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产品生产、市场和贸易的现状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产品论文,现状及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畜产品生产水平的提高,肉类产量自1990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人均肉类占有量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猪肉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 畜产品也由以前的供不应求达到目前的供求基本平衡。然而,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畜产品市场对生产变化非常敏感,较小的供求变化往往引起较大的市场波动,从而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肉类产品生产呈绝对增长之势,但发展速度日益受到需求的制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在此期间由于受到畜牧业政策和生产水平的影响,肉类产量年际间的波动较大,其特点是供给严重不足;第二阶段从1979年至9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畜牧业生产开始摆脱传统计划体制和政策的束缚,基本上转向市场调节,由于过去畜产品消费水平一直非常低下,人们对畜产品的消费呈饥渴状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增大,因此,这一时期肉类产量增长非常迅速;第三阶段为90年代中期至今,畜产品除奶类外,人均肉类、蛋类产量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生产已开始由生产要素约束逐步转移到需求约束上来。加上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减慢以及生活消费的日益多元化,更加凸现了需求不足对畜产品生产的影响。
2.畜产品由季节性生产向全年性生产转化。随着畜牧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主要畜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市场供应季节间逐渐均衡。以占肉产品70%左右的生猪为例,南方许多主产省的生猪生产周期已由过去的六、七个月缩短为现在的4个月左右, 北方生猪的生产周期则由10个月缩短为半年左右。猪肉的供应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食冻肉为主的历史彻底结束,鲜猪肉供应量已占我国居民猪肉食用量的80%左右。
3.肉类产品结构不断调整,猪肉比重显著下降。由于制定了适当节制粮食转化率低的生猪发展、大力促进转化率高的家禽生产和食草畜发展的策略,猪肉产量在整个肉类产量中所占份额由1990年的79.84%, 下降到1997年的67.24%;牛肉从4.4%增加到8.06%;羊肉从3.74%提高到4.08%,其它肉类(主要为禽肉)则由12%增至20%,基本上建立了节粮型畜牧业结构。目前我国畜牧业生产对谷物的依赖程度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力有限,畜牧业发展受饲料粮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因此,节粮型的家禽和草食性的牲畜将得到充足发展,其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4.畜产品生产逐步向饲料粮产地转移。我国畜产品生产传统上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山东、湖南、河北、广东、江苏、广西、湖北等地,大多数省份距离饲料粮(玉米)主产区较远。90年代以来,畜产品生产逐步向饲料粮产地转移,在玉米主产区的东北(辽、吉、黑)及北部(京、津、冀、鲁、豫、晋)地区,1997年肉类产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了145%和126%,而同期南部地区(粤、桂、闽、琼)增加了76%,中部地区(湘、鄂、赣)增加了82%,西北地区(陕、甘、青、宁、新、蒙)增加了85%,东部(苏、浙、皖、沪)增加了45%,西南地区(川、贵、云、藏)增加了43%。地区间肉类产品发展速度上存在差异,如东北及北部地区肉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90年的26.4%增加到1997年的33.8%,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目前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饲养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畜牧业的生产方式逐步发生了变革。一是传统的家庭养殖业逐步分化,一些具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农户由兼业养殖向专业养殖发展而形成了养殖专业户;二是一部分农民由于养殖机会成本的增高放弃了养殖,农村养殖户减少,畜牧养殖相对集中;三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大中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国家和集体兴办了一批大型的商业化养殖场。这三种新的养殖方式已成为目前畜牧业生产的主体。
在生猪生产方面,农业部农研中心对7省市调查结果表明,1996 年,我国猪肉总量中,农户、专业户和企业规模饲养比重分别是80.7%、14.6%和4.7%,而1985年农户饲养的比重高达94.6%, 专业户和企业规模化养殖仅分别占2.9%和2.5%。近10多年中,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逐步加快,特别是养殖专业户,取得了更快的发展。(见表1)
表11985~1996年生猪生产结构变动趋势单位:%
年份 农户养殖 专业户养殖
企业规模饲养
198594.62.92.5
199388.38.23.5
199680.7
14.64.7
资料来源:农业部农研中心。
在蛋鸡饲养方面,1996年,全国存栏1000只以上商品蛋鸡场共有24.6万个,存栏蛋鸡总数6.26亿只,规模化饲养蛋鸡占存栏蛋鸡总数的24.2%,饲养场平均存栏蛋鸡2541只。其中,京、津、沪三市规模饲养程度比较高,规模饲养蛋鸡比例在50%以上。
在肉鸡规模饲养方面,1996年,全国年出栏1 万只以上肉鸡场共6.16万个,共出栏肉鸡15.43亿只,占全国出栏肉鸡总数的40%,饲养场平均年出栏肉鸡2.5万只。京、津、 沪三市的规模化饲养肉鸡比例均在50%以上。
畜牧业生产规模差异导致它对技术的吸纳能力、饲料来源结构和饲养效益明显不同。以生猪生产为例,专业户生产由于在技术的掌握上明显强于普通农户,而且在饲料的来源上也容易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除利用部分配合饲料外,也利用饭店、食堂的废弃物和食品加工的副产品,因此它的养殖效益较高,料、肉比在三种生产方式中最高;家庭农户饲养主要是以糠麸、青饲料以及一些家庭生活废弃物为主要饲料,同时辅之以少量的精饲料,但由于饲养管理水平很低,加上养殖品种更新换代慢,因此,料、肉比最低;企业化规模饲养的养殖技术最为选进,品种也比较优良,由于用的完全是配合饲料,因此,在料、肉比上稍低于专业户生产。
三、畜牧业的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
90年代中后期,我国畜产品供求总体上已基本平衡,部分品种已供大于求。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住房分配、医疗、劳动和养老保险制度发生了重大调整,这将对畜牧业产生较大影响。我国人民从来都具有节俭、储蓄以备不测之需的传统,特别是住房支出往往比较大地抑制生活消费支出,这在农村已有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在城市表现尚不明显是和福利住房制度有关,因此,新的改革措施将会影响人们的支出结构。加上目前国家机关人员的大量分流和城市下岗人员的迅速增加,无疑也会导致他们收入的下降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使生活消费支出下降。
表2 畜产品不同养殖方式间的饲料转换率单位:%
生产方式猪肉鸡蛋牛肉羊肉
普通农户3.47 2.74.011.34
专业户 3.242.96 2.71.13
企业规模饲养
3.2~3.5 2.5
资料来源:农业部农研中心。
由上可知,在目前形势下,我国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不太可能有明显的增加,畜产品消费将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种结论。1997年,我国城市居民肉类人均购买量为24公斤,比上年略有下降,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15.1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尽管如此,在畜产品消费总量稳定的同时,消费结构仍将继续变化(见表3)。
表31997年不同收入水平间城市居民肉类消费结构
单位:%
猪肉
牛肉 羊肉 禽肉蛋类 奶类产品
高收入户
37.15.9 3.6 12.3 25.5
15.7
低收入户
39.55.9 2.6 11.4 30.5
10.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
人们对畜产品消费需求的减弱,使消费对畜牧业生产的拉动也逐步减弱,这对生猪和禽蛋生产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今后我国猪肉以及禽蛋生产出现供大于求的可能性将更大一些。以生猪生产为例,90年代,我国生猪生产从各地上报的数据来看, 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但1997年的全国农业普查表明,1997年,我国猪肉产量仅为3464万吨,比当年上报产量低了近28%,甚至比1995年的上报产量还低5%。 考虑到我国90年代人均猪肉购买量的停滞不前,我们有理由认为90年代猪肉生产有夸大的现象,其发展速度应该低于80年代并逐步转入中低速增长。可以推断,在未来几年内,猪肉生产仍将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同样,家禽、蛋类等畜产品的生产也是类似情况。因此,笔者认为今后畜产品增长速度将出现较大的回落。
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导致各种畜产品价格呈现出不同的变动趋势。1995年以前,主要畜产品价格都呈现涨势,牛、羊肉的价格上涨更快一些,猪肉、禽肉和蛋类价格上涨相对较慢。而1995年以后几乎所有畜产品价格都有下滑的趋势,相比而言,猪肉和禽蛋价格下滑幅度更大,因此,目前牛、羊肉与猪肉、禽蛋的价格比呈扩大趋势。其中,羊肉与猪肉价格比从1991年的1.18上升到1998年的1.30,羊肉与鸡蛋的价格比从1991年的1.35上升到1998年的2.32,牛肉与鸡蛋的价格比从1991年的1.04上升到1998年的2.04。
根据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笔者认为目前畜牧业生产已处于调整期,管理水平以及畜产品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竞争的成败,优胜劣汰将更趋激烈。为此,畜牧业生产将更加注重饲养技术的提高,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以提高规模效益。而在生产分布上,耗粮型畜牧业将逐步转向玉米产地,农区草食牲畜的饲养将进一步发展。
四、畜产品的进出口状况
目前,我国畜产品进出口比较平衡而稳定,进出口金额均在37亿美元左右。其中,1997年,全年进口畜产品金额为37.7亿美元,出口畜产品金额为36.6亿美元。但品种间,进出口差别较大。1997年,出口量大的主要是禽肉(6.1亿美元)、生猪及猪肉(4.9亿美元)、皮革(3.5亿美元)、羊毛(3.3亿美元)、活家禽(1.1亿美元)等;而进口量大的主要品种是皮革(24.3亿美元)、羊毛(8.0亿美元)、禽肉(1.3亿美元)等。
猪肉及猪肉制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出口额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活猪出口地主要是香港、澳门地区,每年的出口量都在200~300万头左右,占当地活猪进口总量的96%~100%。 但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猪肉替代品的增多,对这一地区的出口呈缓慢下降之势。猪肉主要出口地是俄罗斯和香港地区,其中,俄罗斯占我国出口总量的60%左右。1998年在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下,我国生猪及猪肉产品出口仍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
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特别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虽然从长远看我国劳动力成本和饲料成本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我国在规模经营和提高饲料报酬率上仍有潜力,可以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因此,只要我国在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不断提高卫生检疫水平,即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仍能在国际贸易中求得发展。
禽肉作为畜产品出口第一位产品,其主要出口地是日本和香港地区,而进口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比利时和阿根廷。由于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特别是泰国货币大幅贬值,泰国鸡肉出口比我国更据有价格优势,大量挤占了我国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加上欧盟市场由于检疫问题对我国的关闭,导致我国禽肉出口大幅下降。
在我国畜产品的进口中,生皮、皮革及羊毛等产品占80%以上,其主要来源是韩国和台湾地区。肉类产品相对较少。而另一大产品——羊毛,我国进口相当于国内羊毛生产总量的近2/3,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毛进口国之一。羊毛的进口来源主要是澳大利亚、新西兰,而国产羊毛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在价格上都难以与进口羊毛竞争,主要原因是我国羊毛优质不能优价,影响了绵羊品种的改良和羊毛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羊毛生产粗放经营,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