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期刊的属性与编辑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期刊论文,素质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2)04-0086-04
在传媒技术和手段日益发达、媒体愈来愈被公众所关注的今天,编辑及其编辑工作也显得愈加重要,尤其在当前我国期刊出版发展势头较猛的情况下,如何坚持期刊的本质特征与作用,提高新形势下编辑的素质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一
期刊也称杂志(英文Peridical,Journal,Serials)。对它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下列几种:“期刊又名‘杂志’。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每期版式基本相同,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有专业性和综合性两类。”[1]
“期刊是一种印刷出版品或以非印刷形式出版,以号码顺序或年代排列,分期无限期继续出版者。期刊包括定期杂志、报纸、年刊(报告、年鉴、指南等)、学报、备忘录、议事录、学会会报和一系列的专题论文。此定义不包括预定出版期限的连续出版物,但包括无号码继续出版的丛刊。”[2]
“期刊是一种分册连续刊行的出版物,有一个统一的刊名,一般按照一种编号(卷、期)或年月的顺序出版,并从一开始就准备继续刊行下去。期刊包括机关团体和学术机构出版的公报、会报、通报、会志、记录、汇报及丛刊等,但不包括分册出版的多卷集书和丛书。”[3]
尽管上述定义侧重点不同,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归纳出各个国家(地区)、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期刊的共同特性:
首先,期刊应是一种连续的定期出版物。无论是周刊、旬刊、半月刊,还是月刊、双月刊、季刊,定期和连续性是其重要属性。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有的期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为抢占市场和热点提前出版,或为等广告客户和赞助而拖延出版时间的现象。我们姑且先不讲这些期刊编辑置广大读者的利益而不顾,即便是就对期刊本身的定义理解上(英文的Peridical就有周期和定期的意思),这些人也存在着糊涂认识或装糊涂的问题。
其次,期刊都有统一的、固定的名称。比如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自1845年创刊到现在已有近160年的历史,可至今仍然使用此名。相比之下我们不少期刊创刊没几年,名字倒没少改。什么时髦就改什么,诸如什么“之友”、什么“指南”、什么“少女”等等,把本来很严肃的、很有特色、很容易让人记忆的刊名改得千篇一律、呆板乏味甚至庸俗不堪。有的期刊在申报更改刊名遭到上级主管部门拒绝后,为了不被审查部门“封杀”,还绞尽脑汁将扎眼的栏目名、文章题目很大、很醒目地印在期刊的封面上,以达到变相改刊名的目的。甚至有的期刊还在期号上大做文章,什么“牡丹号”、什么“杜鹃号”、什么“粉红号”,搞得不伦不类。
再次,期刊一般都有较固定的出版形式,包括风格、版式、纸张等。比如原来的《读者文摘》、《读书》、《人民画报》等,不管是从开本、版式、图片,还是从色彩、纸张,甚至油墨的味道上都能让忠实的读者马上识别出它们的不同来。可有些期刊在表面的精美和繁华的外衣下,好大喜功、嫌贫爱富、互相攀比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的期刊不顾自己的实力,也不认真研究自己的办刊宗旨、风格和读者,盲目追求豪华的纸张、精美的印刷;甚至有的以刊登文字为主的文学刊物也去搞什么“国际开本”、“进口铜板纸”和“高级印刷”,为了“对得起”这套高档投入,于是就在刊物中印上一些“驴唇不对马嘴”的插图和画片。比如有一家大型严肃文学刊物,在它的封二上竟然将上身是女人乳房,下身是男性生殖器的不伦不类、不男不女的两个“人”的油画明晃晃的刊登出来,为了不至于离严肃文学太远,编者还配上故作高深的所谓“哲学解释”。由此看来,在这种趋之若骛追求超豪华的办刊方向的误导下,一些期刊不惜放弃了自己多年来的出版形式,疲于奔命地跟在人家屁股后头,三天一改,五天一变。其结果往往是提供给读者一堆又一堆的精美、高价的“文化垃圾”。
二
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图书相比,期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1665年1月5日,法国戴·萨罗(Denys de Sallo)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期刊——《学者杂志》(Journal des Scavans,1665-1938年)。在近300年的时间里,该期刊一直坚持自己的办刊方向与风格。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那些深入人心、广受欢迎的期刊都往往是一些老牌的刊物。比如美国的《时代周刊》、《读者文摘》,德国的《镜报》,英国的《自然界》,前苏联的《知识就是力量》以及中国的《小朋友》、《大众电影》、《人民文学》和《无线电》等,这些期刊之所以长久不衰,主要是他们吃透、吃准了期刊的本质和作用。
从报道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来划分,期刊一般有下列几种:
学术性、技术性期刊。这是在各类期刊中,出版数量较大,是读者最需要的刊物之一。按报道内容又可分为学报类期刊、进展性刊物、情报刊物3种。这些期刊共同的特点是:文章的大多数是有关学科的学术论文。作者在期刊上进行思想交流和学术理论的探讨。其中学报是近几年发展较迅速的一个品种。然而有一个严峻的事实也影响着我们学报的质量:就是为了少数作者赶评职称的需要,有的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较多,对质量却不太重视;为了多挤上一篇文章,将一篇好端端的、结构完整的论文删改、压缩成短短的、类似于摘要的“论文”。可以说期刊出版的虚假繁荣和泡沫化的倾向已开始影响到以严肃、公正、理性著称的学术期刊界。
科普性期刊。该类期刊拥有最多、最广的读者群。它一般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具有多层次和多学科性。这类期刊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介于学术性和趣味消遣性期刊之间的一种刊物。它既要坚持严肃、理性、公正、真实的科学性;又要放下架子,以生动、通俗、形象、有趣的语言文字,贴近大众,走向千家万户,真正具有一种平民化的意识。我们大多数科普类期刊都或多或少地做到了。但有的期刊也存在着庸俗化和脂粉化的问题,比如有两个以介绍海洋知识和航空知识为主的刊物,就时常在封面上登一些与期刊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的半裸女子的图片。
政治新闻类期刊。这类期刊主要报道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国家政治生活大事以及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美国的《新闻周刊》、我国的《半月谈》等就属于这类期刊。政治敏感性、思想深刻性、报道及时性、事件真实性、贴近读者性、教育人民性是这类期刊的重要属性和作用。可是,现在有些期刊为抢新闻、抓卖点,置政治倾向、教化功能、新闻真实于不顾。有的刊物在报道案件的同时,过于细致、具体刻画罪犯的变态心理、嫖娼或养情人行为以及作案过程;有的期刊为增强知名度,不是在发现和挖掘新闻人物和事件上下工夫,而是人为制造新闻事件,搞什么“养新闻”,让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跟着他们的指挥棒转,甚至把当事人的悲剧也大炒特炒,已从新闻事件的报道者变成干预人家正常生活和隐私的“揭露者”,完全破坏了新闻事件产生、发展的自然进程;有的期刊不顾自己的办刊方向、主旨和风格,专门报道一些离奇、刺激、无聊、庸俗甚至色情的事件。
资料文摘性期刊。这些期刊专门登载一些可供人们研究、参考、学习和收藏的史料、数据、文章,这些内容要求必须真实可靠,具有一定的涵盖性、代表性、学术性、资料性。比如《新华文摘》、《中国科技史料》、《新文学史料》等。由于《读者》(原《读者文摘》)的赚钱效应,这些年向新闻出版总署申办此类期刊的也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办出特色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是赶浪头、人云亦云。
消遣娱乐性期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这类刊物铺天盖地如雪片一样出现在社会上。毋庸置疑,这些期刊在繁荣我们的出版界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本文所批评的种种不太正常的办刊倾向,都或多或少与此类期刊有关。正因为它们有很大的市场,有一大批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读者群,就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可以讲,我们一些青少年过于迷恋明星,沉迷一些不太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过于前卫的生活时尚,信仰享乐主义、铺张浪费的生活观念,这些期刊自觉不自觉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
以上笔者结合我国当前期刊出版中一些不良倾向,着重论述了期刊的独特属性与功能,那么作为一名期刊编辑应怎样在坚持期刊的本质特征及作用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编辑素质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奉献精神。“为他人做嫁衣裳”、“甘愿当人梯”,常常是德高望重的老编辑用来勉励自己、告诫青年的肺腑之言,更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所大力倡导的编辑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但随着市场意识、商品观念对编辑工作的渗透,追求个性自由的社会思潮的影响,有的青年编辑会认为这是早已过时的、甚至还有那么一点极“左”味道的套话。于是有的编辑别人的好稿、好书、好作品没编出几种,自己给自己“责编”的成果倒出了不少;有的编辑利用特权说服作者与自己“合作”或干脆把自己的名字加上;有的编辑甚至公然剽窃别人的成果。这些编辑缺少一种牺牲和奉献精神,把编辑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都忘了。
(二)提高思维敏捷、求异创新的创造才能。长期以来,“编辑”给人们的印象似乎就是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埋在故纸堆中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老学究”形象。其实这是对传统编辑和编辑工作的一种表象认识,其中也不乏偏见和误解。我们认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好编辑,尤其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优秀编辑,其高超独特的观察选题、分析选题、设计选题、提出选题、整合选题和包装选题的创造才能,要比仅仅能改正几个别人很难发现的病句、错别字重要得多,我们在这里用一个描述性的提法——“智者的美学”。下面就编辑创造才能最重要的策划创造力和文案创造力做一具体阐述。
1.编辑的策划创造力:策划是一种将人的创新潜能和筹划潜能给予最大挖掘,并在社会和市场上得以充分印证的高级智能。随着策划行为被方方面面的认同和重视,有不少媒体还专门设立了策划编辑。
我们仅以报纸、杂志和图书这三大传统媒体为例,同样是编辑,报纸的策划编辑或编辑的策划偏重于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高度敏感性,对图书出版的编辑来讲,对所写人物和事件要有一个整体把握感和对翔实性的侧重。而杂志的编辑则主要是对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事件和人物的反思性和对其背景的纵深感。比如,当年“新杨三姐告状”是《生活报》首先报道出来的。但《生活月刊》的编辑则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剖析了产生“新杨三姐”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其“一出手就要不同凡响,掀起第二次‘新杨三姐’热”的策划无疑是成功的。当然,编辑的策划能力是建立在能否经得起社会和受众的检验基础之上的。报纸的新闻性和快捷性决定了它是以一种文化快餐的形式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的,这就要求编辑在策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需求:也就是求新、求快、求休闲、求收获。杂志的快不如报纸,深不及图书,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是它的缺点,其实也恰恰是杂志的长处。它能让编辑在相对宽裕的时间内,沉下来多想想人物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但又不像图书出版的周期那么长,在受众对人物和事件尚未忘却时,让受众从更广、更深层的意义上重读一下“新闻”。
2.编辑的文案创造力:当记者或作者的稿件或作品到了编辑手上,编辑的案头工作也将正式开始了。有的编辑似乎只会从事这一阶段的工作,甚至个别编辑连病句和错别字都懒得去改,只是算算字数、填填发稿单就交付印刷、出版或播出。结果不但加大了校对和终审的工作量,而且将编辑的作用也降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上。其实不少稿件都是经过编辑的再创造、再加工后才得以大放异采的。
1993年第2期的《当代青年》曾经发表了梁左的一篇文章《春节晚会11年祭》。当时一家广播电视周刊的编辑对此文进行了精心的编辑:首先为了春节的气氛需要和读者对历届春节晚会的回顾角度,将题目改作《再回首:春节晚会11年》;其次,从历届春节晚会的录象带上翻拍下最有代表性和趣味性的一组照片配发在报纸的醒目位置上;再次,将原文的内容概括成这样几个小标题:1983“茶座联欢”;1984好得没治;1985摔得好苦;1986笑个没够;1987往后“不肥不瘦”;1993难上加难……另外,又加了一个副标题:一年不如一年?不对!一年胜过一年?也不对!最后,编辑按照这一思路精心编辑和加工了这篇文章,在春节晚会的前一个星期,以极显著的版面发表,结果,大受读者欢迎。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先后有十几家报刊做了转载。该创意和版面还获得当年广播电视类报刊评比一等奖。
由此看来,编辑对所要发表和播出的作品进行充满人文智慧和美学追求的再创造、再加工,也正是体现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艺术美学特征;同时也是一篇作品能否受到广大受众欢迎的比较重要的因素。
(三)练就充满亲和力与人格魅力的社会交际能力。编辑除了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和创造才能之外,还必须具有一种社会活动家的才能。从生活美学的意义上讲,就是要有一种人际交往的亲和力和善于与人沟通的人格魅力。
同样是编辑,有的就能组来有影响力的独家“热稿”,有的费了好大劲得到的却是人家挑剩下的;有的朋友遍天下,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人给“通风报信”,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是坐在家里“姜太公钓鱼”——等着自由来稿。从心理学美学角度来讲,人的气质和性格是相对稳定的,但通过审美陶冶等教育途径,人可以改善与环境的关系,增大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成功概率。作为一名编辑也是一样,尽管性格有内向、外向之分,交友原则也因人而异,但能诚心诚意团结一大批作者在自己周围,确实是一名优秀编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当然,作为一名21世纪的合格、优秀编辑,他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还有好多,怎样使我们的编辑在不迷失办刊方向的前提下,尽快适应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时代要求,笔者在此仅是抛砖引玉,并期待着专家与同行的指正。
收稿日期:200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