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泉州两种中西闽南方言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_方言论文

150年前泉州两种中西闽南方言文献音系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闽南论文,泉州论文,两种论文,方言论文,中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世纪泉州中西闽南方言文献简介

      反映闽南泉州方言的韵书有两种:泉州黄谦著《汇音妙悟》和建阳廖纶玑编著的《拍掌知音》。《汇音妙悟》是一部反映泉州方音的通俗韵图,书成于嘉庆五年(1800)。该书自刊行以来,由于颇受欢迎,因此屡经翻版再印,版本较多。我们目前采用光绪甲午年孟春重镌的文德堂梓行版,全称《增补汇音妙悟》,桐城黄澹川鉴定。黄谦有“自序”是我们了解其所撰的《汇音妙悟》的最好材料。首先,我们可以了解到黄谦有较为深厚的音韵学功底,并有相当熟悉闽南方音的特点;其次,提供了已经亡佚方言学著作、富知园先生所辑的《闽音必辨》一书;再次,简介《汇音妙悟》的编撰形式,即“以五十字母为经,十五音为纬,以四声为梳栉”,并兼记载一些“俗字土音”。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许多传教士纷纷来到闽南一带传教。英国牧师杜嘉德所著《厦英大辞典》(或作《厦门音汉英大辞典——兼漳州和泉州方言主要变化》),正名“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s of Chang Chew and Chin Chew dialects”。杜嘉德重点调查了厦门方言,还先后对漳州、漳浦、晋江、永春、惠安、安溪、同安、长泰、南安、灌口等地的语音和词汇做了田野调查。由于他的书稿被同人广为传抄,产生一定的影响,厦门三宣道会向杜嘉德建议将书稿编写成辞典。当时伦敦宣道会派施约翰牧师(又作施敦力约翰,John Stronach),美国归正教会也指定打马字牧师(John.Van.Nest Talmage,1819-1892)协助杜嘉德完成此项任务。为了编撰此部辞典,杜嘉德多年不断采访搜录闽南白话,付出了他全部心血。施约翰参与全书的校对,打马字就只参与前段小部分工作。几人于1873年终于完成《厦英大辞典》,并由伦敦杜鲁伯那公司(Trubner&Co)刊行;该辞典封面和绪言说明共19页,字典本身有612页。

      本文着重将泉州黄谦著《汇音妙悟》与英国传教士杜嘉德所著《厦英大辞典》中的泉州方言音系以及现代泉州方言音系进行历史比较。

      二、中西两种方言文献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1.《汇音妙悟》声母系统

      《汇音妙悟》“十五音”,即柳边求气地普他争入时英文语出喜。现将《汇音妙悟》“十五音”与现代泉州地区的方言声母系统做历史比较,从而拟出其音值来。请看下表:

      

      

      2.《厦英大辞典》声母系统

      杜嘉德《厦英大辞典》用罗马字对闽南方言声母系统的音值进行标音。如下表:

      

      其中ch、ts、chh、ts‘h四个罗马字音标,杜嘉德在《厦英大辞典》“CONSONANTS”(辅音)的发音做了描写说明:

      ch总是如在church中一样,只有在送气形式chh下它有时接近送气的ts,正如下面送气辅音要提到的。

      chh它的形成和英语church中的ch音有些相似。发英语单词如watch-house coach-house的音,去掉开头的wa-或者coa-音以及末尾的-se音,或者就可以得到非常接近于中文chhau的音了。chh之后紧跟着a,o,e,u或者ng时,chh的发音会接近于送气音ts,这种情况偶尔才会发生。通常情况下,chh在这些字母之前,发音还是保持不变的,或者几乎是一样的,但有时候它可能会被写成tsh或者tsáh,特别是在泉州方言和同安方言中。在其他情况下,它似乎介于chh和tsáh中间。但由于这些音并不十分常见,所以它们逐渐变成了chh,在这一点上,我更倾向于不改变厦门方言中的拼写法。ch自身并非送气辅音中的一员,正如上面所提及的那样,它是英语church中的ch音,即真正的t-sh,不再保留有h的音。

      按:杜嘉德《厦英大辞典》正文第3字母有ch,第4字母有chh,第23字母有ts,第24字母有ts‘h。杜氏在上文提及“chh之后紧跟着a,o,e,u或者ng时,chh的发音会接近于送气音ts”,那么,如果chh之后紧跟i的话,chh的发音势必颚化接近于送气音

。我们仔细考察ch和chh字母所构成的音节,它们之后既有紧跟着a,o,e,u或者ng,亦有紧跟着i,因此它们应如何进行拟音呢?我们再考察第23字母有ts,第24字母有ts‘h后发现,ts之后紧跟着均为a,o,e,u或者ng而无i,ts‘h无例字无法评述。

      关于这些字母的拟音问题,罗常培在《厦门音系》(1931年)里就有阐明。该书设计了《厦门声母与十五音比较表》:

      

      3.《汇音妙悟》和《厦英大辞典》声母系统比较

      现将《汇音妙悟》和《厦英大辞典》声母系统比较如下:

      

      三、中西两种方言文献韵母系统比较研究

      1.《汇音妙悟》韵母系统

      《汇音妙悟》有“五十字母”,正文之前有《字母法式》:

      

      要考证《汇音妙悟》韵部系统的音值,必须运用历史比较法,将其50个韵部与现代泉州地区各个县市的方言进行历史地比较,才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我们设计了5个“方言比较表”:

      

      

      

      

      

      

      现将《汇音妙悟》50个韵部92个韵母拟音如下表:

      

      据考证,我们认为,《汇音妙悟》应该是综合泉州地区各方音特点编撰而成的,但更侧重于南安方言的特点。

      2.《厦英大辞典》中泉州方言韵母系统

      据马重奇考证(2014)[3],《厦英大辞典》记载84个泉州韵母。具体请看下表:

      ①元音韵(19个):

      

      ②鼻音韵(16个):

      

      ③鼻化韵/声化韵(11个/2个):

      

      

      ⑤入声韵(收-p、-t、-k韵尾)韵母(15个):

      

      

      (3)《汇音妙悟》韵系和《厦英大辞典》泉州韵系比较研究

      上文考证,《汇音妙悟》50个韵部92个韵母和《厦英大辞典》泉州韵系84个韵母。现将《汇音妙悟》和《厦英大辞典》泉州韵母系统比较如下:

      ①元音韵韵母比较

      《汇音妙悟》20个元音韵母,《厦英大辞典》19个,如下表:

      

      ②鼻音韵韵母比较

      《汇音妙悟》17个鼻音韵母,《厦英大辞典》16个,如下表:

      

      ③鼻化韵/声化韵母比较

      《汇音妙悟》11个鼻化韵韵母,《厦英大辞典》11个,也各有2个声化韵韵母。如下表:

      

      ④入声韵(收-

韵尾)韵母比较

      《汇音妙悟》25个入声韵(收-/韵尾)韵母,《厦英大辞典》21个。具体情况如下表:

      

      ⑤入声韵(收-p、-t、-k韵尾)韵母比较

      《汇音妙悟》有17个收-p、-t、-k韵尾入声韵母,《厦英大辞典》15个。具体情况如下表:

      

      四、中西两种方言文献声调系统比较研究

      1.《汇音妙悟》声调系统

      

      

      上表虽分出8个声调,但实际上“上去”和“下去”有混淆之处。如“寸”字,中古属清母慁韵,应属上去调而不属下去调,而《汇音妙悟》既把“寸”字归上去调,又归入下去调;“寸”字在漳州韵书《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就属“出母君韵上去声”。又如“嫩”字,中古属泥母慁韵,应属下去调而不属上去调;“嫩”字在漳州韵书《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就属“入母君韵下去声”。“上去调和下去调相混现象”在《汇音妙悟》中是普遍存在的。

      2.《厦英大辞典》中的泉州方言声调系统研究

      杜嘉德在《厦英大辞典》关于“CHIN-CHEW”(泉州)方言声调有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泉州方言的语速通常比厦门方言快得多,几个词经常一气呵成的发出;由于其特别明显的喉音特征,有时听者很难跟得上其语速。在快速发音的情况下有些音则会发生改变。

      上平首发音与厦门方言中的发音类似,但不是保持水平而有一个非常轻微的向下倾斜。这类向下的转变和“上上声”的快速降调无任何相似之处:它(上平)的发音与厦门方言中的常规发音一样平稳。它的发音与官话中同一音调(首音或上平)通常出现的变音相似。

      下平,尽管保留了厦门方言中语调(先下后上)的基本形态,发音时却是以更高的声调快速唐突的发出,其结尾音的上扬相当明显。

      上上声或第二个音,在厦门方言中的发音并未也未试图被分割成上音和下音,据泉州的文学家们说其在泉州方言中被分为上二或上上,下二或下上;但我并未发现二者间有何区别,或与厦门方言中“上上”的发音相比有何特别的不同,除了在泉州的某些地区其发音,如与“同安方言”的特性有某种程度上的接近。

      两个去声调(上去和下去)这两个音变化方式显著:它们都有着快速或突兀的结尾发音,与入声的发音类似,但音更低一些。因此,这两个去声的音在变调时容易互相混淆;但根据引言中“音的合成”部分的规则,在泉州方言中,当属于上去的某个词在两个一组的词组中排在首位,而同词组中的第二个单词有主重音时,这个音将立刻能明显的与下去相区分。

      根据杜嘉德的调查,泉州方言声调应该有7个调类,即上平、下平、上声、上去、下去、上入、下入。与《汇音妙悟》8个调类相比,《厦英大辞典》上声不分上下,只有一类;去声则分上下二类。

      3.《汇音妙悟》与《厦英大辞典》泉州声调系统比较研究

      清代黄谦《汇音妙悟》有8个调类,英国传教士杜嘉德《厦英大辞典》认为泉州方言只有上平、下平、上声、上去、下去、上入、下入7个调类。请看下页表:

      

      上表可见,《汇音妙悟》有8个调类,平、上、去、入各分上下,但上去和下去相混。《厦英大辞典》中的泉州方言声调则有7个调类,平、去、入各分上下,上声只有一类。

      通过150年前泉州两种中西闽南方言文献音系比较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杜嘉德《厦英大辞典》为我们提供了150年前古泉州方言音系的音值,弥补了黄谦《汇音妙悟》只归纳古泉州方言音系,而无法知道其具体音值。

      

      从声调方面看,古泉州韵书《汇音妙悟》(1800)记载了8个调类,而与《汇音妙悟》晚73年的《厦英大辞典》(1873)则认为泉州的上上和下上未发现二者间有何区别,也就是说只有7个调类而不是8个调类。这种观点还是可信的。因为福建彼岸的台湾最早的偏泉腔的方言韵书《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895),在台湾传教的加拿大牧师乔治·莱斯里·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编撰的《中西字典》(1891)和英国牧师甘为霖(Dr.William Campbell)编撰的《厦门音新字典》(1913),也均为7个调类,可以证明。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黄谦编撰的《汇音妙悟》最早归纳了216年前的古泉州声韵调系统;而西方传教士杜嘉德编撰的《厦英大辞典》则为《汇音妙悟》音系提供较为准确的音值。泉州两种中西闽南方言文献的音系比较将对古泉州方言音系的构拟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标签:;  ;  ;  ;  

150年前泉州两种中西闽南方言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