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民族文化论文,大省论文,作用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913(2000)05—0062—04
一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滇南、滇中地区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标志着云南曾是自然史向人类史交替的地方。“元谋猿人”、“丽江人”、“西畴人”及“昆明人”化石的出土,展现了云南古人类更迭的序列。从文化的纵向上看,云南的石器文化、青铜文化、滇文化、爨文化、南诏文化……流光溢彩,悠久而灿烂。从横向审视,云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门各类文化万紫千红、繁花似锦,构成了多元文化景观。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各种文化交汇相映的罕见奇观,成为人类历史文化中一座活的博物馆。这些都是云南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特点与优势。因此,开发这些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把传统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世界文明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潮流之中,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使民族文化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繁荣发展,发扬光大。
民族体育作为云南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在云南民族的社会发展史中已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例如,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山崖上遗存的岩画中,所反映的古代体育图像就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云南民族的原始先民在采集、狩猎和原始宗教仪式中,就已产生投掷、射箭、射弩、踩高跷、球类游戏、技巧(叠罗汉、倒立)和舞蹈等原始体育活动。在云南广南、晋宁、江川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中的铜鼓纹餙就反映出,在2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至西汉时期,云南古代民族中就有磨秋、龙舟竞渡、斗牛、持干戚舞、投壶、乐舞、狩猎、征战的生活习俗。在云南各个历史时期的史记典籍中都存留着云南历代民族从事射弩、刀术、武术、秋千、磨秋、骑马、斗牛、习水操舟、舞蹈、游戏的体育活动的记载。这一切表明了云南民族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也印证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连续性和内容丰富性的历史文化特征。
在现代,云南39.4万平方公里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居住着4100万各族人民。其中有25个少数民族,有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他们是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在漫长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出瑰丽多彩、繁花似锦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已从云南民族民间发掘、整理出来的传统体育活动已达300多项,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列出项目的44 %以上,构成了庞大的民族体育项目体系。项目数之多,内容之广泛,可谓之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大省”。这些种类繁多的体育项目广泛分布于全省各种地域和民族社会空间。有的项目适合在山区、半山区开展,有的适合在坝区、河谷地带进行,有的适合在江湖水域中活动,有的则不受地理环境限制,何时何地都可运动。在千姿百态的民族体育活动中,每个项目都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有的项目反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态,有的项目带有民俗生活和民族宗教的气息;有的项目则折射出尚武骁勇的民族精神之光。这些体育活动由于形态特征的各异,从而导致其多元价值功能的取向不同,有的项目偏重趣味性,娱乐价值高;有的项目强调健身性,保健效果好;有的项目突出竞技性,观赏价值高;有的项目教育意义大,则在学校、民间广为普及。
二
民族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理性内涵的文化特质行为,在体育形态的深层底蕴中,交织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结构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就决定着每个民族体育的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呈现出独异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绚丽多姿的民族体育作为民族文化建设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可以以其独异的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多元的价值功能来丰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内涵。形成有优势、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建设体系框架,推进民族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而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少数民族体育的形成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一种自然行为的结果,而且是少数民族在其社会生活中一种行为技艺的凝炼,是各民族的社会文化在体能表现形态中的必然结晶。传统的体育项目是在该运动技巧发展到一定程度,其行为模式和精神内涵得到人们的共识之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逐渐独立于其它社会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第二,少数民族体育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体育活动方式。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少数民族体育具备现代体育的一些特点,它的行为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活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在人的体力和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此外,各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从它最早的形式以及全部的发展历史,都以其显著的特征使它的存在与各民族的其它文化保持着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因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始终以它特殊的运动方式,体现着两种重要的社会价值:一种是显形于外的,即以竞技强身为核心的体质训练;一种是蕴含于内的,即以表述精神情感为核心的心理再现。两种价值的展现方式,常常是寓于同一种体育行为,并成为一种内外相接的连贯形态而相依存在。
第三,少数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形态。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它一出现,就与周围环境的其它文化体系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紧密联系,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文化开放系统。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自始至终均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依赖于民族文化的广阔背景,它的存在与发展是诸多民族文化征象的综合再现。(注:周百之、杨万智、饶远:《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内涵及其文化限定》,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由上述民族体育特征确立的“民族体育”定义为:民族体育是各民族为增强体质和获取健身技能而进行的训练和教育,是各民族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方式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各民族的文化特征。(注:周百之、杨万智、饶远:《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内涵及其文化限定》,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这一定义所依的理论概念是:民族体育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民族对人体自身的认识和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健身和娱乐活动,是人们用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身心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新的时代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更新、更丰富的内涵,使其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外延更为扩展。民族传统体育将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中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精神;塑造云南各民族团结奋斗、社会稳定的形象;展示云南民族文化种类繁多、百花争艳的景象;丰富旅游品种内容、推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民族体育运动水平、向外宣传云南,传播民族体育文化,让云南走向世界。
三
民族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悦身心的功能。由于民族体育的文化属性及其运动形态,民族体育在增强民族体质、自娱自乐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民族体育大多起源于生产生活之中,如怒族、独龙族、傈僳族的射弩、过溜索,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技能,又是体育活动的手段。强健体魄不仅是人们面对自然挑战的需要,而且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保证。再如彝族的跳乐、白族的霸王鞭、藏族的射箭、哈尼族的磨秋、傣族的龙舟、景颇族的刀术等等,都具有普遍的健身性、娱乐性和民族性。民族体育在各民族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增进各族人民的身心健康。
民族体育具有传承文化的教育功能。体育,作为人类教育的组成部分,源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在人类最早的文字、宗教艺术、风俗尚未形成之前,原始教育的内容就是向后代传授一些生产、生活技能及自卫能力,在人们爬山、攀岩、狩猎、采集的生活技能传授中,都留下了原始体育的烙印。在现代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中,有些运动技能就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技能。如彝族的飞石索、拉祜族的射弩、傈僳族的过溜索,苗族的爬花杆,白族的划龙船等等。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就实行对下一代人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在今天,我们仍可以清晰地从一些体育项目看到一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族精神等因素完整的反映出来。如景颇族的“木纵歌”就清楚地讲述了这个民族的迁徙路线及历史传说。有些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还含有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教育的积极因素,对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民族凝聚,加强民族团结的功能。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社会互动场所,使人们在一定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的规范下,拓宽社会人际交往渠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民族体育节日集会是各民族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可以消除各民族因地理环境的封闭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带来的隔障,为广大民族同胞提供感情交流和文化交往的社会媒介环境。通过体育活动,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交流,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有助于云南形成内有凝聚力,外有吸引力的大好局面,从而促进边疆的繁荣与稳定。
开发资源优势,发展民族经济的功能。在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立体气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是开发云南旅游业的宝贵资源。随着现代人在旅游活动中求知、求乐、求动、求健、求奇的心理趋向日趋发展,人们要求旅游业中提供更丰富的精神产品和娱乐产品。因此,开发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在发展云南旅游中就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了。近年来,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异军突起。体育旅游以更丰富、更刺激、更有趣味的内容满足着现代人多层面的旅游需求,正在各地蓬勃兴旺地发展着。云南民族体育多彩的民族特色、神奇的文化魅力将会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观赏,推进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向外传播,推进云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注:饶远、王丽静:《论民族体育的经济功能》,载《民族工作》1995年5期。)
开展民族体育竞技,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竞技性是体育运动的精萃和魅力所在,竞争取胜、超越自我是体育精神的本质内核,这种精神与全人类进取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因此,体育竞赛能成为全世界人民乐于接受的“国际语言”,最终成为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的有力手段。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已举办过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省少数民族运动员团结奋斗、勇于拼搏共荣获全国民运会的22枚金牌,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建国50年来,云南省已举办过六届全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数十次全省性的民族体育单项比赛,并把云南民族中的射弩、陀螺两个项目推出,列为全国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尤其是1995年,我省成功地承办了第五届全国民运会,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少数民族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7000多人相聚一堂、共同交流,迎来了国内外近100万游人前来参观旅游,并进行文艺联欢、灯展、 经贸和科技交流活动,促进了我省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云南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了云南旅游业和经贸活动的发展。
四
重视理论建设,加强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工作。民族体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尚有众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体育资源可供探寻。如何使这些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财富,促进民族体育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文化大省建设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应加强以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工作。大力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对民族体育的历史源流、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功能价值、竞技含义、项群分类、训练方法与竞赛规则、社会化与产业化途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配套研究,逐步建立起民族体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制订出我省民族体育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使民族体育的发展走向科学、健康的轨道,为云南民族体育的腾飞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各种社会环境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应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传统的凝聚力,利用民族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功能,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开展。同时,坚持小型多样、业余自愿的办法,结合农业节令、民俗节日和乡村文化站的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把民族体育作为千里边疆文化长廊的建设内容加以发展。并引入竞争的机制,用竞赛的办法来吸引和激励各族人民参加比赛和交流活动的热情。还可利用地方性的民族体育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大力推广,宣传民族体育活动。可举办周边邻国、邻省的民族体育邀请赛、对抗赛,把民族体育逐步引入到旅游风景盛地,让更多的游人认识和参与民族体育活动,使民族体育逐渐走出省门、国门。
加大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发掘改革力度,使之向着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民族体育的发展中,思想观念上要逐步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管理体制上,逐步从自发型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方向发展;演进方向上,逐步从民间娱乐型,逐步向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转变;在形式上由单纯的民俗体育集会转变为经贸、文化、体育结合的方向转化;从交流上由单一的民族活动向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走向全国和世界。
民族体育项目应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逐步向着现代人的文化娱乐观念、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向转化,向着与国际体育接轨的趋势发展。这样民族体育才会有新的活力,才能加快其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建立民族传统项目的训练体系,提高民族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目前,我省一些地区已逐步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网点。但地域不广,项目设置不够全面。还应扩大民族体育训练网点,并加强检查和管理。同时,要根据各地区的民族传统和体育特长等优势,建立摔跤、赛马、射箭、射弩、秋千、陀螺、抢花炮、赛龙舟等项目的训练体系,加强这些项目的科学化训练程度。经常组织一些竞赛与表演活动,以提高这些民族体育活动的运动技术水平。
要致力于少数民族体育队伍的人才培养,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作贡献。当前,我省民族地区体育人才紧缺,制约着我省民族体育的迅速发展。因此,各地区的体委、民委、教委和文化部门应紧密协同配合,有计划地培养一大批民族体育干部、体育骨干和体育教师。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方法培养多层次的少数民族体育人才。逐步扩大高等体育院校招收民族学生的名额,或开设民族体育班;也可通过地区师范学校和业余体校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为21世纪云南民族体育的腾飞下打坚实的基础。
新的世纪,云南民族体育将以其绚丽灿烂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采,在百川交汇、千山竞秀的人类体育百花园中大放光彩,将为云南旅游大省、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