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 《彝族舞曲》被选为各音乐高校、专业音乐团队必学的曲目。不仅为琵琶创新技法奠定敦厚基础、开辟更多技法创新的新道路。使更多的人以其为榜样不断创新发展,将民族民间音乐发扬光大。
关键词 民歌 素材 琵琶曲 彝族
一、《彝族舞曲》的概况
(一)、作曲家介绍
王惠然,浙江镇海人。中国民族音乐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首届中国艺术节金杯奖、指挥奖获得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琵琶研究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多次出任中国和国际级比赛评委,乐器制造厂顾问,现任珠海女子室内中乐团艺术总监,前卫民族乐团艺术指导兼指挥。他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於一身,成就显赫的中国民族音乐家。
王惠然从小喜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十三岁开始自学琵琶和月琴等中国民族乐器,志在从事民族器乐的演奏与创作。他的演奏慷慨激昂,处理婉转细腻。作品大多旋律优美、形式多样、选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曾参加过评弹、越剧、江南丝竹、山东柳琴戏、京剧等演出,奠定了深厚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根基。
在演奏技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利用食、中、无名、小指轮奏外弦,解放了大拇指使其弹奏内弦产生复音的效果,这种新技法更加扩大了琵琶的表现力,于此同时他还参与发明了三弦柳琴与四弦高音柳琴。
代表作:民族管弦乐《昭君别》《华夏风情六首》;琵琶曲《彝族舞曲》《江南三月》;柳琴曲《战士魂》《江月琴声》;中阮曲《大漠魂》;中阮协奏曲《梦幻“飞天”狂想曲》;以及柳琴琵琶双协奏曲《嵩山印象》等。
(二)、创作背景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创作体会中是这样描述的:“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族、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着十万大山巍峨雄姿与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那时我们还在半夜四点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皎洁,夜色动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绘的意境。在行军当中,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了他们的表演,其中最感人的彝族舞蹈就是《烟河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滇南演出回来后,彝家山寨得风光秀丽的景色,美丽动人的夜色,以及在联欢会上彝族少女羞涩而轻柔的舞姿,彝族少年粗犷而豪迈的性格,犹如电影一般历历在目,不断在王惠然脑海中浮现,这种难忘的一幕激发了他创作一首表达少数民族幸福生活的琵琶乐曲。1959年,他开始创作琵琶曲《彝族舞曲》,经过反复的创作、修改、试奏,终于在1960年最后定稿。此曲在首都北京首演之后,轰动乐坛,从此《彝族舞曲》一举成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乐曲的段落分析
1、乐曲以轮指开始,在缓慢优美的引子之后,王惠然用双弦滚奏的技法演奏,悠扬的巴乌声缓缓而来。该乐曲取自于彝族民歌《海菜腔》的音调,似乎是夜幕即将降临的彝族山寨,安静而朦胧。
2、接着是乐曲的主题出现,主题是根据彝族民间乐曲《烟河舞曲》改编而来。运用琵琶的中音区,以双音与柔美的推拉滑音手法,奏出了婉转动人的旋律,生动的描绘了彝族姑娘们优美动人的舞姿,活泼中带有羞涩。乐曲中穿插的两次长挑轮演奏手法,使整首曲子更富有歌唱性。
3、其次欢快的快板,粗犷豪迈的音调中间出现用快速挑轮演奏的旋律,生动的刻画出小伙子们跳舞的阳刚气质。乐曲同时运用了对比性的乐句,强而有力的节奏,使整个舞蹈场面更加活泼热闹,并通过音区的逐渐升高,更加强烈的拂轮把乐曲推向更加热烈的高潮中去。
4、接着出现了一小段的陪衬的长音旋律。速度突然变慢,前后对比分明。之后出现了强悍粗壮的排比短乐句,每个音都坚实有力、轻快活泼。紧接着尾部以逐渐提高的音区把音乐推向高潮。而后,再次呈现出对比性的抒情段落。展示出了一个更加恬静、优美的意境。仿佛一对对有情人在互相吐露自己情深深的爱意。
5、最后,演奏者重复乐曲主旋律,缓缓而来,渐弱渐远。仿佛一对对有情人走入情意绵绵的意境当中,渐行渐远。
二、《彝族舞曲》对琵琶音乐发展的影响
(一)从听众方面分析
《彝族舞曲》取材于彝族《海菜腔》与《烟河舞》,以抒情柔美的婉转旋律、粗犷奔放的强烈节奏为基调,易于大众所接受。此乐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族,取材于民间,学习了民族民间精华的部分,每一份情感都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接近半世纪的创作,不断的磨练,不断修改创作出来的艺术结晶,使此曲更加接近大众,旋律对比民族音调也有所创新。曲调取材民间,富有强烈的民族气息与当时的时代气息,受到广大音乐家的喜爱,同时被改编的乐器有古筝、三弦、扬琴、阮及管弦乐曲,并改编为流行歌曲。《彝族舞曲》在吉他领域也得到了巨大的成就,殷飚将其改编为吉他独奏曲并在1987年参加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吉他艺术节中获得了国内外高度的赞誉,成为了一首颇具盛名的吉他曲。《彝族舞曲》不仅仅是流传于中国,它已经代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的代表性曲目。其创造的婉转音乐意境被广大群众所陶醉;此曲知应天上有的奇妙魅力将永久的在中国乐坛、世界乐坛发出光彩。
(二)从教学方面分析
《彝族舞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岁月蹉跎,不断磨练,不断修改与试奏,训练学生对音色美感的体会,慢板的第一个“分”更加要求音质的厚重感,对这首乐曲的目标是追求“柔和中体会出力量美”,柔中有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首创的“四指轮”技法,利用食、中、无名、小指轮奏外弦。“四指轮”技法相对于传统的“五指轮”来说每个音更加均匀、密度相对“五指轮”更高,对音色有着更高的追求,对“弹跳、轮指”的高要求使乐曲更加的完美。还可以进行双弦齐轮,演奏出来的效果非常清晰明亮。并且,大拇指在“四指轮”中得到了解放,大拇指可以演奏出复调与和声的音乐效果,符合现代音乐交响化的要求。改编了彝族的民族传统歌曲,使《彝族舞曲》更加富有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同时《彝族舞曲》也是一首承前启后琵琶代表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技法,传承了中国音乐精髓,并且结合了新创技法的立意创新,更加符合时代感,具有深厚的音乐含义,《彝族舞曲》既有“文曲”的婉转、优美、细腻,也兼备着“武曲”的跌宕起伏,激昂澎湃,是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柔中有刚的完美结合。这也是《彝族舞曲》流传至今,被广大群众不离不弃,喜爱至深的原因。《彝族舞曲》被选为各音乐高校、专业音乐团队必学的曲目。不仅为琵琶创新技法奠定敦厚基础、开辟更多技法创新的新道路。使更多的人以其为榜样不断创新发展,将民族民间音乐发扬光大。
论文作者:徐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彝族论文; 舞曲论文; 乐曲论文; 琵琶论文; 技法论文; 柳琴论文; 音乐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