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延续性护理;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应用价值;护理体会;遵医行为
前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近年来,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诸多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涨,不仅严重损害了老年患者的机体健康,而且会降低患病群体的生活质量,影响临床治疗及护理质量的提升[1]。基于此,本组课题选择了104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经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后,对其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104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本组课题研究的参考样本,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选的104例患者分成对照组(n=52例)和研究组(n=52例)。对照组分得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上限为81岁,下限为61岁,平均年龄为(70.31±6.42)岁,病理类型:高血压15例,糖尿病23例,冠心病8例,脑卒中6例。研究组分得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上限为83岁,下限为62岁,平均年龄为(70.48±6.51)岁,病理类型:高血压14例,糖尿病25例,冠心病9例,脑卒中4例。两组患者在病理类型、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老年慢性病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用药指导、卫生管理、生活干预、康复指导等。
给予研究组老年慢性病患者延续性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健康宣教:针对我社区医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宣教活动,结合典型的病历资料,详细向老年患者讲解常见的老年慢性病、发病原因、鉴别方式、治疗手段、护理方法,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促使其转变就医观念,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的各项护理活动[2]。②心理疏导:大部分患者获病后,常会有焦躁、抑郁、紧张、不安等消极情绪,导致患者无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临床治疗及护理。医护人员应及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节,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能缓解精神压力,进而树立坚定的治疗及康复信心[3]。③定期随访: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等工作,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或康复情况,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给予其科学、合理的护理建议和意见,认真解答患者疑问,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定量服药的习惯,切勿擅自更改服药时间和剂量。对于需要返院复查的患者,医护人员应提前电话告知,防止出现遗漏、疏忽等不良事件。
1.3观察指标
分别从康复训练、饮食管控、规律作息、用药习惯、定时复查等方面,统计两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 SPSS 23.0对本组课题研究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计量资料均使用表示,计数资料均使用%表示,分别使用t和X2检验。如果P<0.05,说明统计学差异成立。
2 结果
研究组共出现康复训练48例,饮食管控47例,规律作息50例,用药习惯52例,定时复查46例,对照组共出现康复训练35例,饮食管控32例,规律作息38例,用药习惯43例,定时复查29例,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情况具有显著的对比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慢性病的病程相对较长,如果不能对其加以控制,随着疾病的不断恶化,不仅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威胁其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为了帮助患者维持病情稳定,改善康复效果,需要对其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
研究组患者的各项遵医行为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研究结果证实,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临床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通过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定期随访等方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帮助患者纾解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稳定治疗及护理心态,同时还能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时给出合理的护理和治疗建议,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而且能够优化护患关系,促进疾病的康复,值得在社区护理中着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海红,俞益君,石莺莺, 等.护生志愿者在老年慢病患者延续护理中的作用探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1):970-973.
[2]滕云,刘美丽,张雪梅.医院-家庭一体化延续性护理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8,32(21):3461-3462.
[3]王平,孟晶晶,徐培, 等.分级诊疗中应用医院-社区护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7,17(03):27-30.
论文作者:宋丽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延续性论文; 病患者论文; 慢性病论文; 社区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