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错别字的出现是中年级学生汉字书写中的“常见病”、“疑难病”,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文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必须找准中年级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二是对症下药,制定减少错别字的对策。
关键词:病因 下药 错别字 原因 对策
在小学阶段,老师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的,总是花相当长的时间,一字一字地认真教。可是书写时,学生写错别字成了语文老师最为头疼的事之一,尤其是作文。据了解,中年级是小学三个阶段中出现错别字频率最高的学段,这不但制约了中年级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而且对高年级语文学习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我认为,要找准中年级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减少错别字的对策。
一、中年级学生常出现的错别字的类型
1.丢失笔画。
在汉字构造部件中,丢失该有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一大根源。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经常会看见“裤”字中的“衣字旁”少了一点,“真、具、直”少写一横,“蒙”字秃宝盖下少写一横等等。进而分析就不难发现产生这种类型的错字,不是由于学生在教师对生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时没有认真听取、深刻记住,就是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生字缺乏仔细观察所致。
2.添加笔画。
在汉字构造部件中,添加赘笔是错字产生的另一大根源,如把“琴”字下半部分写成了“令”;武字多加一撇,“烧和荒”多加一点等等。这类错字与丢失笔画如出一辙,也是教师对字形分析不到位或者学生辨析不到位所引起的。
3.改变字形的某个部件。
究其原因,这种笔误大多是源于习惯的错误牵引在作祟。如学生经常会把“南”字中间部分写成“羊”字。
4.音同形义不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有学生将“反映情况”写成“反应情况”,可见此学生只记住汉字的读音,而对其形义没有正确地掌握与理解,以致有此错误,由于乱用同音字而造成的错别字占的比例相当大。
5.音形相近义不同。
如学生做生字辨析时经常将“违反纪律”的“纪”选成“记”,这显然是对“纪律”一词中的“纪”字其义没有真正理解。“纪”与“记”虽然在读音上相同,字形上也比较相似,但其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6.形近音义不同。
形近音义不同的别字大都归咎于书写者的疏忽。比如有学生拟写“休息”时,却在不知不觉间写成了“体息”了。防止或矫正这类别字,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书写者的检查了。
二、中年级学生减少错别字对策
1.小“错”略施典不离。
能找到老师的错误,学生是会很兴奋的,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智慧地略施小“错”,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学“应接不暇”这个词时,我特意把“暇”写成了“目字旁”,然后故装疑惑地问学生:“暇肯定是‘目字旁’,不会是‘日字旁’的吧!”很多同学呆住了,看来他们都心存怀疑,因为从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看,好像是跟眼睛有关。于是,我马上让学生查字典,“目”字旁的“暇”到底有没有。在查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就发现了,根本没有“目字旁”的“暇”,略施小“错”,让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字。
2.突出笔画切要害。
对于容易混淆、特别难写的字,要做到提前关注、引导,有效强化正确书写的第一印象。可以将学生易写错的字放大几倍或几十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可以把易错的笔画标出来,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如在教学“沛”时,我用红粉笔边写边提醒:“这一竖要一竖到底,要写得顶天立地哦!”并让学生马上练写。如此重锤敲打,就没有一个学生把“沛”字写错了。
3.“错字集”温故知新。
让学生准备一本记录错字的本子,按每次作业出现的顺序将错字进行记录。做到五步:“一思”:将记录下来的错别字进行分析、思考,弄清错误原因;“二记”:改正错字,并写下自己记住这个字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组词、造句加强记忆;“三复”:隔三岔五就对前面的错字进行复习,提醒自己不要再用错,并对字、词、句进行再次记忆;“四总”:一组课文学习完后,对本单元里出现的错别字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进行比较、记忆,然后通过听写、默写来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五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所易错字组成的词或句子背背、读读、写写、用用。这样,学生在滚动运用错字集的同时,不但温故而知新,而且提升了错字的运用价值。
总之,品味错别字给我们带来的无奈和遗憾之后,我感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任重道远,前景不容乐观。教学生写好汉字,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预防和减少错别字,提高民族素质,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时不我待!
论文作者:刘正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错别字论文; 学生论文; 错字论文; 汉字论文; 笔画论文; 字形论文; 原因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