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东扩与欧盟东扩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约东扩论文,欧盟东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下简称北约)东扩和欧洲联盟(以下简称欧盟)东扩是苏联解体后发生在欧洲的重大事件,对这一地区乃至全球的国际关系带来巨大影响。目前北约和欧盟东扩的势头方兴未艾,它已经并继续深刻地改变着欧洲的政治和经济版图。
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虽然在时间的发生和地域的扩展上有相通和类似之处,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但二者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笔者试从下列几方面作出比较分析。
一、北约东扩与欧盟东扩的缘起和基本方向的比较分析
北约和欧盟自诞生后就不断地向外扩展,但都是在其西方阵营内部发展成员。因此,东扩的准确定义,应是指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北约和欧盟在东欧、独联体等前苏联的势力范围或地域内发展成员和伙伴的意向和过程。因此,就东扩缘起的大背景而言,两大组织有相似之处,都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都把中东欧作为宏观上的扩展对象,但在具体的对象和方向上,存在着差异。
北约
诞生于1949年的北约组织,是一个由美国起主导作用和发挥主要控制力的政治军事组织。随着冷战结束,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北约迅即进行战略调整,它开始与中东欧及独联体一些国家对话。1991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将势力和影响逐步伸进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
中东欧国家最先表示出加入北约意愿的是波兰,随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相继提出同一要求。这些前苏联阵营的国家纷纷提出加入北约的历史原因在于它们都曾经先后受到苏联或德国的控制或占领,德国和波兰之间还有领土纠葛。虽然德国统一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德国必须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与波兰之间的领土变更现实,但为防止这些历史因素演化为现实问题,加入北约而成为西方阵营中的坚定一员,可以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从现实原因看,这些与西欧相比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明显滞后的东欧国家希翼借此带来直接的利益。1994年1月,北约在比利时召开了自苏联解体后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会议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批准了一项关于同东欧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文件,并向前华约国家及欧洲其他国家发出了共同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邀请书。“北约秘书长韦尔纳认为,这次会议通过的文件是北约联盟的一个‘历史性创举’,是建立新北约的‘转折点’”(注:无闲:《“东进序曲”——评北约第13次首脑会议》,《世界知识》,1994年第3期,第14页。)。由此,北约的东扩战略正式出台,吹响了东扩的号角。1995年9月,北约常设理事会通过了北约为何东扩和如何东扩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东扩作了铺垫工作。1997年7月,北约在马德里召开首脑会议,在发展中东欧国家为新成员问题上北约国家内部并无大分歧,但在东扩的具体对象和方向上则产生了不同看法。为了不过分刺激俄罗斯,减少东扩的费用,美国主张首批只吸收波兰、捷克、匈牙利三国,而法国则提出首批对象应包括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两国,它的意见得到了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希腊、比利时和加拿大的支持,但最后在美国的压力下,会议宣布北约东扩第一批接纳的是波兰、捷克、匈牙利三国,也就是采纳了美国方案,同时表示在1999年的北约首脑会议上将优先考虑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加入问题。1997年12月,北约16国外长在布鲁塞尔签署了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加入北约的条约草案。1999年3月,北约举行了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的仪式。根据德国外长金克尔的表述,“在加入北约的日程表上,继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后,将是波罗的海三国”(注:潘琪昌:《一九九七年的欧洲形势回顾》,《发展论坛》,1998年第4期,第54页。)。
北约东扩最新取得进展的是中亚。1999年5月,美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中亚的乌兹别克、哈萨克和土库曼三国,虽然代表团的级别并不太高,但意义重大。美国借此全面推进同中亚国家的关系,支持中亚国家积极参加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加强与中亚国家在国防和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
综上所述,北约东扩的基本对象和方向是:中东欧(波兰、匈牙利、捷克)——巴尔干(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等)——波罗的海沿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中亚(乌兹别克、哈萨克、土库曼等)。
欧盟
欧盟系由成立于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冷战时期发生过三次扩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宣告诞生。1994年6月,欧盟理事会决定在欧盟原有12国基础上吸收奥地利、芬兰、瑞典、挪威4国加盟(挪威后在全民公决中未获通过)。虽然欧盟在冷战后已经历了第四次扩展的过程,但准确地说,到此为止,都只是欧盟在传统地域内进一步扩展而不是本文所指的东扩。
欧盟的东扩对象是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具体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10个国家,此外,不属于前社会主义国家范畴的塞浦路斯、马耳他和土耳其也是欧盟的扩展对象。
欧盟的主要国家之间对东扩的对象与方向亦有着不同的意见。德国认为波兰、匈牙利及捷克等国最有资格首批加入欧盟。法国则希望与其关系较好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能首批入盟。欧盟内部争论的结果现在看来是德国方案成了主导性的意向。1997年12月,卢森堡欧盟首脑会议就欧盟的第五次扩大达成协议,确定了首轮东扩谈判的名单和时间表。应该说,这才是欧盟东扩进程的真正起步。欧盟于1998年4月首先与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6国开始入盟谈判,同“暂时不符合入盟谈判条件”的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5国进行准备接纳的预备性谈判,以促使它们早日具备和欧盟举行入盟谈判的条件。至于土耳其,由于涉及到西方国家非常看重的民族、宗教、人权以及经济等诸多因素,首批入盟名单和第二批预备名单均未能列入,只是笼统地确认了土耳其的入盟资格。
按照目前的欧盟东扩日程表,波兰、捷克、匈牙利将最有可能在21世纪初成为首批东扩的欧盟正式成员国。匈牙利总统已公开表示:“按照我们的意愿在下世纪初的前几年将成为欧盟的法定成员,从而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坚强的、安全的、可靠的、稳定的伙伴。”(注:匈牙利总统根茨·阿尔帕特致欧华联会第六届大会的贺信,《欧洲之声》报,1998年8月9日。)
因此,欧盟东扩的基本对象和方向大致为:中东欧(匈牙利、波兰、捷克等)——巴尔干地区和波罗的海沿岸(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立陶宛等)——地中海沿岸(土耳其等)。
二、北约和欧盟东扩目的的比较分析
北约
美国作为北约东扩的积极倡导者和北约目前的主导性力量,它的意向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北约东扩的目的:
1.遏制俄罗斯。苏联的存在和强盛曾使美国和西欧国家感到寝食难安。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虽然暂时处于政治经济转轨的困难时期,但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潜力是谁也不敢小觑的,特别是它仍拥有世界上唯一可以摧毁美国的战略核力量,美国仍将其看作是潜在的敌人。所以,北约东扩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借俄罗斯虚弱之机,吸收前华约成员国,抢占其传统势力范围,压缩其战略生存空间。应该说,在这一点上,美国和欧盟国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冷战之后欧洲并不太平,西欧在现阶段仍无实力摆脱美国的参与而建立起独立防务系统,而且在遏制俄罗斯、巩固冷战成果方面它们与美国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所以西欧支持美国倡导的北约东扩战略。特别是德国,因为北约东扩将使其不再是北约的东部边界。1999年3月至5月爆发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科索沃战争,表明了美国和北约为达东扩目的,拔除障碍,不惜动用战争手段。这样,将来即便俄罗斯恢复了实力地位,也会因缺乏战略伙伴和空间而无法形成冷战时期那样对西方世界的威胁了。
2.制约西欧。由于以美国、苏联对抗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的解体,在西方世界内部,随着共同的最有力的外部威胁消失,西欧国家在欧洲防务问题上已不需要美国所提供的强有力的保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在西方世界内部反而不如冷战时期。尤其在现今的经济活动当中,西方世界内部竞争非常激烈,西欧随着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防务联合日趋加强,美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受到了西方盟国的强大挑战。美国在90年代通过组织著名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成果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真正有可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强劲对手的是欧洲。因此,美国企图通过扩大北约建立以北约为核心的欧洲安全体系,使欧洲不能摆脱美国的影响,从而继续保持其在未来欧洲事务中的主导权。
欧盟
欧盟东扩从安全意义上说有着与北约东扩相类似的目的,即都是为了把冷战时期最主要对手苏联的势力范围甚至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推行西方的民主制度。但由于欧盟是单纯西欧国家的组织,并且是以政治经济的发展为主要趋势的组织,所以它的东扩目的性又表现出了极强烈的主体意识,可以概括为:
1.实现完整意义上的欧洲大一统。欧洲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岁月分裂为东欧和西欧长达几十年,双方均存在着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一统欧洲的愿望。在战后初期,关于欧洲联合的思潮席卷西欧各国,欧共体便是在这种联合的思潮指引下的产物,并最终以过渡到欧盟而达到高潮。但直到欧盟建立,欧洲的联合始终是在西欧的政治版图之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两德统一使西欧占据了政治制高点,“欧盟对中东欧国家入盟提出的三个条件中,第一个便是必须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注:魏崴:《欧盟也向东扩》,《人民日报》,1997年7月25日。)。西欧国家终于看到了用它们所认可的方式和制度一统欧洲的前景,“用欧盟主席桑特的话说,实现欧盟东扩是‘欧洲大陆自身和解的唯一历史性机会’”(注:张征东:《欧盟为何也东扩》,《半月谈》,1997年第16期,第68页。)。从欧盟东扩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深沉的历史情结。
2.抗衡美国。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两极世界格局,使欧洲中心地位丧失并在安全问题上沦为美国的附庸达几十年,这使在传统格局中长期占据统领地位的西欧深感苦涩。欧盟东扩为它们提供了统一欧洲大陆、加强欧洲在世界政治经济竞争中的地位的机会。冷战结束后欧洲国家所面临的现实是美国以唯一超级大国自居,推行以建立单级世界为核心目标的霸权主义,欲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就要继续控制欧洲。从这一意义出发,欧盟国家与美国也存在着利益冲突。就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实力地位而言,西欧的大国,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单枪匹马都无法与美国抗衡,对美国的国际地位形成全面挑战。因此,欧盟以“法—德轴心”为核心力量,意欲通过东扩以加快欧洲的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实现群体性力量的整合,形成在世界格局中发挥实质性作用的一极。我们注意到,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欧盟国家出现了与美国不同的声音,在是否扩大轰炸、是否发动地面战、是否寻求政治解决等问题上,与美国保持着距离。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双方对科索沃战争有着不同的理解,实际上这也是美欧之间围绕欧洲安全事务的主导权在展开争斗。
三、北约和欧盟东扩所遇障碍的比较分析
北约
随着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北约东扩已成为既成事实。但由于内外矛盾重重,北约东扩仍面临着层层阻力,其中主要有:
1.美俄矛盾:北约东扩所遭遇到的最大也是最关键的阻力来自俄罗斯。北约的东扩决定刚作出,俄国官方就声称:北约东扩“也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犯的最大错误”(注:郑园园:《冷眼看东扩》,《环球时报》,1997年7月20日。)。由于俄罗斯实力地位的虚弱,交锋的结果是俄罗斯默许了东扩。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是冷战结束后欧洲政治版图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对美国来说,它从军事上、政治上深入苏联的传统势力范围;对俄罗斯来说,是势力范围萎缩的重要标志。但这只是俄罗斯默许北约东扩在过去的东欧国家范围内进行,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允许北约无限制、无顾忌地向东扩展。俄罗斯最后的底线是绝不容许北约扩大到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版图之内。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如果加入北约,意味着俄罗斯的这一底线被突破,战略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因而叶利钦声称,俄罗斯坚决反对前苏联国家成为北约的新成员。
俄罗斯采取的对策一是要北约对俄罗斯承担明确的义务和承诺,确保俄罗斯的安全;二是俄罗斯和北约在未来欧洲安全格局中成为平等关系的两个支柱,共同承担欧洲的安全义务。这样,俄罗斯的地位高于欧洲其他国家,尽量达到在欧洲安全问题上与美国平起平坐。从这个意义上说,1999年发生的科索沃战争是美国为首的北约意图彻底打击南联盟,拔除在东扩路途上的障碍;而俄罗斯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美俄关系因此跌到苏联解体、俄罗斯成立以来的最低点。可以预想,随着北约东扩之路的向东延伸,将会遇到俄罗斯愈加猛烈的抵抗,这是美国及其西欧国家需要慎重对待的。
2.美欧矛盾:由于目前美国掌握着北约东扩的主导权,所以北约的欧洲盟国对东扩心情复杂,因为这其中也包含着对欧洲安全主导权的争执。法国一向是西欧国家中敢于向美国说“不”的国家,它曾宣布中止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进程,后决定重返北约,是为了促使北约的“欧洲支柱”成长。法国与美国的争执实质是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还是美国主导下的欧洲之争。这一点,与上文所阐述的欧盟东扩的目的性是相通的。
欧盟
欧盟东扩的障碍主要来自于欧盟内部。因为欧盟与北约相比,其组织性质有重大区别,北约是政治军事组织,并且更凸显其军事性;欧盟则以经济起家,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政治经济组织,但经济性更为成员国所看重。正由于有以上区别,欧盟东扩俄罗斯不仅不反对,甚至叶利钦总统还表示愿意加入欧盟。欧盟东扩的对象国与欧盟现有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准和经济体制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而欧盟内部目前在统一市场、对贫穷地区和农业实行补贴政策、欧盟组织机构和制度的改革等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存在。与北约东扩的迅猛势头相比,欧盟东扩显得更为审慎,更注重入盟条件的达标。“申请国在进入欧盟之前,需要做到与欧盟立法趋同、经济达标、市场接轨和宏观经济管理靠拢等,目前申请国与这些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注:朱富贤:《波兰入盟急 欧盟态度冷》,《人民日报》,1998年7月8日。)所以,欧盟内部机制的梳理和入盟国经济水准提高等因素成为欧盟东扩的主要障碍。
此外,欧盟在吸收新成员国问题上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而要让15个主权国家都投出赞成票谈何容易,这使欧盟无形中也为自己设置了一道东扩的障碍。1999年10月出台的欧盟改革方案提出:今后吸收新成员国时只需大多数成员国同意即可,欧盟主席的权限也应增加。这反映出欧盟为消除障碍而在积极努力。
四、结论
北约和欧盟是成员构成、组织性质、内部机制、发展趋向都不尽相同的两大组织,因而二者的东扩形同而实异,其间存在的重大差异,为感受到东扩威胁和竞争压力的其他国家与政治力量提供了国际政治的游刃之处和对付挑战的机遇。
标签:北约东扩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捷克总统论文; 欧盟总统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波兰总统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