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证券投资基金:经验借鉴与发展对策_投资论文

国际证券投资基金:经验借鉴与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投资基金论文,对策论文,经验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在世界主要国家鼎力协作、强力刺激的经济政策作用下,全球经济开始好转,逐步转入复苏通道。整体向前发展,局部动荡不稳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悄然而至。

受益于QDII制度的推出和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建立,我国国际证券投资基金获得了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分流外汇储备的重要手段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QDII基金海外尝试的大败而归与以中投为代表的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在海外市场的投资失败,再次凸显了我国国际证券投资基金海外作战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海外投资风险意识与科学的投资理念、高端金融人才匮乏、基金监管法律体系滞后等不足。由于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金融产品过度创新与监管滞后,将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关注的重点。因此,如何汲取本次危机的经验教训,在后危机时代规范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促进基金业健康、稳健运转,对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意义重大。

二、我国国际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历程

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使得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实现对外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近年来由于连续增长的贸易逆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大量热钱流入,使得积累下来的巨额外汇储备由于缺乏畅通便利的海外投资渠道,不得不忍受着美元、欧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带来的巨大损失与伤痛。为了进一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创造更多的外汇需求以解决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平衡,中国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先后成立了QDII制度与主权财富基金,开创了我国国际证券投资基金的时代。这对于推动国内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密切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关系、获取国际投资收益开辟了路径。

(一)QDII的快速发展与海外尝试

1.QDII的提出

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资本市场未开放条件下,在我国境内设立,经有关部门批准,有控制的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一项临时性制度安排。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发展,金融管制的放开,QDII这一制度也将逐渐退出资本市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投资。

2.首批QDII基金的海外尝试

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底,中国一共推出了包括华安国际配置、南方全球基金、华夏全球股票、嘉实海外、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在内的5只QDII基金。然而四年过去了,这一批QDII基金至今没有一只净值超过1元,累积净值最高的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也只有0.9556,亏损幅度为-4.44%,而同期上证指数涨幅高达44.87%,南方全球、嘉实海外、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的累积净值分别为0.696、0.658、0.617,跌幅均超过30%,如表1所示。截至2010年8月底,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只剩下255.935亿份,虽然仍然是份额最多的QDII基金之一,但与发行之初的千亿份额相比,已相差甚远。

3.QDII基金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股市的回暖掀起了我国QDII基金的疯狂出海。然而接踵而至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杀得QDII基金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在危机效应尚未真正显现的2008年,中国先后有工银瑞信全球配置、华宝兴业中国成长等5只QDII基金面世。而整个2009年,中国QDII基金发行陷入沉寂,全年没有一只基金发行。2010年是不折不扣的QDII基金扩容年,大多数基金管理公司重启QDII阀门,拓展公司产品线。截至2010年9月28日,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成立了易方达亚洲精选、招商全球资源、国泰纳斯达克100等11只QDII基金,还有富国全球债券、鹏华环球发现、嘉实恒生中国企业等3只处于募集中。QDII基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金融资本的国际化步伐,对于丰富与完善国内资本市场、拓宽巨额外汇储备投资渠道意义重大。同时,QDII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发行数量剧增,规模偏小;发行品种增多,出现了债券型QDII基金、海外指数基金等新品种;投资方式多样化等等。

(二)主权财富基金的异军突起与海外投资

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SWFs)是指由政府拥有,主要针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的投资基金。一般来自官方储备、财政盈余以及商品出口创汇收入等。自1953年科威特设立世界上第一支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科威特投资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至今,已有3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基金总数已经达到51支,其主要分布于中东、亚洲等地。截至2010年6月底,全球范围内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3.8915万亿美元,占到同期全球外汇储备存量的45%,超过全球对冲基金与私募股权基金的资产规模。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公司(IFSL)预计,到2012年底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将增加到5.5万亿美元。

2007年9月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是我国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主要来自外汇储备。根据美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SWF Institute)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局旗下的华安投资公司和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资产规模3471亿美元、1900亿美元分别位居全球第四位和第七位。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因中投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重大投资损失而备受国内民众与媒体的关注与热议。2008年,中投公司境外全球资产组合回报率为-2.1%,以中投投资的黑石集团(BlackStone)和摩根士丹利为例。2007年中投公司先后斥资30亿美元、68亿美元持有黑石集团(BlackStone)12.5%的股份和根士丹利公司9.9%的股份。金融危机爆发后,两家公司的股价暴跌,给中投公司造成巨大的账面损失,至今浮亏仍高达30亿美元。

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复苏与海外投资策略的调整,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终于在2009年扭亏为盈。据中投公司发布的《2009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09年净利润为416.6亿美元,较2008年的231.3亿美元大幅增长80.1%;总资产也从2008年的2975.4亿美元增加至3323.94亿美元;境外全球投资组合回报率达到11.7%,高于2008年的-2.1%。在中投公司的全球组合资产中,现金和现金产品占32%,股权占36%,固定收益占26%,另类投资占6%(图2)。

尽管以中投为代表的主权财富基金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并不抢眼,然而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却不可替代。主权财富基金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多的是为了深化外汇体制改革,拓展外汇投资渠道,进而降低外汇储备的长期成本、维持国际收支稳定、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最终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造成了全球流动性匮乏,这给流动性充裕的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带来千载难逢的投资机遇。危机爆发后,各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对在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的金融机构与矿产公司进行大肆收购。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也不甘落后,加快了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比如,华安投资管理公司对美国AIG旗下的保诚集团的资金援助;中投公司入主百仕通集团;中投公司出资15亿美元购买加拿大泰克资源公司股票等。我国国际证券投资基金应及时抓住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在改变自身形象的同时,争取最大的投资收益。

三、我国国际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国际原则

(一)注重国际证券投资业的引领作用

证券投资基金业起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此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风靡全球。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推出证券投资基金。由于起步晚、基数小、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低及与外界的相对隔离,使得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资产规模、投资品种、交易方式、居民参与度等方面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存在较大的差距。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末,全球共同基金(即证券投资基金)资产达到23.02万亿美元,资产具体分布见图3。其中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仅为0.35万亿美元,在全球共同基金中的占比不到1.5%,而同期我国GDP位居全球第二,占世界GDP总量的8%。全球共同基金共有65971只。按照基金类型分类,39%为股票基金,23%为混合基金,19%为债券基金,5%为货币市场基金。而我国2009年底证券投资基金也仅只有不到600只。美国基金股东账户数目在2007年底已经突破3亿,基民率接近100%。我国基金投资者账户数在2010年3月底为1.9亿户,基民率约为13.5%(数据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共同基金数据)。从各项数据指标分析,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处在发展初期,与已经发展上百年的欧美证券投资基金业相比较还非常弱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欧美证券投资基金将继续引领全球基金业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应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缩小同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的差距。

(二)参与全球角逐,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高度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其他金融工具的竞争,诸如股票、债券、银行存款对社会资本的瓜分;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国外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同业竞争,此外,随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与投资基金数量的增加,内部竞争日益加剧。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如果要在国内金融业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并且与欧美大型共同基金相匹敌的话,就必须接受挑战,参与全球角逐,通过开发新的基金品种、树立公司品牌、提高金融服务、增强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应进一步简化证券投资基金审批程序,加快投资基金的发行速度,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力度,推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更快更好发展。

(三)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自主发展的关系

中国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来源于改革开放所激发出的发展活力,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自主选择。证券市场亦是如此。证券投资基金业的高速发展与我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密切相关,也是我国经济实力与市场经济制度成功的见证。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有利于我们熟练掌握WTO规则体系和国际证券监管惯例,提高我国证券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改善上市公司质量,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为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投资基金业的腾飞。

金融危机给各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造成的巨大冲击和巨额损失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模式,避免重蹈覆辙。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主发展的关系,不能简单复制西方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出适合本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房展方向、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

四、我国国际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策

(一)优化发展环境

要建立与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制环境。国际经验表明,基金业的诚信度是以法律完善为保障的。美国基金业也是在1940年发布《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后,才开始步入快车道,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基金市场。我国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实施,为基金业飞跃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服务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促进基金业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运作。国际新形势下,我们应根据国际金融业发展变化与要求进一步完善证券投资基金法律体系,为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全球化运作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

要塑造良好的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业在内的金融业不仅需要完善的政策环境与法制环境,更离不开高端的人才队伍。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特别是QDII和QFII基金,其复杂性和风险性要求投资者具备境外市场操作经验、良好投资意识与风险管理意识、能妥善处理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当前金融投资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国内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引进国外优秀金融人才相结合,为金融投资业输送其所需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二)强化市场基础,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大,资本市场也随之扩容,其运行的基础和机构投资者队伍也不断巩固和不断壮大,影响力日益深远。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市场环境与金融机制对基金业的改革发展与机构投资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提高机构投资者质量、不断完善其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促进机构投资者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完善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运行效率;实现资本市场的多级分层,规范各层次之间联系体系;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活动,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基金监管体系

鉴于证券投资基金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活跃资本市场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加强对投资基金的监督管理与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我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基金业快速繁荣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严重的问题:基金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投资者权益,信息披露不完整、不真实,基金违规不分红,老鼠仓与内幕交易丑闻,“羊群效应”与投机氛围浓厚,经营不善与非理性投资给投资者带来的重大损失等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引导与规范,促进基金业的有序发展,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应协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派出机构、中国证券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的职责,在坚持“依法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三公’、诚信、监管与自律并重”的原则下,不断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法律体系,加大对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与基金业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加强基金信息的披露与关联交易、内幕交易的监管,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严惩基金交易中违法违规行为,帮助中小投资者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与方法,实现基金业的“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

(四)推进基金产品的创新

创新是基金管理公司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基金市场的逐步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在基金品种、交易平台、交易方式、营销策略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可以说,我国基金产品的创新正在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追赶海外投资基金。然而在这一创新过程中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如产品同质化依然严重,无法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投资需求;很多创新产品只是基金管理公司增加市场销售份额的粗糙手段,无法给投资者带来切实收益,例如2007年分拆、复制基金的昙花一现;多数注重短期收益而推出的各类周期性行业理财产品;基金产品的实质性创新不足,更多倾向于非实质性创新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将是今后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甚至是整个基金行业必须正视的难点,只有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才能够充分发挥创新在基金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与驱动作用,为我国的基金业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彼得斯所说:“不要老是分享市场,而要考虑创造市场。”因此,需要对全球大市场进行需求细分,推动基金产品的创新将对我国基金业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颇有裨益。

标签:;  ;  ;  ;  ;  ;  ;  ;  ;  ;  ;  ;  

国际证券投资基金:经验借鉴与发展对策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