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传统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关于中学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_读书论文

改革传统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关于中学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_读书论文

改革传统 改变观念 改进教学——关于中学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观念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语文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为线索,就若干问题谈一些想法。

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指导要重于教法研究

所谓教学策略,不仅仅是一般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学过程中用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切活动,它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这个概念往往单纯是指“教”的这一面。

“厚教薄学”是不全面的教学。现代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学力大致可以由3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就包含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及其相关的知识;其次一层是智能,例如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智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最里面的圆(核心)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其中“善学”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策略,例如正确书写、广泛阅读的习惯,能运用多种阅读、手脑并用、善于表达(书面和口头的)等方法。

我以为,换一个角度来看,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而且着眼于“学会”,(最终达到“会学”)因为方法、能力是教不会的,只有学才能会。因此,学习策略的指导要重于教法研究。即使在“教”字上,也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每学期10来篇课文的教读和若干篇的写作教学只不过是学会阅读和书面表达的范例,其目的使学生基本掌握读法、写法,成为“独立学习者”,将来会读大量书报杂志,会写不同文本的文字材料。

其实,语文教材的特点为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了有利条件。语文教材除文言文外,中学生一般能读得下来(当然还不能深刻领悟),文字障碍不多;在知识和能力体系上,是在原有结构上的不断螺旋式地重复加深,这些都和理解教材不一样。学生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完全可以凭籍以往的经验、体验更主动、更深入地参与教学,掌握学习策略。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把课分成“导读”和“自读”两种类型。“导读”课比较好地反映了新观念,目标是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自读”课则是更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个人默读、讨论读都可以),尝试“独立学习”。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在课外去精读、泛读,提高阅读质量,扩大阅读数量。

总之,把教学的重心的研究教法转移到指导学习策略上,不仅是方法的变化,更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阅读教学——“咬文”、“嚼字”应相辅相成

语文是门语言学科,更是工具学科、基础学科。阅读教学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祖国语言的使用,如语音要读准确,字要写正确,表达要规范等。这方面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实际情况来看,不仅是中学生,就是在社会上,词语乱用、词不达意、生造词语、文句不通的现象(典型的如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报刊中的文章、商业中的商品标牌和广告等)比比皆是,而且更为严重,祖国语言受到严重污染。前不久,有关出版单位还为此专门编了《咬文嚼字》的刊物,其目的是规范祖国语言的使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应该“咬文嚼字”。

但是,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内涵更为广泛、系统。阅读教学不能“单打一”。阅读教学不等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也不等于词语教学。即使在古代,讲究“炼字”,但也不忽视“谋篇”、“修辞”等。

“咬文嚼字”的原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篇章段落的精神实质。在阅读教学中提倡要“咬文嚼字”,本义是教学要扎实些,打好语言知识基础及其运用的基础。但现在有的教学却真正是在咬文嚼字,忽略了其他重要内容的教学。教师把一篇有机组成的整体教得支离破碎,肢解了课文,编制试题时挖空心思寻找关键词语,而学生对那些“微言大义”式的专题防不胜防。其结果是,语文教师比起其他学科教师更难以适应教学,而且怕“下海”做家庭教师,因为难以个别辅导:学生觉得语文难学,成绩难以提高。

我想来个“成语新解”,赋予“咬文嚼字”以新的诠释。阅读教学既要“咬文”,也要“嚼字”,比作教学术语即“整体把握,具体入手”。将这两方面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既看到“森林”,又见到“树木”。

“咬文”,就是要抓篇章段落、结构层次、风格个性的整体教学,指导学生学会总体思维。这也是符合阅读学习心理原则的。人们阅读的思路总是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这一规律的。现在新教材教学目标中引进这方面的要求,例如会赏析、会比较。学生掌握“咬文”能力,小而言之,在表达中就会首先考虑总的框架设计,不至于产生主意偏颇、结构失衡的毛病,也不会产生诸如作文“老三段”(开头、中间、结尾3段式)的通病;大而言之,以后从事某项工作,习惯于先总体安排,然后有序组合各种具体工作,而不是无章法、无节奏。

“嚼字”,就是要抓语段、句子、词语的语言教学。但是,这种教学要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即具体的文章里。脱离了“咬文”,“嚼字”失去了依托,变成了“无土之木”、“无河之水”。同时,要使学生学会理解语言的方法,再迁移成阅读能力,能分析理解其他文章中段、句、词的作用。这样就不会产生就教材论教材,遇到教材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就束手无策的窘境。

“咬文”教学与“嚼字”教学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只“咬文”不“嚼字”,语文课成为纯文字欣赏课,学生难以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只“嚼字”不“咬文”,语文课成了“文字游戏”课,学生欣赏水平提不高,也难以写出高质量的整篇文字材料(如书信、小结、报告、说明、计划等)。

中心思想、写作特色,那是令人乏味的。教师要抓住课文特色,大胆取舍,进行富有新意的教学总体设计。

表达教学——“表达前指导”和“表达后讲评”安排要合理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作文流程是:信息输入(教师指导,学生收集素材)→信息加工(构思、起草)→信息输出(成文)→矫正(教师讲评)→信息输入(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毛病)。学生在写作前,首先要获得正确的信息,其中就包括教师得法的指导。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并了解学生的实际写作状况,将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解决在写作前,不要让错误的写法留在记忆中。通过指导,正确的写作方法成为新鲜的初始印象,并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组合和实际操练,深深存贮在脑中,难以磨灭。

写作教学程序确定后,关键要看指导的质量。这个指导不能仅仅是题解,应该有创意。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命题要有新意,不能是老一套的应景作文。各种命题形式的作文都应练,涉及现实生活各领域的内容都可写,几种文体的作文都要学。第二层是指导方法要多变。指导要有系列性,克服随意性;不要教师一人指导,要师生共同合作;指导重在思维训练,尤其注意发散性、求异性思维的训练;可组织审题课,写片断课等,把写作教学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扎扎实实完成;把大作文和小练笔两个并列的系统有机组合成一个系统。

在口头表达教学中,更应灵活,以指导为先、训练为主、讲评为辅,将三者融合在一起。

总之,“以教师为主导”在表达教学中应体现为在表达前重视指导,决不能让学生在黑暗中冥思苦索,然后在表达后讲评时才指出一条“光明之路”。

教学评价——变单一学业评价为综合学业评价

语文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是由听说读写能力所构成。由于评价手段单一化,使得语文教学只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传统教材中缺少听说能力训练体系,更使语文教学偏失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信息量大,交际广泛”的现代社会的需求。现在新教材已在这方面大大弥补了老教材的缺陷,内容体系更科学完整。但这并不等于语文教师都已重视听说教学和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何况目前呈新老教材并用的双轨制,这个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在选拔性的评价方法暂时无法改革的情况下,我们可在局部上进行各种评价方法改进和试验,力求在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上有些突破。例如,在课堂教学、单元测验、期末水平考试中增加听说能力的考核。考核的形式可多种多样,组织学生听一段录音(配乐朗读、演说、广播剧等),编制一套试题进行测试,题中有书面回答和口头回答;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学生即兴演讲式讨论、辩论;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即兴表演;组织社会考察、调查、参观,指导学生提问、听回答、书面记录……现实社会中可供进行听说训练和评价的内容是举不胜举的。假如,我们以编制读写试题的热情和精力去设计听说试题,那成果肯定是很可观的。

上面所谈的几个问题集中在如何教、学、评上,其围绕的中心是语文教学观。只有改革传统中不合理部分,转变教学观念,具体的教学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标签:;  ;  

改革传统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关于中学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