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田春苗[1](2021)在《山东义和团文献研究》文中指出1900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北京到达高潮,义和团运动不仅阻断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且对历史的前进和世界的局势也有重大影响。关于义和团的起源地,学界中的主流观点认为是山东和直隶的交界地带,也有学者认为是山东的西北地区。因此,山东义和团作为义和团运动前期活动的主力,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和河北地区的活动反响更加巨大,所以文献中对该地区的义和团记载更多。建国以后,陆续出版了义和团运动的各种史料、文献,其中包含义和团的自身文献、官方文献、方志文献、报刊文献以及调查资料类文献。笔者结合《义和团档案史料》《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盛宣怀档案·义和团运动》《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义和团》《义和团史料》《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山东义和团案卷》《筹笔偶存》《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中文卷》《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等现存文献,考究关于对山东义和团的记载,以期考察在不同类型文献中不同视角下的山东义和团,促进义和团运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分为五部分,从五类文献对山东义和团进行探析:绪论部分概述选题背景、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以义和团的自身文献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揭贴、乩语等宣传品,反映山东义和团的性质和状态;第二章探讨官方文献中的山东义和团,根据清政府和山东地方政府的文献记载,表现山东义和团的源流和发展等问题;第三章探讨方志中的山东义和团,对比山东和直隶的古今区划差异,探析义和团的起源地以及文献中对山东义和团的态度;第四章探讨报刊和调查资料中的山东义和团,反映知识分子和民众对山东义和团的看法。
揣亚男[2](2020)在《庚子事变前后增祺与东北政局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以来,作为清朝“龙兴之地”的东北几经战乱,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均在东北进行。战争之下,政局动荡、民众颠沛流离、苦不堪言。1899年,增祺调任盛京将军,其所面对的是:甲午战后,“三国干涉还辽”,沙俄侵占东北的野心欲显,《中俄密约》的签订以及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得远东局势发生变化;次年,东北义和团运动兴起,此时各种势力相互交织,清政府、各国列强、义和团、东北地方当局四种关系错综复杂,面对于此增祺对义和团及沙俄的态度值得深思,《奉天交地暂且章程》的签订成为增祺从政史上的最大污点;俄国的远东政策与日本的大陆政策产生矛盾,利益冲突之下,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作为战争中的第三方,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增祺与地方当局在严守“局外中立”的同时也抵抗日俄侵略。此外,增祺在日俄战争前后采取了一系列兵燹赈济的措施,这些措施对战争之下的东北政局产生了积极影响。增祺常因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被骂“卖国贼”、“降将军”,但透过其在担任盛京将军期间所面临的时局、困境,以及与清政府、义和团、沙俄、地方当局的关系处理上,对他会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赵加军,金飞[3](2020)在《“总爆发”——理解义和团运动的一个视角》文中提出《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旧课标")没有提到义和团运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旧教材")也仅仅以课文小字内容形式呈现。但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和教育部统编新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新教材")中,义和团运动均占据了较大篇幅。如何落
张庆[4](2020)在《被围困者眼中的义和团运动——评《伯希和北京日记》》文中研究说明《伯希和北京日记》一书以法国人的视角重现了清军和义和团围困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历史事件,为研究义和团运动提供了一手史料。作为学者的伯希和不仅带有主观情感地还原了被围攻现场,还对当时使馆区内各国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记述,有助于研究者接近历史的真相。
崔志海[5](2019)在《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从学科史角度来说,晚清政治史研究始于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并从属于断代史清史和中国近代史两个不同学科。新中国成立之后,晚清政治史完全划入中国近代史学科范畴,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50—1966年构建革命史体系阶段;1966—1976年遭"影射史学"破坏阶段;1977—1990年代事件史研究臻于成熟阶段;1990年代之后趋于多元化、并回归清史学科阶段。晚清政治史在过去70年里一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同时也有待提升史学研究与理论、学术与政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强史料的挖掘、考辨和利用,正确看待和处理晚清政治史研究中的各种范式,在吸取既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两个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的晚清政治史学科。
杨金帅[6](2019)在《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史学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虽然是侧重点不同的两个方面,但是两者也紧密相关。史学研究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动力来自史学研究。为了使课程内容尽可能地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成为必然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涌现了丰硕的史学研究新成果,又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例,具体来探讨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史学研究新成果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接着,在有针对性的整理归纳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教科书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侵华战争”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关于本节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从而掌握了教科书和一线教师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现状。第三部分,根据教科书运用新成果的现状和高中历史教育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教科书中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原则和途径。最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对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思考。要实现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教科书、教师、学生这三个要素必须得到兼顾,进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李细珠[7](2018)在《改革开放40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基本路向》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既是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繁荣期,也是遭遇进一步发展困境和面临新的挑战的时期。改革开放前后及1980年代,在学术上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晚清政治史研究一度繁荣发展,重建了革命史研究范式。19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发生了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革命史范式向现代化范式转变,出现革命史研究淡化与边缘化而改革史研究成为热点的现象。本文拟在宏观检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明其可能发展的路向,以期进一步推动晚清政治史研究。
张圣典[8](2018)在《白云苍狗话庚子 ——论中国百年来“义和团小说”书写之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百年来“义和团小说”为研究对象,论述“义和团小说”在文学史以及小说文本创作的流变以及与不同时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本文的写作目的,论者将依次展开如下论证。首先是对“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小说”、“百年来‘义和团小说’”几个概念进行界定,厘清这些概念的界限及区别,然后根据思想倾向和叙事风格,分别以“妖魔化”、“神异化”“平民化”、“工具化”及“多元化”等为关键词将1900年至今的“义和团小说”进行分期和概述,通过不同时期小说家对于这一运动的书写与评价,分析这些小说所具有的时代和文学文化烙印。在宏观之外,本文通过四个小说文本分析这一主题下小说所具有的“证史”与“传奇”交织的特色。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态度变化中,总结出其分别具备的“西化”“现代化”“革命化”“个性化”的价值和叙述趋向。另外,西方史学界的叙述、亲历者对这一事件的记录以及西方小说家对义和团运动的介绍与评价,能够为本文提供异域的视野,并从中找寻其创作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最后,“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一样,在被不断书写中,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或象征,它的频繁出现,反映着文学文化乃至整个社会中,民族意识的觉醒与现代化进程的反复——这也是论者行文的一条基本线索。
娄华[9](2018)在《“火”:庚子事变再研究》文中提出“庚子事变”时之北京,火灾数量多、规模大、社会影响广、破坏性强。火灾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活动的产物,显现出世纪之交北京社会转型中错综复杂的纠葛。庚子年间,义和团进入北京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在历史积怨的效应下,民众认为旷日持久的灾害是洋人在华活动触怒神灵的后果,义和团对此加以利用,制造排外活动,北京地区排外之“火”熊熊燃起;列强在“戊戌维新”、“己亥建储”中的态度,让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人深为不满,慈禧等人决定利用义和团打击洋人,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义和团在北京地区如火般迅速蔓延开来。义和团在北京地区的打教排外活动,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他们蓄意纵火,焚烧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事物,给列强以口实。联军侵占北京后,大肆烧杀抢掠,加剧了区域内动荡不安的社会态势。随着联军、清政府逐渐加强管制力度,北京社会秩序总体上逐步稳定下来,由“火光烛天”转变为“暗火丛生”的状态。义和团和联军在北京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进程。火灾原为单纯的社会治安问题,但在“庚子事变”的背景下,北京的“火”,实为清政府、列强、义和团和普通民众四股力量角力的表现、结果。民众尝试解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故“庚子事变”时北京之“火”,是清末民众对西方列强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冲击的回应。
唐论[10](2017)在《移花接木:庚子“归政照会”的庐山真面目》文中认为庚子"归政照会"事件,学界向来众说纷纭。通过对当时人记载的梳理与勘比,基本上可以勾勒出"归政照会"事件的来龙去脉。即由罗嘉杰搜集情报后于五月二十日上书荣禄,情报涉及归政、兵马、钱粮等条目,荣禄据以秘呈,慈禧在二十一日的御前会议上隐去归政条目后以"照会"的形式出示群臣。庚子五月并没有真正的"归政照会",所谓"照会"出自慈禧的"移花接木",且察析时人的认知,"归政照会"就是庚子宣战的主因。
二、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义和团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一)义和团文献现存情况 |
(二)现存山东义和团文献 |
(三)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义和团的自生文献 |
一、文献类型 |
(一)图片 |
(二)歌谣 |
(三)团规 |
(四)杂记 |
(五)揭贴 |
二、文献价值 |
第二章 山东义和团的官方文献 |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有关山东义和团的文献 |
(一)山东义和团的源流和发展 |
(二)朝廷对山东义和团的态度 |
(三)教案起因 |
(四)其他内容 |
二、山东巡抚与地方官有关山东义和团的文献 |
(一)山东义和团的源流和发展 |
(二)山东官员、山东义和团和教会教民之间的态度 |
(三)交战情况 |
(四)文献特点 |
三、文献价值 |
第三章 有关山东义和团的方志文献 |
一、方志文献 |
二、文献所涉内容 |
(一)方志文献中的“拳匪”形象 |
(二)山东义和团的源流和发展 |
(三)官方和民众对义和团的态度 |
(四)义和团运动期间的天象 |
(五)山东义和团的局限性 |
三、文献价值 |
第四章 有关山东义和团的报刊和调查资料 |
一、报刊文献 |
(一)报刊立场 |
(二)文献汇集 |
(三)文献价值 |
二、调查资料文献 |
(一)山东民众对教会和山东义和团的态度 |
(二)山东义和团的源流和发展 |
(三)文献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庚子事变前后增祺与东北政局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主要研究史料举要 |
五、增祺生平简介 |
第一章 满洲悲剧的序幕:庚子事变前东北政局概况 |
一、东北的经济概况 |
二、东北的社会概况 |
三、“瓜分危机”下的东北局势 |
第二章 妥协还是抵抗:庚子事变下增祺与东北政局的关系 |
一、增祺与清政府的关系:主变者还是执行者 |
二、增祺与义和团的关系:事件应对及态度转变 |
三、增祺与地方军政人物的往来:人物关系的协调及对比 |
(一)增祺与晋昌—反对晋昌“以战为守” |
(二)增祺与长顺—长顺出卖抗俄斗争保全吉林 |
(三)增祺与寿山—寿山失去支援孤军奋战壮烈殉国 |
四、增祺对俄关系及方针 |
(一)反抗沙俄侵略 |
(二)困境下的结局:《奉天交地暂且章程》的签订及对政局的影响 |
第三章 权力转移:日俄战争下增祺与东北政局的关系 |
一、战前:危机再现 |
(一)日俄谋略与清廷交涉 |
(二)日英同盟与远东国际形势 |
(三)社会危机下东北民众的抗争 |
二、增祺与地方当局的认识与应对:妥协与抵制并行 |
(一)清廷宣布“局外中立” |
(二)增祺与地方官员的应对 |
三、增祺与兵燹赈济 |
(一)日俄军队暴行下的东北政局 |
(二)兵燹赈济:被动选择还是主动执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总爆发”——理解义和团运动的一个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编新教材对义和团运动的新表述 |
1.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原因和爆发地 |
2.关于清朝统治者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 |
3.关于义和团的迷信色彩与战斗口号 |
4.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二、用原因与结果的新视角讲授义和团运动 |
环节一:“总爆发”的原因 |
1.民众生计艰难 |
2.民教冲突 |
3.自然灾害 |
4.统治者的错误引导 |
环节二:“总爆发”的表现 |
1.义和团斗争范围:声势浩大、席卷全国 |
2.义和团斗争方式:用落后武器英勇抗争 |
3.义和团斗争对象:反对一切洋事洋物 |
环节三:“总爆发”的影响 |
1.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
3.推动国人救国思想的转变 |
(4)被围困者眼中的义和团运动——评《伯希和北京日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义和团运动 |
二、《伯希和北京日记》与义和团运动 |
三、思考与收获 |
(5)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 晚清政治史研究历程 |
二 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
一、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史研究。 |
二、关于太平天国史研究。 |
三、关于洋务运动史研究。 |
四、关于中法战争史研究。 |
三 反省与展望 |
(一)提升史学研究与理论的有机统一。 |
(二)坚持学术与政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
(三)正确看待晚清政治史研究范式。 |
(四)进一步加强史料的挖掘、考辨和利用。 |
(五)重建一个独立的晚清政治史学科。 |
(6)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保持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要求 |
第二节 顺应高考的命题走向 |
第三节 有利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 |
第二章 基于教科书内容的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分析 |
第一节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
一、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学研究新成果 |
二、基于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教科书问题分析 |
第二节 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
一、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运用的教学案例分析 |
二、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运用特点分析 |
第三章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运用 |
第一节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运用应坚持的原则 |
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重视采用补充性的观点 |
二、选择基础性的、适应中学生认知水平的观点 |
三、慎用史学界有争议、与教科书完全相悖的观点 |
第二节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科书有效运用的途径 |
一、历史课程标准相应的不断完善 |
二、及时修订教科书、保证课文内容跟进学术步伐 |
第四章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
第一节 基于教师视角的运用思考 |
一、教师要提高史学素养、主动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 |
二、史学研究新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 |
三、史学研究新成果在微课设计中引入 |
第二节 基于学生视角的运用思考 |
一、学生对相关史学着作的研读 |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改革开放40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基本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上拨乱反正:革命史范式重建 |
二、研究范式转换:从革命史转向改革史 |
三、再出发的新路径:整体反思与多元取向 |
(8)白云苍狗话庚子 ——论中国百年来“义和团小说”书写之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与研究综述 |
(一)“义和团小说”概览 |
(二)“义和团小说”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跨学科研究法 |
(三)文本细读法 |
第一章 历史记忆与时代语境——中国百年来“义和团小说”书写的时代嬗变 |
第一节 1900—1919“救亡”语境下的“拳匪”与“邪教” |
一、此期“义和团小说”创作的总体情况 |
二、“义和团小说”书写的时代语境与妖魔化特征 |
第二节 1920—1949“国难”语境中的形象蜕变 |
一、此期“义和团小说”创作的总体情况 |
二、“义和团小说”书写的时代语境与神异化、平民化特征 |
第三节 1949—1978冷战语境下工具化的爱国主义符号 |
一、此期“义和团小说”创作的总体情况 |
二、“义和团小说”书写的时代语境与工具化特征 |
第四节 1978—思想解放大潮下的多元观照 |
一、此期“义和团小说”创作的总体情况 |
二、“义和团小说”书写的时代语境与多元化特征 |
第二章 “证史”与“传奇”——“义和团小说”审美嬗变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义和团小说”中的“证史”与“传奇”倾向 |
第二节 《邻女语》——贴近历史的“在场”写作 |
一、关于作者及其创作动机的考证 |
二、以庚子事变串联清末社会的全景图 |
三、似真似幻的“人头桃林”——扎根于现实的社会寓言 |
第三节 《慈禧西幸记》——基于史料上的宫闱想象 |
一、“慈禧”、“赛金花”在“义和团小说”中的形象演变 |
二、还原历史、“补史之阙”与“以史为鉴”的创作目的 |
三、“无奇不传”的传奇叙事 |
第四节 《庚子风云》——“潜在写作”下的“革命”叙事 |
一、“潜在写作”中异类元素与时代共鸣 |
二、基于生活体验的“草莽史家” |
三、义和团首领的“英雄传奇” |
第五节 《檀香刑》——对历史的反转与坚持 |
一、旧文化土壤与新历史小说 |
二、三重视角下对历史的多元观照 |
三、“作意好奇”的民间传奇 |
第三章 异域的眼光——西方的“义和团”书写 |
第一节 西方史学界的“义和团”研究 |
第二节 西方人笔下的“义和团”纪实 |
一、被困者 |
二、八国联军 |
第三节 两个西方“义和团小说”文本 |
一、男孩的异域冒险故事——《联军对抗北京》 |
二、西方想象中国的文学缩影——《慈禧的面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火”:庚子事变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创新点 |
一、“厝火积薪”:庚子年初北京社会矛盾的积累 |
(一)“天火”:灾荒与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
(二)“心火”:满清统治者与洋人的矛盾 |
(三)“引火”: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利用 |
1.三月:局势转变 |
2.四月:局势进一步恶化 |
3.“火起”:洋兵进京与义和团大举入都 |
二、大火初起:义和团进京初期活动概况 |
(一)义和团进京初期纵火活动概述 |
(二)“神火”:义和团对火的神化 |
1.义和团运用“神火”的表现 |
2.义和团制造“神火”的方法 |
3.义和团维护“神火”威信的方法 |
(三)北京民众心中之“神火” |
三、战火升腾:清帝国纵火抗洋 |
(一)火攻使馆区 |
1.清军及义和团火攻使馆区概述 |
2.“池鱼之忧”:北京民众对围攻使馆事件的态度 |
(二)火攻西什库教堂 |
1.清军及义和团火攻西什库教堂概述 |
2.义和团对攻打西什库教堂失败的解释 |
(三)“小试辄验,临战则否”:时人对义和团“神火”认识的变化 |
四、“火场”:国变前夕的北京社会 |
(一)“救火投薪”:义和团继续进行“神火”活动 |
1.焚表 |
2.烧香 |
3.点灯 |
4.制造传闻 |
(二)火上浇油:清军对北京城的焚抢活动 |
(三)民生涂炭:“国变”前夕北京民众生活 |
1.经济生活失常 |
2.“离汤远火”:京官逃离北京 |
3.从“西狩”事件看传闻之火 |
五、火劫:联军进京与都人因应 |
(一)明火执仗:联军的纵火与抢劫 |
1.联军烧杀掳掠之火 |
2.联军管制措施引发的“火” |
(二)“兵火烧残百草根”:北京民众对“国变”的因应 |
1.北京民众对“洋火”的畏惧与顺从 |
2.自焚 |
3.暗火丛生 |
(三)“救火”:各方稳定北京局势的措施 |
1.联军的各项救火措施 |
2.北京民众的救火措施 |
3.清政府的救火措施 |
六、“何处求新火”:庚子年末北京众生相 |
(一)和议时期北京民众生存状态简述 |
1.“饥火”:都人的拮据生活 |
2.和议时期北京“畸形经济”之火 |
3.窝火:议和时期都人的矛盾心态 |
(二)“势如水火”:瓦德西眼中的联军内部争端 |
(三)文明碰撞之火:中外人士对彼此文明的理解 |
1.东西方宗教文化的碰撞 |
2.中外人士对彼此节日习俗的态度 |
3.对戏剧艺术的观感 |
4.瓦德西对“庚子事变”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义和团文献研究[D]. 田春苗.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庚子事变前后增祺与东北政局之关系研究[D]. 揣亚男. 兰州大学, 2020(01)
- [3]“总爆发”——理解义和团运动的一个视角[J]. 赵加军,金飞.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20(03)
- [4]被围困者眼中的义和团运动——评《伯希和北京日记》[J]. 张庆. 西部学刊, 2020(04)
- [5]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J]. 崔志海. 史林, 2019(04)
- [6]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为例[D]. 杨金帅.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改革开放40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基本路向[J]. 李细珠. 广东社会科学, 2018(06)
- [8]白云苍狗话庚子 ——论中国百年来“义和团小说”书写之演变[D]. 张圣典.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9]“火”:庚子事变再研究[D]. 娄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10]移花接木:庚子“归政照会”的庐山真面目[J]. 唐论. 史学月刊,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