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教学语言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诸多问题时,常见于语文报刊的有文本解读、学生内在需求、教学内容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价等文章,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唯独教师的语言修善、教师教学语言的讨论涉及甚少,虽不能说完全缺失,但确实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不被重视的原因很多,认识进入误区恐为原因之一。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讲授已在课堂上“退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历史。既然讲授不重要,教学语言也就不必考究。还有的认为课堂上主要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不过提提问题,过渡过渡、衔接衔接,怎么表达,关系不大。也有的认为多媒体已解决问题,真要说大段的话,制作PPT即可,既便捷,又省心。教师的“说”被信息工具代替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先进技术是进步的表现,又何必拘泥于教学语言的使用。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看法对认识与探讨教师教学语言的价值有所障碍。
众所周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言教与身教。身教具有榜样的力量,言教具有感人的魅力。且不说前者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仅是言教,无论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成长中,都发挥着任何工具也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开启学生的智慧,打动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主要手段是语言,是清新的、优美的、火热的、丰腴的语言。语言不是蜜,但可以黏东西。优秀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牢牢黏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求知的海洋中扬帆远航,获得学习的快乐。
无数教育先贤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那是1942年早春,在一座破饭厅翻改成的大教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大教室里坐满了人。闻一多飘着美髯,披着灰旧的长衫,走上讲坛。人生鼎沸的教室顿时完全安静下来,静得连门外最轻的脚步声也能清晰听到。闻一多的声音响起,听的人全神贯注,不知不觉被引到一个富于遐想的情境:
黄昏时分。从四面八方辐辏而来的鼓声,近了,更近了,十分近了。
“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坛香烟缭绕。
男女群巫,和他们所役使的飞禽走兽以及各种水族,侍立在两旁。
楚王左带玉珥剑,右带环佩,率领文武百官,在庄严的乐声中,鱼贯而出,排列在祭坛下。
坛右角上,歌声从以屈大夫为领班的歌队中泛起。
……
讲坛上好像歌唱一样的声音在大教室里回荡,听者在昏暗的灯光下几乎很难分辨是闻一多还是屈原大夫。讲者与听者的心似乎融成一片,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的《九歌》,由于教者用诗意语言创造的神奇诗境而活跃在现代人的心中。课终止了,可情境未消失,音乐般的语言还在听者脑海里激荡。这是何等令人神往的课堂教学情境!美妙的语言轻轻地轻轻地拨动听者心弦,激发听者神思飞越,沉醉于求知的欢乐之中。课堂教学进入如此的忘我境界,正是我们今日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学生真正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想学,爱学,乐学,语文素养必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授课者的文化修养、学术修养当然是必备基础,但教学语言的作用功不可没。
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提到教师语言的重要。他认为教师语言应是一种教学艺术,“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因此,教育人使用的语言,应当是艺术的语言。在学校里,课堂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教学语言是实施教学工作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理应讲究质量,讲究品位,讲究艺术。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文,悦耳动听,如潺潺溪流、叮咚泉水,伴随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熏陶渗入学生心田,滋养学生成长。
教学语言犹如万能钥匙,功能齐全。只要执教者珍视它,有效地使用它,课堂里学生就会聚精会神,思维活跃,听到精辟精妙处,会情不自禁欢呼雀跃。这种浓郁的求知气氛、求知欢乐,单凭无生命的信息工具是无法创造的。
且不说教学语言创造的教育性价值、情感性价值、审美性价值、和谐性价值、榜样性价值等,仅是启发性价值就够认真研究的。施教之功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教学过程是个脑力劳动过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教师的启发引导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下。启发引导相当程度依靠教师的教学语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十分明确地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决定着”,而且是“极大程度”“决定着”,可见教师教学语言在学生动脑学习中的重要性。比如,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愿望,不同的教学语言效果就迥然有异。
教学语言之一:
今天学习鲁迅的作品《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同学们要认真学。
教学语言之二: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孔乙己》。鲁迅写这篇小说是1918年冬,1919年4月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据我所知,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这个遭受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隐隐作痛。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答案。
这篇短篇小说情深、意深、含蓄、深沉,认真阅读,积极思索,方能领会。
二者比较,可清晰地看到:前者用简明的教学语言传授知识,但启发性不及后者强。后者在传授与课文有关知识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愿望。制造的第一个悬念是启发学生学习要聚焦在孔乙己艺术形象的塑造上,第二个悬念是启发学生要探究作品的意义。带着问题寻求解答去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
整节课的过程应是循循善诱的过程,师生心灵沟通靠的是教学语言这个桥梁。教学语言大多数收到的是教学的即时效应,但不少言简赅、言简意深的精辟语言常常会影响学生人生的走向、处世的准则、学识的追求,产生长期效应,乃至影响终生。
珍视教学语言的功能与价值,精心锤炼教学语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提高教师语言修养的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必须,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必须,应认真对待,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