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论文_王文博

“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论文_王文博

王文博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再加上2015年提出的全面二孩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实现了“幼有所育”,但仍有些地区学前教育落后,与此同时,很多地区在“幼有优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总体来说,虽然我国学前教育有一定的进步,但发展较为缓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以十九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内容为基础具体分析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情况,指出学前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幼有所育、幼有优育、因素、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思想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起了孩子的学前教育,这促进了学前教育相应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的毛入园率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已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但是,“入园难”始终困扰着许多家庭,一则对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视不够,二则“心有余而力不足”,资金问题同样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学区差别、收入差别等,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学前教育不能更好地得到普及,有些地区距离“幼有所育”还有较大差距。为此,结合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为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相比于十八大添加了“幼有所育”这一任务,这一具体而突出的变化,针对的就是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精准更全面地补齐民生短板。同时,在实现让孩子们有园上的前提下达到“幼有优育”也成为党关心并且追求的民生目标之一。

一、我国“幼有所育”现状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其中“幼有所育”这一新增的内容反映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那到底何为“幼有所育”,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秀兰对此作出了解释,即让所有0—6岁的适龄儿童得到更好的养育、教育。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4万所,在园幼儿4413.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32.6%和19.8%。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比2012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幼有所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然而,“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仍未很好地得到解决,“好入园、入好园”仍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正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是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生蓝图的体现。

二、目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也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更全面地普及学前教育,达到“幼有所育”和实现在“幼有所育”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幼有优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大众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并没有真正重视起学前教育。近年来,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另一方面,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作用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如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知识教育轻人格培养的问题,忽视幼儿良好行为、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其次,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和发展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专门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相比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缺少全国性的法律,并且据相关统计,我国学前教育立法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再加上当前政府精简机构,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重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较少。最后,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培训等问题未很好解决。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使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成为较冷门的职业。还有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不强,这也成为阻碍“幼有优育”实现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较少、缺乏专门的政府机构部门以及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低下等也同样成为更全面地普及学前教育、达到“幼有所育”和实现在“幼有所育”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幼有优育”的因素。

三、“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的实现

在“幼有所育”取得较大成果并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学前教育还存在优劣的差别。最近的“红黄蓝”事件引发了媒体和社会的强烈关注,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国际小二班的幼儿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不得不让大众更深入地思考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无独有偶,近年频频爆出逼幼儿喝尿、连扇70个耳光、蹂躏下体等虐童事件,一系列事件折射出了我国在“幼有优育”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不仅仅反映出我国相关法律不完善,更多地体现了社会上一部分人道德水平的低下。这些情况与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精神相违背,是“幼有优育”的反面案例,应该引起党和政府以及民众的高度重视。低劣的“幼有所育”倒不如“不育”,一系列的虐童事件,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上的痛苦,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痛苦与折磨。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们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试想,如果孩子们在这一时期没有接受正确的引导,而是整日饱受痛苦,那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将造成多么大的威胁。因此,仅仅做到“幼有所育”是远远不够的,在幼有所育上实现“幼有优育”才是我们追求的长远目标。除了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实现“幼有所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说到底,实现“幼有优育”教师是关键,破解“优育”的难题,可能还得回归于道德,让“爱岗敬业、有爱心”成为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只有这样,“幼有优育”才可能更好地实现。

如果说“幼有所育”满足了对知识的需求,那么“幼有优育”便是对知识和素质的双重需要。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不仅仅是表面上实现“幼儿有园上”,更多地还是在“有园上”的前提下实现学前儿童接受积极向上、优良的素质教育。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一个更为光辉灿烂的“儿童的世纪”,现时代的“儿童”将可能成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处于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汇点上,我们应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重视起学前教育,从小开始,培养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不应只是一个口号,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宣传与努力,为满足幼儿“好入园”和“入好园”、为将来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拥有美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要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助力“幼有所育”与“幼有优育”的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

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杨朝军.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11

论文作者:王文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  ;  ;  ;  ;  ;  ;  ;  

“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论文_王文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