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面影响论文,社会环境论文,语文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不只是看到语文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不只是看到个别与表面的对语文的热衷或执著,那么,我们不得不说,语文正受到现实社会环境因素的巨大冲击,其地位与功用正日趋下降和减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使语文教育的效果无法得以真正提升,任务无法得以真正完成。社会上对语文教育的很多指责,诸如少慢差费、误尽苍生等言论,都不是空穴来风。下面对现代社会外部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作几点分析。
一、语文已逐渐失去大众实用性,语文的运用已逐渐淡出日常生活。
旧时代的人学语文,可以凭借自己的诗文取得声名,然后进入仕途,也就取得了生活保障。写诗作文成了每一位学子必须努力的功课。那时候,写对联、写祭文、写日常公文、写信等等,都是日常生活所需,都是大众所需,做这一切是经常性的事情。这些自然也就成为每一位学子都必须掌握的本领,也是每一位学子走入社会后的通行证。所以那时候的读书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舞文弄墨。我们从《红楼梦》中看到,一群青年男女平时玩乐,也在写诗对句;从王勃《滕王阁序》和王羲之《兰亭集序》可以了解到,文人聚会,常要写诗作文。但今天,写诗作文,除非成为作家,否则就很难混得一个饭碗,如果去企业打工,企业恐怕首先不会选择语文水平如何,而会选择如会计、电工之类的技术。对联、祭文已不再通行了,日常公文已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代理,书信已被电话电脑之类代替。平时娱乐聚会,麻将、卡拉OK等已成首选。既然不是日常生活或工作所必需,谁还会去锻炼这些能力?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不是干这方面工作的,不懂这些于生活并无妨碍。今天,尽管学校还要求写作,作文还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在大众的心中除了高考,一切都显得矫情和多余。旧时代的人学语文,读的是文言文,写的是文言文;读的是古典诗词,写的就是古典诗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但今天,人们学习古代诗文,却没有写作古体诗文的要求;对于课本中的其他文体,也很少有对应的写作要求,学与用是相脱节的。没有了相应的语文运用环境,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学习阶段还是将来就没有了真正的实践运用意义,等于没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犹如学习一门社会不需要的技术,谁还有兴趣花力气去学习呢!
或许有人会说,学校、社会多创设语文运用的环境,不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无论怎样的生动环境,学生们想的是与高考有没有联系,社会需不需要用到这些。虽然有的地方还有张贴对联的习俗,有的学校还开展了文学社或诗社等,但这是少数人的爱好,对社会没有多大影响。
二、社会在逐渐减弱或丧失对语文的关注情怀,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
曾几何时,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学子们参政议政,多通过自己的文章传达。那时一篇妙文一出,几度洛阳纸贵。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文学也还几度出现轰动效应。那时整个社会对于语文都有一份热情,一份关注,一份投入,文学道路上行走的人曾一度拥挤不堪。但今天随着语文大众实用性的减弱或消失,大众对语文的关注情怀也在减弱或消失。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于自己的职业与休闲有了更多的选择,任何一个人更多关注的是与自己的职业本身相关的本领,这样除了从事与语文有关的工作的职业者外,语文已经很难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有一位科级干部告诉我,他们可以一两个月不动笔写字,除了必须看的文件,可以一两个月不看书报。对于名著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电视获得的。有人说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人们乐于阅读如《读者》《故事会》一类的刊物,但我认为这更多的是用作消闲,且是当无法选择其他消闲方式时而选择的,如乘坐飞机、火车时,或在某个无聊的空隙时,随便捡起来打发一段空闲的时光。真正进行学习阅读的人实在太少了。据一份调查,近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记得小时候,常见几个老人和一些青年人坐在一起,听其中一位讲《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的故事,或听唱《三孝记》一类的民间唱词,显得特别用心、诚恳;普通人坐在一起,谈论四大名著背诵几首唐诗宋词,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有兴味的话题。但今天听听人们平时的闲聊话题,谈及文学或文学故事者有几?人们谈论得更多的是商业炒作,是金钱享受,是时尚新闻等等。有些人认为今天文学失去轰动效应,是大众已经淡定,已经成熟,但其实更多的是大众失去了对文学的关注情怀。笔者有时想,过去是语文(文学)在关照人类的命运结局如何,但今天人类得要关照语文的命运结局如何!
三、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
科技的发展是近现代的事。通信、电子与交通的发展带来了生活形式与内容的革新,可以说今天与古代社会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文章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那时的文章内容很贴近人们的生活,人们阅读文章就是体味自己的生活,在观照自己的现实。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前,文章的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都还有可相通之处,人们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依然浓厚。但时代发展到今天,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人对于过去特别是古代的生活已完全陌生甚至很难理解。而今天他们要学习的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主要还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文言文自不必说,就是现代文也还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作者所写,其内容自然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今天的中学生来阅读这样的远离自己实际生活的文章,情感上自然隔了一层,他们无法设身处地地想作者所想,悟作者所悟,无法与课文作者沟通,并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感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拿李白的《静夜思》来说,在交通通信不发达的年代,曾经感动过多少人!曾经给多少远离家乡或远离过家乡的人以慰藉!所以一代一代流传不衰。但今天的中学生,不再有古人那种不只是一日两日而是一月两月甚至几年离开家乡音信杳无的生活。从北京到任何一个省,只需几个小时的飞机就可以到达。就是远在海外,一个电话,一个QQ,就可以联系了。所以他们不会有李白的那一份思乡情感,甚至根本无法理解这一种情感。听过这样的笑话,有人解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说李白为何会把明月光说成是霜,原来李白是近视眼;或者说李白还睡眼蒙眬,还在梦中,因而才把明月光当成了霜。学生对传统作品的理解虽然不都是这样的夸张形式,但我们于此可见一斑。
或许有人会说,多选当代人的作品进入中学教材不就行了?可惜80年代以后的当代作品典范性还达不到要求。以音乐歌词为例,古代的歌词(当然只能看到流传到今天的诗词曲)就是很美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技法,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但今天流行的歌词,特别是反映当前生活的,大都无法作为文学作品进入中学教材。如中学生很喜欢的周杰伦、李宇春等的歌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但如果把它们作为课堂教材要学生学习,恐怕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反对。
四、学习内容的繁多冲击着语文的学习时间,减弱了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
学习内容的分科还是近现代的事。古代学习内容单一,没有数理化政史地等科目,就只是一科“语文”。在某些时期,其“语文”内容也很单一,比如读“四书”。除为科举考试作文(估计也不会是今天的大规模的训练)外,大都就是讲点认识,吟点诗,写点对联、书信等,学生没有别的学习任务,自然涵泳咀嚼也好,背诵也好,都别无选择地全身心投入地完成。但今天,学生的学习任务异常繁重,面对高考,语文要学,数理化政史地也得学,外语更得学,没有哪一科敢掉以轻心。并且哪一科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分学生就会多时间地学习哪一科,哪一门知识在将来对自己求职有好处,学生就会多时间地学习哪一门知识。在科学异常发展的今天,在国门对外大开要走向世界的今天,数理化外语成了最热门的学科,学生花时间最多的学科,语文这时候就成了主科中的副科,学生就连早读课也很少关注语文。所以,新课标要求学生要读多少课外文学作品,背诵多少篇诗文,课外练笔多少字数等,很多时候都是一句空话,很难有几位学生能够达到。韩寒曾经抨击过现行的教育体制,说他学习语文,数理化于他就没有实际意义,他就不愿去学。我们虽然还不能说韩寒不学数理化而学语文是一个成功者,但从韩寒的身上至少反映出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于语文学习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有很大的冲击,从而使语文学习的效果无可避免地减弱,语文学习的目标无法得以真正达成。
或许我们会问,降低语文学习的目标可行否?问题是我们连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目标也还没有制定出来,语文究竟要学习什么,目前也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明确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学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给语文的教学在客观上带来了混乱、盲目与茫然,这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另外,诸如国民价值观念的整体变化、义务教育的未能真正实施、家庭教育的短视行为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成为今天语文教育的阻力。
面对以上阻力,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是如履薄冰,步伐艰难。这是科技化产业化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性问题,是社会整体性对语文中心逐渐偏移、失却热情并已淡忘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现实处境,尽管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语文教育依然孜孜不倦,费尽心思,寻找良方,作出各种各样的努力,但仍然收效甚微。语文教育在现代社会里,正如一只离开了羊群迷失在旷野中的羊羔,正如一位离开了铠甲和武器不被任用而赋闲在家的武士,显得多么孤独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