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及相关护理进展论文_袁陵芳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及相关护理进展论文_袁陵芳

泰州第四人民医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摘 要】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有创性护理操作,其并发症对置管效果的影响不应忽视。本文就PICC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行综述。

【关键词】PICC置管;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192-0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现代护理领域里的一门新技术,能够避免频繁的静脉穿刺,使液体流速不受患者体位的影响,保留时间长,可由护士床旁插管,因而日趋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但在的置管及使用过程中存在风险,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2],所以置管后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现将近年来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及相关的护理综述如下:

1出血、渗血

穿刺点出血、渗血是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在穿刺后24h内发生,常见原因:PICC置管穿刺针头较粗;局部损伤较大;患者凝血功能欠佳;化疗后患者骨髓功能抑制,有出血倾向;穿刺后局部按压不够等[3]。出血不仅增加患者心理恐惧,更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

护理措施:(1)置管前评估:首先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穿刺时首选直、粗、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为第三选择[5]。(2)穿刺注意事项:穿刺点应在肘关节下1~2cm为宜,越靠近肘关节越易引起活动性出血[6];可建立皮下隧道,在穿刺点进针沿入皮肤1cm后再入血管,可减少PICC置管穿刺后引起穿刺点渗血[7];置管后24h内适当限制术侧肢体的活动,穿刺点局部按压30 min[8]。(3)置管后维护:松止血带后略抬高穿刺侧手臂15-30°,并保持30s后,血管内血液迅速回流,压力下降,此时再拔出针芯,同时以左手食指轻压导管鞘上端,可显著减少出血[9];置管后在穿刺点使用藻酸盐敷料,具有快速止血的效果,亦能促进穿刺点创面快速愈合[10];还可使用绷带加压包扎,使得创口迅速闭合,达到止血的目的[11]。

2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相关感染是长期置管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置管局部发生的感染,全身感染,潜在感染及有临床症状感染都属于此类范畴[12]。依据《血管导管内相关感染处理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3],可分类如下:

2.1静脉炎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生炎症,主要表现为静脉出现条索状红晕、疼痛、肿胀、发热。按照原因的不同可分为以下3类:

2.1.1机械性静脉炎

静脉炎中的常见类型,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 72h,多由于在穿刺中及置管后,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壁的机械摩擦刺激所引起。表现为穿刺部位或沿导管走行方向的红、肿、热、痛,静脉触诊局部如绳索般硬、滑、无弹性。

2.1.2化学性静脉炎

患者自体对导管材料产生反应,或输注刺激性药物所致。多由消毒剂、滑石粉等异物的化学刺激引起。

2.1.3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静脉壁受到损伤,纤维蛋白集聚导致血栓形成,并产生肿胀、疼痛等。表现为沿着前臂静脉走行出现红色索状线,远端会出现水肿,穿刺部位渗出,患侧上肢疼痛、肩痛、耳痛等[14]。

临床上静脉炎的发生常和导管的选择,置管的次数、位置,置管后的护理及患者的凝血状态、体质密切相关[15]。

2.2导管细菌定植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局部细菌定植是导管感染的主要途径[16]。PICC插管后,体表细菌可通过静脉穿刺道的毛细管作用向体内渗入,同时静电作用将细菌吸附于导管外[17],从而形成感染。细菌影响到血液则可造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但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通常导管头端、皮下导管部分或导管腔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有微生物显著生长。多与导管或皮肤消毒不净,患者体质,和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护理措施:(1)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选择硅胶细孔径的PICC导管,避免应用聚乙烯类和硅橡胶导管。硅胶细孔径的PICC导管是一种极柔软的高弹性亲水性导管,对血管壁和周围组织的损伤极小,其感染发生率低[18]。(2)确保专业水平,严格无菌操作:由经过专业培训并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穿刺,严格无菌操作,操作者要技术熟练,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减少感染的几率。(3)加强置管后护理: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情况,若出现临床感染症状时,如在留置导管的局部出现红肿、脓性分泌物等征象,应尽早拔管;血培养结果阳性、导管定量或半定量培养发现细菌定植,应立即拔除导管,必要时在新的部位重新置管[19]。

3导管堵塞

PICC插管后导管堵塞也较常见。通常由于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药物沉积,导管位置错误或打折,封管冲管的方法不恰当,高浓度、刺激性大的药物的影响,未及时冲管封管等所导致[20]。

护理措施:(1)置管前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使用正确的封管方法和封管液:封管液一般要选用等渗盐水和稀释肝素液,每次输液前用封管液脉冲式冲管,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涡流,以清洁和漂净管壁;封管时采取脉冲式正压封管方法,封管液剩余0.5-1ml时边推液边拔退针,使肝素帽内充满封管液而呈正压状态,而不是使管腔内呈负压致血液回流增加导管堵塞的机会[21]。(3)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遵循药物配伍原则:先输高渗、刺激性强、粘稠度大的药液及乳剂,后输刺激性小的等渗液晶体液,避免抽血,可保持管道通畅[22];对药物pH值的不同导致配伍时微粒产生亦当引起重视,微粒能堵塞导管的尖端[23]。(4)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导管堵塞,确定导管栓塞后应及时采用尿激酶溶栓通管,目前临床上以尿激酶作为导管溶栓的首选药物,常用剂量5000-10000U/ml[24]。

4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拍摄胸片示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而进入颈内静脉等其他血管或心脏其他部位。与患者穿刺时体位不当,先天血管畸形,术者穿刺技术不熟练等因素有关。

护理措施:(1)异位于颈内静脉:置管中当导管头端到达腋静脉时,协助患者将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与头部形成20-30°,送导管至预定长度,导管头端可不误入颈内静脉;当上臂与头部的夹角<30°时,腋静脉略高于锁骨下静脉,并与颈内静脉形成很小的夹角,导管不易进入颈内静脉,也不易发生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返折[25];已经位于颈内静脉或无名静脉的,可退出相应长度,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复植入上腔静脉。(2)异位于心脏:置管前要准确地进行导管预置长度的体表外测量;测量长度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至右胸锁关节,再至第三肋间。如导管经X线摄片证实在右心房,只需向外拉出至导管头端在上腔静脉内即可。

5导管脱出

PICC置管后,常因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导管固定不妥、患者缺乏导管保护意识等导致导管脱出[26]。

护理措施:(1)留置导管期间,嘱患者勿剧烈活动,避免用带管肢提拉重物,穿脱衣服时要小心保护导管,同时让家属发挥好支持与监督的作用。(2)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注意个体化,因人而异。(3)导管置管后采用S型固定,确保肢体活动时体外导管的可活动度,以预防导管脱出。(4)换药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自下而上小心拆除贴膜,不可用力过大过快导致导管脱出。

展望

PICC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简便高效的治疗途径。在减轻患者的痛苦的同时,其所存在的一些并发症也应当引起相关医护人员的重视。临床操作者应当熟悉局部解剖,熟练穿刺技术,严密观察,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相关的并发症,才能确保导管的正常使用,最大程度地造福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

[1] 蓝珍. PICC置管护理新进展[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04): 537-538.

[2] 杜敏,干霞. 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安全管理[J].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3(01): 16-17.

[3] 曹娟妹,周群英,黄丽艳. 明胶海绵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09(01): 69.

[4] 李春霞,支梅芬,洪夏晓. 凝血酶缩短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置管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2): 1902-1903.

[5] 檀红艳,徐慧. 两种方法减少PICC术中出血的效果比较[J]. 护理研究, 2009(22): 1998.

[6] 徐惠丽. PICC置管的临床护理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03): 72-73.

[7] 陆惠琼,戴萍. 减少PICC插管穿刺点出血的方法[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2(06): 138-139.

[8] 胡君娥,吕万丽,陈道菊,等. 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 2007(06): 554-555.

[9] 温玉玲. PICC置管时延迟拔针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效果观察[J]. 中国医学工程, 2011(12): 36.

[10] 蔡昌兰,黄叶莉,李琼,等. 藻酸盐敷料用于预防微插管鞘技术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点出血的护理及效果[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16): 3574-3575.

[11] 李黎. 明胶海绵加自粘性绷带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7): 2867.

[12] 周美玲,李惠萍,王维利.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报, 2009, 16(1): 21-24.

[13] Mermel L A, Farr B M, Sherertz R J,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 Clin Infect Dis, 2001, 32(9): 1249-1272.

[14] 彭溢,杨海英. PICC置管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3): 5569-5570.

[15] 陈燕. PICC置管致静脉炎的原因及防护[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22): 3674-3675.

[16] 蔡秋琴,叶军,王珏颖,等. 肾移植术后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细菌定植情况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02): 107-108.

[17] Lari A R, Alaghehbandan R.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an Iranian burn care center[J]. Burns, 2000, 26(8): 737-740.

[18]申进新,苏红利,刘燕,等.26例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9(05): 306-307.

[19] 焦静,刘华平. PICC相关血行感染的预防及管理[J]. 中国护理管理, 2008(01): 67-69.

[20] 毛婷. PICC留置期间导管堵塞原因及护理对策[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02): 81.

[21] 潘静娟. PICC导管堵塞再通的护理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 2011(18): 143-144.

[22] 王红卫,彭卫群,夏薇,等. 150例肿瘤病人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J]. 家庭护士, 2007(30): 23-24.

[23] 李巍. PICC和CVC堵塞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医药论坛杂志, 2008(02): 93-95.

[24] 王梅,李艳丽,孙微微,等. 肿瘤患者PICC导管堵塞的护理[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1): 88-89.

[25] 石英,李艳华,易建华,等. PICC导管异位的预防与正位处理研究进展[J]. 护理学报, 2012(03): 21-24.

[26] 杨贻清. 预防PICC导管脱出的研究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08): 1289-1290.

论文作者:袁陵芳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1

标签:;  ;  ;  ;  ;  ;  ;  ;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及相关护理进展论文_袁陵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