读者受众,也不断提升媒体的品牌影响力。2018年,《无锡日报》作品“全病种”医疗自费支出救助开出“第一单”系列报道,关注中低收入居民疾病医疗,针对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这一复杂社会问题,记者深入采访民政、卫计、医保、医院等各方面情况,实地走访众多中低收入家庭倾听心声,把握时效度精心写作,通过客观理性深入的报道力求给全省乃至全国破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许多市民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咨询,被网络媒体转载形成报道热潮。该作品已经进入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公示,这也是继2014年《无锡日报》江阴“炎黄”系列报道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再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工智能曾有过辉煌的发展时期。在各领域专家系统需求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人工智能的研究则出现了危机。因为专家系统只能在极有限和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发挥作用,极大地限制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大楼于2018年11月正式亮灯“未来媒体中心”,2019年8月1日《无锡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2600平方米的“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未来媒体中心建设踏出关键一步。融媒体中心以现代传播能力建设为目标,以互联网为主阵地,将集团综合性媒体改造成具有信息集聚、用户共享和服务连接能力的功能型传媒平台,推动从内容采编融合到与政务、商务、用户的融合,努力为党委政府和广大用户提供内容、传播、技术的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完善产业链、提升服务力、拓展新蓝海。作为“未来媒体中心”的标志性工程,总体架构和空间形态凸显技术引领、实战实用、文化彰显、人性关怀等设计理念。建成后的融媒体中心整合多渠道、多媒体新闻资源,构建以融媒体采编平台为中枢的指挥体系,实现新闻内容的一次生产、多次多渠道发布。
自我变革,通过深度融合迈向未来媒体中心
1949年8月1日,经中共无锡市委批准,市总工会(筹委会)机关报《工人生活》报创刊,1957年8月1日,《工人生活》改名为《无锡日报》。走进新时代,《无锡日报》用创新、创造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担负起新闻立报、思想立报、文化立报的使命,坚持与人民同心,与人民同行。如今的《无锡日报》从一份薄薄的报纸,壮大成为拥有报刊、客户端、网站、微信微博等全媒体形态的新型主流传媒集团。从锡报讲坛,到产学研战略合作。从两湖(太湖·西湖)企业家论坛,到未来媒体中心。中国地市报业看无锡,无锡报业最能代表中国地市报业。
利用好党媒的公信力,做好民生大服务,提升媒体产品与服务品质。在融合“下半场”,不管是全域性、区域性、行业性、领域性媒体,都需要向服务性媒体转型,根据自身的资源、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提升相应的服务能力来聚拢用户,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发展。集团重点打造旅游、电影、蛋糕、订报、禧宝文化惠民卡、垃圾分类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并且不断丰富更新。“无锡观察”旅游频道于2018年中国旅游日上线,这是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在服务结构上从新闻服务向数据服务、智慧服务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从报业向文化传媒业转型的一项举措。以“无锡观察”客户端为平台,集团积极参与智慧城市、政务和民生服务等平台的建设,更好地构建媒体与用户的新型关系。“无锡观察”移动版掌上“12345”便民服务功能,2019年3月上线以来,效果良好;与市公安局合作,预计年内将完成户籍办理等10多项“移动版”便民服务项目。目前已有江阴发布、平安无锡、无锡教育、无锡人社等180多家我市政务发布平台等各类自媒体正式入驻“无锡号”。牵头组建了自媒体联盟,为主流媒体聚合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由于RANSAC算法稳定性较高,且能够剔除错误样本点,故将该算法应用到空间圆弧拟合的点云筛选及优化中。
针对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特点,集团在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吸收了国内多家城市党媒“中央厨房”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移动优先+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集团在融媒体建设中将利用数据+技术手段实现移动高效传播,创新传播手段,丰富产品形态,优化用户体验。通过“太湖云”智媒体平台的媒体新闻服务与地方政务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将无锡观察客户端打造成提供新闻服务和政务服务的融合平台。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于2018年11月在全市八个市(县)区陆续成立全媒体部(分社),“太湖云”平台系统也将成为联结市、县(区)两级融媒体的“媒体云”(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服务云”(智能化用户服务平台)和“智慧云”(大数据资源信息平台)。用好大数据,实现基于海量用户的智能匹配,实现精准化传播,精细化运营,并将人工智能运用用于用户标签处理、内容自动化生成、新闻素材的自动化分类和语音化的入口改造。
针铁矿对Cu2+、Pb2+的吸附能力随着pH值的升高而变强;针铁矿表面的羟基是其吸附和固化金属离子的原因;利用酸碱滴定法和格氏图处理方法,能够计算出针铁矿表面活性位点密度,针铁矿表面活性位点密度为9.107 site/nm2。
媒体融合的要求不仅仅是新闻的平台,而是要建立智慧全媒体平台,即集新闻+政务+服务于一体的平台。近年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一直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目前已经在集团内部整合教育、视觉、健康、文旅、金融、房地产等资源,打破各媒体间壁垒,组建行业垂直类媒体平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将是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四全媒体”的产品思维为导向,全力推进各媒体实现流程再造、融合发展,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为新一轮媒体竞争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和发展基础。通过“移动优先+深度融合”,开创融媒发展新局面。一是充分利用好“太湖云移动采编”融合媒体平台,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实现“策采编审发考”核心业务的移动化。二是完善融媒体报题流程,将报题策划融入生产流程,从过去的“采、编、发”扩展为“策、采、编、发、考”。三是利用好融媒体大数据应用,通过大数据平台浏览互联网上各种线索和热点信息,进行订阅和事件追踪,实现智能辅助写稿。四是利用好统一指挥报道平台,建立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移动指挥报道平台的快速通道,指挥者可以即时、全面地了解新闻报道全过程,从而对新闻报道生产进行有效的管控。五是加强全媒体绩效考核,推进《无锡日报》频道制考核、融媒体好稿评选、纸媒考核、纸媒好稿评选,全面覆盖融媒体产品考核管理,以考核作为指挥棒,扩大媒体传播力,提升绩效管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作者马正红系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日报社)总编辑
王起系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副主编
标签:《无锡日报》论文; 报业集团论文; 媒体发展论文; 变革论文; 媒体中心论文; 新中国成立论文; 中心组学习论文; 媒体融合论文;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日报社)论文; 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