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两次转变教育研究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两次转变教育研究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两个过渡教育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两个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怎样才能根据思想教育规律,用人类科学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陶冶塑造时代的新人呢?我们必须记住列宁的一段话:“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工作的向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要根据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根据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这一基本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求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和既有能力。同时,要利用社会条件中的积极因素,控制和抵制消极影响,不断向学生提出适当的更高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心理的正常发展。

根据心理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等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在这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因其繁杂而如堕烟海,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我们应注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教育。

一、两个过渡教育的提出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相互促进了过程。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影响中,学校这个协调、有序、整体化的教育体系占有主导地位。虽然正规的学校教育不可能把所有的影响成长环境因素都纳入教育之中,但学校教育总是力图把学生锻炼和塑造成为理想的人,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强者。实现这样一个较高的目标,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抓好两个重要环节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两个重要环节教育:一是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环节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在一年级努力培养自强、自主、自治、自律的“四自”精神和意识,为后几年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从高校到社会的过渡环节教育,主要是责任、义务等社会意识教育,即在毕业前努力培养不怕困难,敢冒风险,大胆尝试,顽强拼搏的能力和意识,缩小观念形态与社会实践生活能力间的差距。两个过渡环节教育的提出及关注的依据:

(一)大学生学习上新的任务要求,应抓好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教育。中学和大学在学习上的要求,显然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大学生学习趋于专业化,各科学习内容更加复杂更加高深了,它深刻反映着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的有系统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第二,由于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必须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发挥更大的自觉性。第三,系统的教育,要求大学生自觉地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

(二)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和独立性的更高要求,应抓好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教育。大学学习任务的复杂、高深,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学习动机应更加远大、深刻而稳定。第二,学习态度应是自觉严肃的。第三,学习兴趣应更加广阔、深刻、而且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稳定性。第四,学习能力应有更大的自主性。

(三)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地位变化的新要求,应抓好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性教育。大学阶段集体生活的自主意识要求和中学阶段是不同的。中学阶段,学生自主意识表现是不强烈的,由于家长、老师主动关心他们,对他们实行全面指导,严格要求,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紧密、严谨,导致中学生不仅生活上养成了依赖性,也养成了精神生活的依赖性。大学阶段的教育环境,教学目的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着重培养学生自觉能力和自主能力,在学校教育的主导前提下,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家长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也相应减弱,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对松散、活泼。环境的变化、自主意识急剧变化,教育方法的不同,学生在独立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很不适应。从依赖性向自主性转化靠随其自然、任其发展是不行的,只有加强指导、加强实践、引导过渡,尽快适应,才能为后三年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以上三点从高校与中学阶段学习任务、学习活动、集体生活的要求不同,说明了中学到大学过渡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了这个过渡教育是基础教育,应引起重视。

(四)学校环境育人的特质较为单一,缺少社会环境中天然存在的多样性。人们都知道社会环境中善、恶、美、丑共存,而学校的育人环境必须扬善抑恶。在学生的成长中,如果处处都受到善的,美的熏陶,也可能会失去对恶的,丑的预防力。学校那种温馨的环境、理性的书本教育,使学生观念形态的抗恶性与现实生活中的抗恶能力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五)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着与经济不相同的目标。按照现有的教育机制,教育还不能为学生未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只能是针对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学习训练。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面对社会中各种不可预测的问题,面对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的人才,教育需要一定时间进行调整。但教育又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办什么专业教育,不尊重教育的自身规律,就会断送教育的职能,破坏教育。所以,接受一定专业教育的学生,走向社会,就会感到自己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六)稳定的校园环境,安稳的生活习惯养成的心理品质与社会需要有反差。高校规律性较强的教育环境,必定会影响学生生活求安稳,学习讲效率,工作讲规律的生活习惯,这同社会大多数人们心理需要是一致的,与社会总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但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相比较、其长期性艰苦性、创造性和复杂性,学校远不及社会。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形成的意志坚定和毅力坚韧的心理品质与社会的需要是有很大差距的。尤其是目的性、果断性、坚持性和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意志需要在实践中磨炼。

(七)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与社会中人际关系交往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大学生的主导生活是在校园内学习将来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一特殊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同学、朋友和家长等。这些交往对象主要是知识型的,友谊型的。学生在交往中获取知识,分享友谊。交往对象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然而,社会中的人与人的交往就比高校中的交往复杂得多。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页)不言而喻,社会交往尤如一柄双刃剑,它既能给人带来幸福与欢乐,也会给人增添痛苦与烦恼。社会交往与高校中交往的不同,会使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迷茫、不解。毕业教育中应加强人际交往的实践教育,使学生手中握有打开社会人际交往成功之门的钥匙。

以上四点从高校与社会的环境、规律、心理品质、交往的不同,说明了对高校学生进行超前社会性教育的必要性,就是说这个重要环节教育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教育

从中学到大学、学生主要心理倾向是自我意识迅速膨胀和由环境变化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在自豪感和自卑感、新鲜感和怀旧感、轻松感和被动感的矛盾撞击中,怎样引导大学生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的方位,找到适应新生活的钥匙?

(一)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四自”精神

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急剧变化的心理特点,在大学一年级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有计划的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四自”精神。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加强引导,使其养成教育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成为学生有计划、有远大目标的自觉教育。其次是赋予养成教育新内容,在系统的,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中净化稚气,自立成熟。再次是要注意养成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前提的。教育工作者切记不要认为既然是自我教育,随其自然好了,学生也不要误解养成教育是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不虚心向教师请教。第四养成教育教育工作者的引导故然重要,但关键的问题还是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否把自我认识所找到的差距变为动力,形成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一句话,养成教育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

(二)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果大学生一进入高校,就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生活态度,那么他们就会在大学生活成长的道路上更快地前进,也将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发展和联系着。大学生的优点往往又伴随着缺乏经验,从而认识问题容易主观片面,甚至还有盲目自大等毛病。针对新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障碍,要帮助新生确立新的学习、生活、工作目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新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对生活道路有正确的选择,才能产生思想、情操、道德品质等一系列的精神气质。二要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及“心理咨询”课等,了解掌握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预测思想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克服适应期的心理障碍。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或限制某些条件,使思想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达到思想教育目的。三要通过参观、座谈、讨论等形式,教育引导学生确立高层次的目标,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

(三)加强班集体建设,维护良好的个体心境

维持良好的心境会使人的认识、活动染上积极、明快的色彩。大学班集体是产生心境的一个重要情境,是同学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取长补短,交往实践的高层次小环境,是集体性接触社会,适应生活和正确认识自我的依赖。加强班集体建设: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班集体建设对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同时认识到班集体建设是大家的事,不能只是索取,不讲贡献。二要通过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富有青年学生特点的活动吸引,使之得到乐趣,益处,锻炼增强班集体建设的观念。三要积极开展同虚假集体主义思想和现象的斗争,防止小团体利益大于大局利益现象的产生。大家所享用的环境,大家动手建设,形成稳定的,共遵不渝的,维持和调节班集体成员举止的言行规范,成为教育的积极环境,成为影响个人心境的积极因素。

三、高校到社会的过渡教育

高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也是大学生的收获成熟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主要倾向是专业心理进一步趋向稳定,自主感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也有对走向社会的忧虑。其主要忧虑是怕不适应比较陌生的社会生活。成熟的大学生应该是一张文凭,两种成熟,一是学业的成熟,二是心理的成熟。面对社会的需要,塑造成熟的大学生,还应做好走向社会前的思想、心理准备工作。

(一)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多数的思想水平达到了较高程度,初步认识到了自己对社会负有的责任,加之即将走向社会的急迫心情,因而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更为关心,对社会态势、发展分析需要较多的社会情况素材,为此,有针对性地上好形势任务课,通过国内、国际主要问题的介绍,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社会中的重大事件,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发展态势,坚定专业信心,严格要求自己,并注意根据社会需要来完善自己,缩短美好愿望与现实需要的差距。

(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激化忧虑感

严肃的社会需要选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等问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比较陌生的社会需要选择,单位是否理想,工作是否满意,个人问题能否美满,新单位人员是否热情,单位领导是否器重自己等问题产生不可言状的忧虑。这种忧虑对个人或教育工作者都是不可回避的。解决的方法:一是要不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培养较强的意志、毅力,迎接社会的挑战;二是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接近学生,多介绍些现实生活经验、生活经历,通过较多的“老百姓自己的酸甜苦辣”的故事,增加学生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减轻忧虑;三是加强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接触现实社会的感受,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检验自己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而尽快补充、完善、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基础文明教育,立足高层次道德规范的追求

每一个大学生,不仅应成为基础文明的模范,而且应立足高层次道德规范的追求,积极地践行共产主义道德。为此,一要进行系统的共产主义道德理论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实践共产主义道德的自觉性;二要引导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理想目标,只有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理想目标,才会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激励着人们从事高层次的追求。在实践具体道德规范时,应将基础文明教育看成是实践共产主义道德的必要步骤。这样,才能立足现实而放眼未来,不断实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升华。

两个过渡时期教育都可看作是“不适应”阶段的教育。“不适应”阶段是个暂时的现象,而持续的时间有赖于教育引导及自身的努力。只要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就能够从“不适应”到尽快适应,愉快投入新生活,创造新业绩。

标签:;  ;  ;  ;  ;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两次转变教育研究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