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自信”的内涵、基础和前景_三个自信论文

论“三个自信”的内涵、基础和前景_三个自信论文

论“三个自信”的内涵、依据和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前景论文,自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13)03-0064-07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总结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明确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①以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党成立90年的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基础,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坚定“三个自信”,是整个报告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动员令,是在理想信念方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极为重要的要求。

一、“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

谈及“三个自信”,首先有一个前提性问题,即“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明确我们的自信是否科学,是否值得坚定不移。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②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可见以十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的全面深刻表述,集中反映了全党和整个国家的日益成熟与自觉。这既是我们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也表明我们已经下定决心从观念更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入手,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还对三者在统一体中的不同视角、内涵、功能、形态作了区分和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实践的视角去考察的,回答的是实现路径,即走什么路的问题。道路问题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毛泽东早就说过:“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③可见,“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概括比之十七大的概括更加科学全面,并且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减少了一句话:“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由于十八大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时新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专项,不必再像以前那样把制度放在实现途径中去说。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十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上的一个重大亮点。三是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体现了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又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自由和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指数等现实要求。四是增加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整体而言,这个概括,包括了领导核心、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等内容。其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总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内涵认识的不断拓宽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目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从理论的视角去考察的,回答的是以什么理论作行动指南的问题。理论带有根本性,实践路径和制度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最终都要靠理论来解决。理论的成熟是党成熟的根本标志,其地位和作用更加不可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邓小平理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开创和奠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三者相承的“脉”,是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相同的理论渊源;都以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中国,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相同的理论主题;都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相同的理论品格;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相同的理论基点;都以以人为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相同的理论目标。三者与时俱进的“进”,是都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重解决改革开放不同发展阶段上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都作出了独特贡献。将其归结起来就是三者都体现了继往与开来的结合、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可从纵向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去界定,还可以从横向的理论内容构成去界定。从横向的理论内容构成去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个层面。一是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二是主题:可以表述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核心:以人为本;四是基本内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时代主题、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和宗教问题、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外交与国际战略、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程序或行动准则角度去考察的,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制度的设计、安排与运行,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地位和作用正如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所指出的,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④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业还是实践和理论体系要固化下来,都要成为制度才能做到,才好落实。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两次历史进程。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较多的是学习苏联,如纯粹公有制、单一的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在政治制度方面更多的是自己的独创,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自觉地对过去的制度进行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调整和转型。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在新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具有“五个有利于”⑤的特点和优势,但也还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

二、“三个自信”的提出依据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三个自信”,是对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的自我意识、肯定信念、坚定意志和实践信心。这种自信是建立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基础上的人民选择、历史选择、实践成就、集体智慧和对时代大趋势和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清醒分析及全面把握。这种自信的提出依据可以从多个方面作分析,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四个方面。

第一,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曾经有过很多光辉灿烂的时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但在近代工业文明发展中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落后挨打。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强力压迫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付出的牺牲世所罕见。面对如此深重的灾难,无数仁人志士都对救亡图存、中华复兴之路进行了艰难困苦的探索。但其结果都表明,西方的种种资产阶级学说和理论都不能帮助中国人认清自己的处境,提供解放的道路。只有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才从十月革命的经验中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战胜错误,改正不足,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取得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在建立新中国后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170多年的近现代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杀出西方强国重围、取得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探索出这条道路,不仅是中国自身强国富民的功绩,而且是对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贡献。

第二,实践的辉煌成就。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基础,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在实践上铸就的辉煌成就,国内外媒体都用大量数据作了具体的、详细的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基础上,对我国十年来的实践历程和重大成就也作出了总结,用“三个台阶”和“两个时期”作了充分阐述。指出:“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报告还强调,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近些年,国外不少学者、政治家都以“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经验”等命题探寻中国成就的秘诀和根源。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近日还刊文说,中国过去30多年来的经济腾飞,是自英国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开始后,世界见证过的最令人惊奇的经济变革,世界正越来越多地被中国改变。

正是由于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上述辉煌业绩,使得我们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有了很足的底气。这些底气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了当代中国综合国力、民生水准、国际地位、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跃升,有豪壮的实践底气。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成功之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中国性、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开放性等重要特质,有厚重的理论底气。三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根本目标指向,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强作为基本着眼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懈追求的价值理想,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有高远的政治底气⑥。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导向力和影响力。

第三,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这种集体智慧,表现为党中央的领导和全党全民的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中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都是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提出的创新性想法和做法,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和丰富而逐步形成的。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集体智慧是我们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又是与时俱进的永不枯竭的源泉。邓小平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指导。”⑦“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中央的功绩。”“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经济政策是对头的。这个政策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使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⑧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讲的这些基本道理,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并在今天树立起坚定“三个自信”的思想理论基础。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遇到的难题、碰到的挑战都是在集中干部群众的智慧中求得解答、取得成效的。

第四,对时代大趋势和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清醒分析及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马克思肯定的“世界历史”过程在全球化中深入展开、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开创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和全面认识,才使得我们的发展在苏东剧变,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处于弱势、低潮中,把握了机遇,应对了挑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之后,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基础上,作出了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正由于这一正确判断,我们顺应时势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取得了十六大以来十年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正是我们坚定“三个自信”的深厚时代依据。

三、“三个自信”的发展前景

如果说上面讲的“三个自信”的提出依据是讲自信从何而来,那么,“三个自信”的发展前景则是讲的自信向何处去,怎样保持自信的目标和方向。充分认识这一点,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坚定,也更有利于批驳国外有些媒体有些势力把我们的自信和某些国家的霸权混同起来而散布的种种流言蜚语。

“三个自信”的发展前景是和我们党确定的现阶段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或者说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政党。其先进性和生命力在于指导思想的正确,以及运用这一正确指导思想分析实际状况所制定的具体奋斗目标及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十八大修改后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胜利。”⑨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现阶段的最低纲领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更具体地说是为实现我们党早已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高纲领是追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共产党人必须为完成党的当前任务而奋斗,但心中又必须高悬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在完成当前历史性任务的时候,又要为将来向更高阶段发展准备条件,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并最终实现党的最高目标,把最终目标和当前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同现阶段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前我们坚定“三个自信”,最为迫切和紧要的是实现十八大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在202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还有短短的八年时间,其任务确实是宏伟而艰巨的,但又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相信在实现了“两个百年目标”之后,也一定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推向中级和高级阶段,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并在经过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坚持不懈努力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当然,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上述奋斗目标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做坚定“三个自信”的自觉信仰者、学习者、践行者、捍卫者,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团结一致,自觉创造一系列有利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以下凡引自该报告的只打引号,不再注明。

②《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页。

④⑦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第382页,第238页。

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9页。

⑥章传家:《坚定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光明日报》,2012年12月30日。

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2~63页。

标签:;  ;  ;  ;  ;  ;  ;  ;  ;  ;  ;  

论“三个自信”的内涵、基础和前景_三个自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