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物理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初中物理成绩还不错,而到高中感到物理难学,成绩总上不去。特别是有些初中物理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成绩普遍下降。初进高中的雄心壮志突然被无情的分数浇灭,定然在心理上对物理产生恐惧感,让高一物理老师更感到教学难以入手。
高中物理的难学难教,原因有多方面。我认为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出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上。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是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得弄清楚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哪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环境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新环境、新集体、新同学、新教师、新教材……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刚刚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上了高中,有些学生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丧失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二、教材的变化
1.模型工具运用的变化
初中教材强调直观性,而高中,学生面临着使用大量的抽象物理模型问题。如质点、轻绳、光滑面、分子模型、理想气体、绝热材料、点电荷、电场线、磁感线、等势面、理想伏特表、理想安培表、分子电流、光子、薄透镜、卢瑟福模型等。初中针对的是一些要学习的“知识”,而到了高中,要针对的是很多的学习知识的“工具”,或者说是“思想方法”。这些“理想化”了的模型,学生在理解上,是个难点,在应用上,则更是个难点。
2.矢量问题的变化
初中矢量的问题只限于知道和了解层次。进入高中,矢量的问题就成了物理内容的一个体系问题,要分析、要运算。例如,合功的问题,可先求力的矢量和再求合功,也可先求个力的分功再代数和求合功。以至速度、位移、加速度、动量冲量等等问题,矢量已经成为了物理知识中的一大专题,或者说成是物理知识的重要分支。
3.思想方法的变化
初中涉及的“图像法”只是应用它形象、生动的一面,而没有它深刻、抽象的一面。而高中在研究物理规律,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时出现了大量的图像问题。初中应用图像的目的是“由抽象向形象”过渡,而高中则需要“由形象向抽象”的过渡,高中应用图像要去解决大量抽象的问题。如变化率问题,初中是由变化率看图像,而高中却要由图像看变化率。初中用图像的直观性“解决”一些问题,而高中是要由图像去“抽象”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内容中,对图像的应用层次更深。在光电效应的内容中,从图像中还要分析出更深刻的含义。高中还往往把图像和函数式(公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演绎。
4.静态到动态的变化
初中讨论的变化问题,也都是形象、直观的,所进行的变量的讨论与分析,与“函数”结合的不紧密。初中的计算,也只是根据公式,代入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而已。初中的“量”和“数”,主要是静态的。而到高中,“公式”已经演变为“函数式”了,“量”“数”演变为“变数”“变量”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速度公式中的下角标的t去掉了,变为,为的是更加强调它的动态性,这可是个重要变化。在高中,更多地注重变化规律问题的探讨,甚至有很多“变化范围”“极值”,“多元性变化”问题的讨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工具大量的用于物理问题之中。
5.程序性知识的变化
初中的物理,不能说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基础,因为高中的物理,是又“从头开始”的学习。然而这种学习却在理性化、严谨化和系统化上明显高出个层次。在初中,几乎把物理知识内容都“浏览”了一遍,很多知识限制在“了解”“知道”的层面上,大有“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感觉,是在“品尝”“欣赏”物理知识。初中的教材比较形象、直观,有些偏向科普读物。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形象直观,组织学生活动多、讨论问题多,课堂比较活跃,老师呵护的无微不至。初中物理不像是为高中物理打基础,似乎更像是为学习高中物理做“心理上”“习惯上”的准备。所以,很多“知其所以然”的内容,只能到高中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
三、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堂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往往使学生感到难以消化。
四、教法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教学内容的要求低,更注重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密度小,对重要概念、规律反复讨论,学生得到了重点掌握;初中教师对学生的牵引力大,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练习;习题类型少,变化不大,只要学生勤于笔记,记住公式,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到了高中后,教学进度明显加快,教学密度大大增大,只有对知识理解透彻,融会贯通,课后加深理解,多做练习,才能收到较好效果。而初中单单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已经解决不了问题。
五、学法的变化
初中学生绕着教师转,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依赖教师来完成。学习比较缺乏主动性,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了高中,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注重学生自主消化吸收,做到举一反三。
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该如何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呢?
1.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升上高中后,如释重负,过分地放松自己,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一落千丈。这时教师应该说明初中只是代表过去,进入高中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千万别放慢脚步,甚至停滞不前。取得了成绩不能骄傲,考得不好也不能自暴自弃。大家现在又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高中的终点就是三年后的高考。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就该努力学习了。这可以在物理课堂上利用相关的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斗志与信心。有了信心,还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有赖于老师在课堂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在讲授地球能产生巨大的磁场时,增加了一些趣味性的事实让他们相信地磁场的存在。例如用郑和下西洋用到的指南针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也可以举例1991年8月《新民日报》报道的一则消息:“上海雨点鸽从内蒙古放飞后,历经20余天后,顺利返回上海的老巢”。这时学生就会感叹于信鸽高超的认路本领,产生了想弄清楚原因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会提出各种猜想。在这时我适时提出:“如果在信鸽的翅膀下缚一块小磁铁,就再也回不到老巢。”学生这时兴趣达到了极点,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终顺利得出了原来地球是个巨大磁体,信鸽体内有某种磁性物质,它能借助地磁场辨别方向。缚在翅膀下的小磁铁却干扰了这种能力,怪不得要迷路。通过这样一个事例,既懂得了信鸽的认路能力强的原因,又相信了地磁场的存在,一举两得,学生印象深刻。
2.掌握几个重要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这是诸多原则中最首要的原则。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在知识的难度上,要循序渐进。例如在讲加速度时,先只讲直线运动的情况,这时不要太过追求概念的完美性,不要讨论速度变化方向与加速度的矢量关系,大大降低了难度。等到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知识时,再进一步深化加速度的概念,这样分散了难点,学生易于接受,收到了良好效果。第二,所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思考、讨论的问题),开始时可以分解成若干的小块,逐渐增大问题的“块头”。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由初中特点,逐渐向高中特点过渡,逐渐增大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空间。
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开始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后,再多注重能力的培养。
(2)“保底”为主,“拔高”次之原则
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特别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在“理解”“掌握”上多做文章。至于“应用”层面上的问题,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也不要刻意去“拔苗助长”,应该在以后做长期的打算,以后逐渐去解决。就是布置学生做习题,也把目的放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做习题的目的有二:一是利用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二是通过解题,反过来深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前者,似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已经不存在问题了,做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属于“拔高”。而后者,还是属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还是以“理解”“掌握”为目的的。高一高二的做题,重点应该放在后者。高一,甚至高二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做到“千锤百炼、深入细致、考不倒难不住”的程度。至于“拔高”的训练,应该在高三总复习时量力而行。在高一、高二,避免大打高考的“战术”之仗,只在“战略”上瞄准高考即可。例如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在球台上训练打球,是战术问题,而队员们练爬山、练短跑,那是战略上的训练,爬山、短跑和乒乓球技术没直接关系,但是很重要。我们高一、高二的学生,在战略上瞄准高考是必要的,而在战术上多在“双基”上作战。
(3)着重能力培养的原则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个战略问题。能力出效益,能力出速度,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冲突和排斥的。当然,能力的培养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条件,还要有教师培养的客观条件。这个过程,教师的作用,只是个外因,内因是学生自己。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舍得时间和空间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能力中包括自学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看书的能力、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能力、讨论问题能力、语言能力,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这之中,自学能力是最首要的。
说到培养能力与学习知识不冲突,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第一,能力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寓于知识的学习之中,知识学习是提高能力的载体。第二,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学习知识,会大大提高能力。第三,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学习二者间相互促进。
(4)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的教学难题。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一唱一和”的呼应着,看似学生都会了,其实真正懂了的不足30%。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时间,多给学生归纳问题和整理思路的时间。这当中教师要多搜集从学生那里来的信息,尽量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
学习,学生是主体,其他诸如教师、教材、学校硬件设施等,都是客体。客体只是学生学习的外界条件,学生这个主体才是学习活动的根据。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议一议”“写一写”“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算一算”“问一问”“猜一猜”,不是时间的浪费,而是真正把时间用在了刀刃上。
(5)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
这里有两层意义,第一,各种教学方式有各种教学方式的功能;第二,恰当的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和速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消除个人的思维僵化。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推理、分析能力。让学生听老师讲,提高学生接受能力,培养学生虚心好学的品质。让学生探究,锻炼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归纳、分析、记忆能力等等。
初中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形式不断变换,这不是弄虚景好热闹,小学的课堂更是热闹非凡。这样做,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因为不那样做是不行的。人的“注意”是有时间限度的,超过限度,注意力下降,兴趣疲劳。小学生注意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初中生也不超过10分钟。对于高中生,一节课一种形式,节节课都是一种形式,学生的注意力会明显下降,学习兴趣疲劳,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在空间和时间上恰当变换的事物,都是生动和鲜明的。汽车的转向灯不是总亮着的,而是一闪一闪的,公路旁的护栏不是一种颜色,而是红白相间的。这样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化,提高了被注意对象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在高中的课堂上,早就批判那种“一言堂”“单一讲”的形式,但也要避免一种形式从头到尾的进行,尽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也要恰当的变换,起码与初三接轨。
3.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了解学生特点,有针对性认真备课
一个好的将军,必须对自己领导的每个士兵都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指挥战斗时轻松自如,人尽其用。同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在备课前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上课过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已经掌握了的,无须大篇幅浪费口舌;不熟悉的,又是重点、难点的,备课要求充分,尽量做到事例生动,化难为易。
(2)研究教材,把握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在接受新知识时总有排他性。学生比较自觉的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采取顺应的认知方式,而总想用以前的旧知识来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因此,明确初高中教材在知识点、教学要求,甚至是文字表达、研究方向、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进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认识新知识同时来顺应更新知识结构。例如,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欧姆定律,那个时候只要求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会利用I=U/R这公式来进行简单的计算。到了高中,不仅仅要理解欧姆定律的深刻内涵,还要会描出某个导体的U-I图象,对知识的要求提高了,这就需要对新旧知识的同化。但在后面又学习到了全电路的欧姆定律,使原来研究对象只是一个导体扩展到了整个电路。里面又增加了电源的一个内阻,所以问题复杂多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强调内阻存在的客观性,认识到内阻是影响电路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这样,便顺应了知识结构的更新,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大大提高。
(3)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要求教师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当一块石头和一张纸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谁先落地?”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应该是石头先落地。然后接着问:“为什么,请大家说明原因。”学生大多会说是因为石头比纸重,当然下落得快了。教师紧跟着说:“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下落得快啊?!”然后用很怀疑的口气说:“真的是这样?我看未必。”这个时候学生会瞪大眼睛,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教师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器材是牛顿管、五分硬币一枚,与五分硬币等大小的纸片一张,小石子一颗,比小石子重的纸一张。做以下实验:A、让硬币和与硬币等大小的纸币从同一水平高度自由下落,观察落地的先后;B、让小石子和比小石子重的纸片同一高度下落,观察落地的先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认为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意识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接着做以下实验:C、把小纸片捏成小纸团与小石子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落地的先后;D、把上述器材全部放进抽成真空的牛顿管中,使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的先后。以上实验的结论是他们同时到达下方,然后归纳出如果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时,轻重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等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公式,可知当高度h相同时,下落时间t是一样的。只有通过教师设计物理情景,采用直观教学,展示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才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教是为了不教。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得出、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需要学生改变初中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在课堂上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甚至提出对课本,对教师的质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切勿满堂灌,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也易加深初中的依赖性。
高中物理比初中内容复杂得多,课时比较紧,所以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讲全讲细。所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解决高中内容复杂、课堂容量大的矛盾的有效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把不懂的知识点画个记号,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开阔视野,适当补充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养成遇到问题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总之,自学能力是人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等各方面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跟上物理的学习节奏,有赖于我们物理老师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