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企业信贷风险博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贷风险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负债在我国似乎成了众矢之的,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认为是企业高负债带来的,以至于在有些地方负债企业成为银行信贷行为的禁入者,信贷风险防范的重点对象。难道企业负债真的一无是处吗?负债企业真的是“瘟神”吗?可能会有人认为,企业负债经营只是迫不得已,是无法进行股权融资时才会采取的办法,但即使是在美国,股权市场已经十分发达,股权融资非常容易,为什么企业还在继续举债经营以至于制造业平均负债率维持在50%~60%这样并不低的水平呢?[1]为什么有一些企业甚至还要借债来进行股票回购呢?这表明企业负债是有其正面效应的,负债企业绝对不是“过街老鼠”。经济学家们对企业负债的作用做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詹森和麦克林(M.Jensen and W.meckling)认为,适度的负债率可以使总代理费用最低。阿洪和伯尔顿(P.Aghion and P.Bolton)从剩余控制权配置的角度说明了负债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罗斯(S.A.Ross)的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企业发行股票是企业资产质量恶化的信号,而债务融资则是资产质量良好的信号。迈耶斯和马吉卢夫(S.C.Myers and N.S.Majiluf)的强弱顺序理论,阿斯奎斯和马林斯(P.Asquith and D.Jr.Mullins)的实证研究均表明,债务融资并不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而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的一种资本结构决策。由此可见,西方学者对企业负债的正面效应是充分肯定的,负债的税盾和财务杠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负债有百利而无一害,也并不意味着负债率越高越好[2]。很显然,由于债务资本的成本(利息)是固定的,而股利不是固定的,这使得负债形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由于本金也要集中支付,使财务风险更大。所以负债企业的信贷行为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获利的机会,同时又存在潜在的信贷风险。作者为了解决银行对负债企业的信贷申请有一个正确的操作思路,拟对负债企业的信贷行为进行博弈分析[3]。
一 问题描述
不失一般性,本文构造如下问题。假设企业正在开发一个投资项目,前期已经投入资金总额为I(万元),其中自有资金为m(万元),银行贷款为x(万元)(除此以外企业无其他任何负债,且贷款资金未到偿还期),项目投资进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市场的迅速变化,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企业发现开发项目原来的投资预算资金不足,如果要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设备更新的要求,完成原计划投资项目需要另外追加资金R(万元),但眼下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已经使用完毕,需要追加资金必须向银行重新申请贷款R(万元)。此时银行面对企业的再一次申请贷款,他必须又一次慎重考虑企业投资开发项目的前景及其可行性。这里我们假设项目开发完成以后,项目高利润时预期现值产出值为b(万元),项目低利润时预期现值产出值为c(万元),且假设项目在高利润的情况下企业能够按期偿还银行贷款,反之,项目在低利润的情况下,企业以无盈利能力为借口,可能不按期偿还银行贷款,即银行贷款变成为过期贷款或者呆帐,此刻,我们认为银行预期收益为本息的亏损。因此,银行面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不确定前景,他的行动空间类型有两种:借款或者不借款。若银行采取贷款行为,以利率r再一次贷款给企业R(万元),企业开发项目顺利进行直至最后完成,银行的收益在项目高利润的情况下预期现值为。x+R(1+r)(万元)、在低利润的情况下预期现值为-(x+R(1+r))(万元);相反,银行采取不贷款行为,企业开发项目无法继续进行,开发项目即告失败。此时,对于x(万元)银行贷款,企业可能采取两种不同的情况对待,一是企业重信誉、守合同,项目开发失败责任不在银行不予继续贷款,而是企业本身市场研究不深入,项目可行性论证不彻底,因此,企业仍然按期偿还银行贷款x(万元),即此项目企业亏损(x+m)(万元);另一种情况是企业认为开发项目的失败是银行不予继续贷款支持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企业不可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x(万元),使得银行到期有x万元资金成为过期贷款或者呆帐,企业在此开发项目上亏损m(万元)。因此,相应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开发项目收益
按期偿还银 不按期偿还银
行贷款(λ)行贷款(1-λ)
银行贷款(θ) x+R(1+r),b -x-R(1+r),c
银行不贷款(1-θ)
x, -(x+m) -x,
-m
二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从上述问题描述可知,银行对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企业是否按期偿还贷款取决于投资项目利润的高低以及企业的信誉程度。银行作为一个理性行为个体,无疑会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因此,假设银行以θ的概率选择继续贷款,以1-θ的概率选择不再贷款;企业以人的概率选择按期还款,以1-λ的概率可能不按期还款,这样银行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上述表明银行信贷、企业项目投资之间的博弈采取混合战略,同时银行信贷活动的意愿程度与银行对企业项目的已投入量x,项目完成后预期利润的高低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企业负债偿还的可能性为一个常数1/2,这与我们便于研究负债企业信贷活动的假设有关,因为我们考虑研究问题的目的是银行如何对待已经负债企业的信贷申请,故忽略了贷款申请抵押品的价值,因此,企业信贷偿还概率的大小符合自然选择类型的均值。
命题1,负债企业信贷申请,银行引入偿还激励机制,有利于企业偿还新旧负债;
这是因为,假设银行为了激励负债企业偿还贷款,在负债企业申请新的贷款时,如果企业新旧贷款均按期偿还,银行承诺给企业Ⅳ(万元)的让利,以激励企业重信誉、守合同。这样按上面博弈模型的描述,此时银行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很明显,上式由于W>0,则2R(1+r)-W<2R(1+r),λ>1/2,说明银行对负债企业贷款引入偿还激励机制时,企业偿还贷款的概率大于自然类型的选择,即命题1成立。
命题2,负债企业信贷行为成功概率的大小随着企业旧负债额递增。
从上述分析可知,银行对负债企业信贷申请成功的可能性为:
显然,θ对x的导数大于零,说明命题2正确。这一命题对于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负债率始终居高不下,企业对银行的负债额越来越大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而现实生活中,韩、日等国家的银企关系以及中国许多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现象,便是这一命题实际写照。有朝一日,当企业破产、倒闭时,银行的信贷风险才暴露无遗,致使银行巨额亏损甚至伴随着企业破产倒闭。
命题3,负债企业信贷申请成功概率的大小同企业投资开发项目预期收益的分布类型有关。
企业投资不同的开发项目,其市场前景是不一样的,预期收益的分布类型也不尽相同,有的项目其预期收益取值在某一区间可能呈正态分布,或者均匀分布等不同类型;而预期收益的分布类型影响着信贷申请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假设上述博弈模型中该类投资项目的收益现值服从均值为a,方差为δ[2]的正态形状分布,其分布形态见图1。在图1(a)中我们假设B点的取值为(x+(1+r)R),预期收益现值落在召点的可能性为a。如果银行决策者通过统计调查研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估计出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现值将落在B点,银行会认为企业贷款无风险;同时银行深知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现值落在B点的右侧,银行深信不疑该企业贷款更无风险,因为此时企业投资项目有偿还债务的盈利能力,且一般说来企业决不会轻易破坏自己在金融机构的信誉度,故意损伤银企之间互惠互利的长期合约关系,这时银行信贷风险仅为1-a。此外,图1(a)表明,B点位置往右移,信贷风险增大;月点位置往左移,信贷风险减小,银行信贷风险同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现值成正向关系。显而易见,在图1(b)中,由于方差δ[2]大小的变化,同样位置的B点银行信贷风险与图1(a)所描述的情况不一致。所以,我们认为负债企业信贷申请成功概率的大小同企业投资开发项目预期收益的分布类型及其分布形态密切相关。这一点可以为银企双方对于每一笔具体的信贷业务提供一个指导性的思路。
图1 方差为δ[2]的正态分布图
三 政策与建议
我国企业负债情况是有目共睹的,企业适度负债在财务上的正面作用是直接又直观的。而企业高负债往往会给银行带来大量不良贷款,增加银行经营风险,甚至使银行经营陷入困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为此,在面对负债企业信贷业务时,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应该理性思维,妥善处理。
(一)负债企业信贷申请,银行应该谨慎处理,积极支持
负债企业的信贷业务,银行首先必须热情接洽,按正常信贷业务规程照章办理,决不能因为它已经是负债企业而草率地将其拒之于门外,或者任意提高贷款标准,使一些处于“可贷可不贷”边际的贷款企业得不到贷款,迫使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断而出现亏损,并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导致信贷紧缩暴发。而信贷紧缩一旦形成,便容易产生“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并可能产生信贷危机。这是因为,信贷紧缩只要形成,原有的信贷可获性和利率之间的稳定关系被打破,金融机构会相应提高信贷标准,一些处于临界贷款边缘的企业难以继续获得贷款,其正常的生产经营会被迫中断而出现亏损,并产生更多的不良贷款。原来产生不良贷款的企业更加难以通过新增贷款进行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致使其不良贷款比例直线上升。如此看来,信贷紧缩实际上创造了新的不良贷款,而不良贷款的加剧,会进一步侵蚀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削弱其贷款能力,促使贷款供给进一步减少,产生更严重的信贷紧缩。这样一来形成了信贷紧缩——不良贷款互相制约的恶性循环。除此之外,信贷紧缩时,大型企业具有相对融资优势,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更新、资金成本、市场营销等方面无法同大型企业抗衡,因而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加剧,致使厂商垄断形成,阻碍实体经济的运行,最终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可见,金融机构片面强调贷款的安全性,忽视贷款的适度增长,其结果会产生更加严重的不良贷款,造成信贷紧缩与不良贷款恶性循环[4],金融风险显性化,贷款的安全性趋于降低,从而加剧银行信贷风险。
(二)健全和完善银行信贷决策机制,有利于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所谓银行信贷风险是指银行贷款本息部分或全部无法收回因而造成信贷资金金融损失的可能性。在银行的信贷经营业务中,所遇信贷风险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5]:①从贷款方看,贷款者的违规行为以及在审批企业贷款申请材料时因疏忽或因无法准确判断企业投资项目风险大小而按个人情感批示贷款金额致使银行贷款资金的损失,这是产生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②从借款方看,信贷风险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借款人的主观行为所致,如虽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但却借故逃债、赖债等,另一方面则是借款人的客观原因所致,如天灾人祸使企业受损而无力偿还债务等。因此银行的信贷决策过程实质上是描述和鉴别信贷风险的过程,并在信贷风险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按最优性原则给企业发放贷款,这样才能保证贷款资金满足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客观要求。可见,信贷决策过程必须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尽可能做到信用分析深入,资信评估准确,信贷审批规范,信贷事前保障机制和事后保障机制具体到位[6]。同时,对贷款的用途、期限、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分布类型等问题调查仔细、彻底,便能够有效地防范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银行引入偿还激励机制,促进负债企业声誉机制形成
命题1说明偿还激励条件的存在,负债企业会自动选择银行期望收益最大的行为类型,减少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有助于企业维护自己良好的声誉,提高企业信用等级,从而抑制了贷款的信用风险。然而,由于企业产权、体制等诸方面的原因,声誉机制在我国相当薄弱,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声誉机制的作用在不断强化,对追求长期行为的企业来说,声誉资产在筹资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声誉好的企业能够以更低的利率发行债券或者低成本继续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声誉差的企业则不能。因此,银行对负债企业的信贷申请引入偿还激励机制,诱导企业声誉机制的形成,对于银企双方来说是一个双赢的最佳选择。
标签:银行论文; 投资论文; 银行贷款论文; 预期收益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负债融资论文; 项目贷款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金融论文; 项目类型论文; 不良贷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