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课题:2018年度河北农业大学党建理论研究项目(SK201608-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研究
摘要:思政课教师是高校中传播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主导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的引领作用,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体现在:理论性、主导性、评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提供的引领要素是: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旋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其内涵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各部分内涵明确、联系紧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培育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的主体。只有大力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才能从根本保证高校育人的正确政治方向,从而更有效地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必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价值导向和具体任务,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的本质联系,彰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的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党建的引领作用
(一)理论性引领作用
思想支配行动,理论具有认识作用,思政课教师党员的教育实践、教育行为都受到一定思想认识的影响和指导。尤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深刻变革、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这无疑都给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思政课教师党建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本质,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科学归纳中国现实、特别是科学分析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态势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认识价值和指导意义,是认识思政课教师党建的培养目标和的思想武器,一旦为思政课教师党员掌握,与高等教育实践相结合,就能指引思政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
(二)主导性引领作用
党和国家为保证党建的方向性、正确性和科学性所提出的指导因素,大体可分两类: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整个党建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是毛泽东思想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四代领导核心的党建思想和论述,作为整个党建事业的具体方针;三是党建专业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实践的不同领域、方面、环节分别具有指导作用。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基本指导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指导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统领高等教育全局,因而必然统领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
(三)评价性引领作用
工作评价是党建工作的价值判断,是调节党建工作与目标的距离,促进党建事业和主体发展的重要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评价的指导作用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是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不同类型、层次、功能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评价工作的根本标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评价中,对工作过程、结果的检查、评价,以及对评价者的评价活动的评价,都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指导,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党建的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它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支柱,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首要的是抓住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的落脚点是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的要求和策略。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提供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活的灵魂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切方面和建设的全部过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对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基本精神依托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也就是把握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的宗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国际潮流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使得反对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其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更显重要。为此,必须抵制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倾向,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转化为当代大学生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为创造社会主义美好未来而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而思政课教师是引导大学身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力量。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立场以及信念的坚定程度,都是影响高校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因素。而思政课教师党组织是思政课教师政治理想信念坚定的堡垒,因此思政课教师党建的灵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的主旋律。
共同理想是全社会各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的价值和信念。社会有了共同的理想,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就能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下团结人民,因而促成各群体达成思想共识,完成思想整合。因此,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旋律,才能凝聚师生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的主旋律。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根据理想的层次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分层次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用卓有成效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把学生的行动统一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旋律的高校思政课党建工作,强调思政课教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自觉认同,并直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感染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认识到大学生应该有更高的价值取向,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共同理想奉献才华,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
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等教
育的发展才会生机盎然,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才有希望。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综合,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源泉。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它的实质在于依据时代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时代精神应当来自两个源头:一是来自传统的民族精神,二是来自外部的优秀文化。由此可见,民族精神、外来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根和苗的关系。国家、地区要发展进步,仅凭出色的民族精神远远不够,还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因为只有焕发了时代精神,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住时代提供的有利时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因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由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积极进行教育创新、知识创新,不断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的根本道德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准则。高等教育要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既需要国家的政策和法制的保护,更需要优秀的道德体系来维护和滋养。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体制深刻变革的时期,如果道德规范缺失,高校师生就不能用公认的道德原则自觉约束自己,从而影响高等教育正常运行。因此,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标准,通过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民族精神,在大学校园内逐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而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者、推动者和促进者,是引导大学身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力量。因此,首先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思政课教师党员的行为;其次,思政教育作为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另外,思政课教育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培养社会精英,还应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人才优势、社会责任感和对各种文化的鉴别能力,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晓蓉.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四川:西南科技大学,2015.
[2]秦玮.通过典型引路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和思政工作,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 .
[3]鲍莉炜.贯彻落实好《创新计划》 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4][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M].冯克利 ,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刘卉(1978—),女,河北保定人,讲师,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学,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逻辑学。
论文作者:刘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思政论文; 高校论文; 党建论文; 教师论文; 价值论文; 体系论文; 核心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