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董 焱 程 珂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600)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审度全球发展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中国梦的世界逻辑表达。这一理念传承和弘扬“天下大同”“兼济天下、和谐共生”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极具中国特色,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文化底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论成果

近代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间的频繁交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的根源,此理念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世界”的追求,也在现实世界表达了“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的和谐精神;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应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国际交往方面的优秀成果。

一、理念的形成与内涵规定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以中国几千年发展经验和实践为基础长期形成的,是习近平新时代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一理念包含了全世界人民对自己福祉梦想的憧憬以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期待,集中关注人类整体命运和世界和平,致力于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超越了均势和霸权两种国际秩序观,形成了一种新型国际秩序观,是一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道路创新,是对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治理上的超越。

中国水利:从一个产品单一的军工厂到一个拥有多项专有技术的上市公司,新兴铸管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请问企业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多个领域,具有横向的多元共生,它追求合作共赢,将人类社会当作命运与共的存在。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其构成主体和发展阶段上又体现了纵向的多维性。从主体构成看,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指全球、全人类,还指地区和双边意义上的共同体,各个主体先致力于构建与自己层次相符的命运共同体,进而由小极大,建立起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强调的是全人类的整体命运,相对于个别国家、组织或政党的命运而言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也体现了人类共同追求,是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层次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传统到现代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分别的利益、责任、价值共同体直到整体的命运共同体。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吸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思想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有充分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指出,要摒弃诸如博弈思维等冷战产物,应树立正确义利观,从而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全球秩序。习总书记在外交演讲中曾引用过一个中国古训,“计利当计天下利”,以此更加明确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倡的正确义利观,表明其所蕴涵的“普惠、平等、互利与合作共赢”的主旨。

1.继承和发展了“大同”“天下观”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和”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中重要价值取向。孟子有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等。人们不懈追求的生存、生活理想状态便是和谐。中国自古强调整体的和谐,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主张的交往之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儒家提倡的国家和平共处的相处之道。同时,这种和谐并不是同质的和谐,而是蕴涵差异性的。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根本原由就是因为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明之间应互相包容、尊重、和谐共生。用包容与交流的态度来对待与自己国家不同的文明,才能真正推动不同文明的互鉴交流、推动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顺应了时代要求,并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优秀文化在新高度上发扬光大,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

心在飘,人如在梦里游移,萧琼非常意外孱弱的身躯是那样轻盈,仿佛梦中侵入的爱意使她脱胎换骨。她患得患失地四处飘泊希望能发现异样,又在异样中得到启示,可萧家静谧得没有一点声响。书房门虚掩,她看到摇曳的灯火。忐忑而入,又看到了萧老夫人脸上垂落怅然的泪水,她惊吓得如乳燕飘到跟前跪倒抱住萧老夫人的双腿。

2.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利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包含了先秦的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元末理学、明清贤达等学派的思想,又将各派思想的精髓运用到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践中,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文明互鉴与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3.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写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体现出自古人们便向往大同社会,许多古代文人的理想抱负便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这种带有乌托邦式的天下情怀,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之间的界限,而是将人的幸福与安乐放在绝对重要位置,由此“大同”和“天下观”逐渐演变为主流社会的政治理想,即没有剥削也没有压迫,人们生活在和平而幸福的社会。人类历史历经苦难才迎来如今幸福、安宁的生活,因此为了守护和平,持续发展,创造公正、互助、美好的社会,大同社会理想便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如大海航行中的探明灯一样,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促使让我们不断向目标前行、靠近。人类发展阶段不同,所追求的“大同”也不尽相同,如在战争年代人们祈求和平、解放与安定,而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开始一直到后来的中国共产党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追寻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定的“大同”。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还在不断地追求“大同”,即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向往更加美好富裕生活的社会理想,这种持续的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像影子一样与我们时刻相随,代代相传,影响着每一代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

三、思想意义

企业应当以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中心,以审计任务而言,其不仅包括了企业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企业财务收支合法化情况,还包括了企业经济效益合乎规定情况。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四点:其一,贯彻落实国家重大经济政策和企业总部决策部署,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情况;其二,企业所属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资金收支以及财务运作方面的情况;其三,企业执行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其四,执行董事会批准的重大经营方案以及计划、企业发展战略等情况。

1.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信

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极大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中国的文化自信不但是对自身文明体系的充分肯定和欣赏,而且也极大地表明了对其他文明体系的尊重和接纳。无论何时,中国都会长久而坚定地扮演“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角色。

2.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追求“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和谐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和哲学思维,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以形成的思想渊源,而中国传统文化又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得到进一步弘扬,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

5)以移动网络优化省实训基地及校内通信实训室为基础,采用“混合式”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分组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微视频、设备实操、仿真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学与做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

四、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像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以源源不断汲取历史的“财富”和智慧,若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失去了“根”。因此,积极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并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将其内涵与形式不断拓展,进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得到全球的认同,这对于未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幸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施丹,温波.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

[2]权麟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路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19(5):32.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18—0223—02

[作者简介] 董焱,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程珂,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于蕾

标签:;  ;  ;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