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学;融合;工作思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血脉,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思政课堂是新时期实现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新时期,如何利用思政课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提升思政工作的整体实效性,是作为思政工作者无可回避的重点问题。
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战略意义
(一)国家战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的使优秀的文化不断传承发展下去,进而实现我们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二)社会教育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交融速度不断提升。这样的时代背景也催化了文化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承接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能够秉承优良传统,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来进行指引,这成为了社会教育的巨大需求。
(三)个人发展诉求
人与文化之间是符合辩证统一的基本规律,如上文所言人是“文化的人”,其内涵并不局限于人创造的文化,还包括文化对人的塑造。优秀的文化可以在传承过程中塑造或改造一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尤其是当今社会剧烈的文化碰撞,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对象需要有好的文化观念对其进行培育。这个培育过程看似被动,实则包含了学生的主动选择,这是学生对于个人发展的诉求,那么优秀的文化正是满足这一诉求的基础保障。
二、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遇到的问题
从最初的理论构想到如今各大院校的教学实践,均突显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成为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教育比重问题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材和其他教学硬件的限制,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很难有效融入。即便借助课程组织形式较为新颖的课程,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开设也很难规划出专门的课时作为传统文化的特定授课平台。
2.师资队伍问题。
目前而言,大多数院校仍然以四门基础课及形势与政策课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方面同样是思政教师为主,并没有专业的传统文化讲师。即便有条件的院校配备了专业的教师也很难满足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整体需求。
3.配套机制问题。
由于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尚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学生究竟如何有效的吸收传统文化理论以及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掌握水准等类似的机制问题也成为了严重的现实问题。
(二)文化多元性带来的冲击
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学生有了更加便捷获取知识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媒体及移动数据终端的广泛使用,东西方价值观在数据碰撞的大时代背景下,都想要占领青年一代的思想阵地。高校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理论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的文化”,其价值取向难以追逐“新新人类”的脚步。
(三)学生个体认知上的差异
在当今大学校园,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明显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对外国的节日如数家珍,但是对中国传统节日乃至中国传统习俗毫无兴趣。这一现象不难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已经不再是简单知与否的命题,而是一种文化认同感在个体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
三、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工作思路
虽然各大院校对于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入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整体工作思路和基本实践路径已经非常清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指导思想
1.突出文化认同感。
文化不是简单的是与非,但文化精神的渗透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孰是孰非,知晓孰可为孰不可为。尤其在文化融合,多元化的情感诉求容易使学生在面对诸多文化现象冲击时迷失自我。我们从事思政教育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增进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并使之传承下去。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是我们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的重中之重。
2.实现学生主体化。
通过对以往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教育模式。在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中,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发掘传统文化精神并不断践行其思想内涵,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极致是我们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总体规划
1.优化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尽管难以将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学中规划成一门单独的必修课程,但我们仍然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讲解专题教育时可以尽量使用传统文化案例。当教师使用慕课、微课及混合式教学手段时,可以更加生动的推广传统文化,以经典案例的讲解及讨论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
2.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就目前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而言,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培训力度,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教学的相关培训活动可以更加丰富。一方面,通过培训,指导思政教师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通过专门培训,可以拓宽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思路。最终,能够使思政课教师通过骨干培训班及教学技能比赛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辅以相关的科研探索,从总体上提升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性。
(三)配套机制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止于思政课堂教学,加强校园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是重要教育方式之一。利用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栏、展览馆等设施,可以使之成为课堂的必要延伸,若条件允许还可将其列为专门的实践课程内容。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能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使其能够在活动中增强文化认同感。
2.利用“互联网+”等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探索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无疑使我们的思政工作面临了新的挑战,但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学平台。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使用现代化技术提升综合能力;另一面,严格审核各类资源的来源及使用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教学资源,更好的为学生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3.建立健全考评机制
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目的是为了运用,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对于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而言,考评机制的目的不在于给予学生一个通过,而是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律的习惯,考试的内容及赋分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总之,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进一步融合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大趋势,通过不断的研究与进步,思政教育必将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而传统文化也将通过思政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走进新时代,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N],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4日第一版.
[2] 李芳,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契合作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2).
[3] 陈爱爱,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的逻辑起点与当代审视_ [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7(4).
[4] 朱孔阳,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2017(11).
[5] 刘宏宇,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J],高教学刊,2017(4).
本文系(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校)(“互联网+”视阈下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的实践方式研究)( KY201711) 阶段性成果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互联网+”视阈下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的实践方式研究—校级项目—KX201711
论文作者:于文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思政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传统论文; 文化与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