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货紧缩_增长速度论文

日本的通货紧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日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代日本经济的简单回顾

1955年日本经济结束了“战后时期”, 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1955—1970年,日本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5%左右,其中有两年超过了15%(1960和1961年)。70年代伴随石油危机的发生,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宣告结束。1974年日本出现了战后以来惟一一次负增长(-0.5%)。1970—1975年间日本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4.8%。(注:G·C·艾伦:《日本简史》,〔日〕竹内宏:《日本现代经济发展史》和馆龙一郎:《当代日本经济》等。有关数值来源于经济企划厅《国民收入统计年报》各期,由于事后的调整,数据可能有所变化。)在经过一段痛苦的经济调整之后,日本在发达国家中率先摆脱滞胀局面。1975到1980年间日本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1%, 虽然大大低于高速增长时期,但仍显著高于同一时期其他发达国家(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4年5月。)。在80年代,日本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8%。与此相对比,美国和德国同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7%和1.8%。(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8年5月。)80 年代日本经济恢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出口带动的。例如在1983年日本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接近50%。(注:〔日〕竹内宏:《日本现代经济发展史》,中信出版社1993年,第293页。)

1987年卢浮宫会议之后,日本出现主要表现为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爆涨的严重泡沫经济。1989年底,日本股票价格由1987年初的 20000点左右上升到38915点,对不动产价值的官方估值达到200,000,000亿日元。日本国土面积仅是美国的1/25,不动产价值却四倍于美国。 在1990年初,按当时的土地价格,用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用日本皇宫一带的土地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注:伍德:《泡沫经济》1993年,第50页。)随着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进入长期衰退(见图1)。 当年号称“世界第一”的日本在90年代沦为西方发达国家中

图1 90年代日本GDP的年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企划厅《国民经济计算》,1998年。经济实绩最差的国家之一。1992至1994年间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为0.63%,这段时期被称为“平成不况(不景气)”。其中1993年仅为0.3%1996年回升到3.9%。正当人们期待日本经济进一步好转时, 1997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增长速度仅为0.8%。1998年日本GDP将比上年下降1%以上。当前日本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是战后从未有过的。 人们不禁要问,日本经济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为了更为具体地考察日本90年代经济增长停滞的原因,可进一步考察GDP各个构成部分的增长状况(表1)。从表1可以看出,90 年代日本消费的增长速度呈明显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4.4%降到1997年的1.1%。在此其间日本投资(设备投资+住宅投资+库存投资)的增长速度的下降更是明显。例如,住宅投资的增长速度由1990年的4.8%降到1997 年的-15.7%。

表1 日本实际GDP及其各个构成部分的增长状况(%)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GDP5.1

3.8

1.0

0.3 0.61.5

3.9

0.8

居民消费

4.4

2.5

2.1

1.2 1.92.1

2.9

1.1

住宅投资

4.8 -8.5 -6.5

2.4 8.5

-6.5 13.9 -15.7

设备投资 10.9

6.3 -5.6 -10.2 -5.35.2

9.5

4.3

库存投资 -27.0 58.6 -58.1 -37.3 -128.5 -369.8 28.9 3.2

政府支出

3.2 2.87.5

8.4 3.11.8

4.3 -5.6

净出口-5.5 123.2 39.5

8.4 -12.5 -38.6 -71.0 404.2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企划厅《国民经济计算》,1998年。

在日本的GDP中,消费所占比重最高, 其次是投资(其中又以设备投资的比重最高,住宅投资次之),再次是政府支出,最后是净出口。以1995年为例,日本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在GDP 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0%、21%、18%和1%。由于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远高于其他构成部分,消费增长速度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消费支出增长速度的较小变化往往导致GDP增长速度的显著变化。 投资增长速度的变化对GDP增长速度的影响仅次于消费增长速度的变化, 再次是政府支出,最后是净出口。由于净出口在GDP中所占比重很小, 其增长速度必须有很大变化才能对GDP的增长速度产生较大影响(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990年日本GDP的增长速度为5.1%,其中消费、投资、政府

表2 日本实际GDP增长率及其各个构成部分对增长的贡献 (%)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GDP 5.13.81.0

0.30.6 1.5

3.90.8

居民消费 2.61.61.2

0.71.1 1.2

1.70.6

住宅投资 0.3

-0.5

-0.3

0.10.4-0.3

0.7

-0.8

设备投资 2.01.2

-1.1 -1.9

-1.9 0.8

1.50.7

库存投资-0.20.3

-0.5 -0.1

-0.3 0.2

0.00.0

政府支出 0.50.41.2

1.40.6 0.3

0.8

-1.0

净出口 -0.00.90.6

0.2

-0.3-0.8 -0.81.3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企划厅《国民经济计算》,1998年。开支和净出口的贡献分别是2.6%、2.1%、0.5%和-0.0%(2.6%+2.1%+0.5%-0.0%=5.2%)(注:之所以不等于5.1 %是四舍五入造成的。)。利用表2可以算出,1990到1997年,日本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1%。其中居民消费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平均为1.1 个百分点左右,比1990年减少了1.5个百分点左右,设备投资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平均为1个百分点左右,比1990年减少了1个百分点。可见,1991年以后,日本GDP增长速度明显降低(平均比1990年降低了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居民消费和设备投资增长速度显著减少(平均比1990年降低了2.5 个百分点)造成的。如果不是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速度增加的抵补作用,1991年以后日本GDP的增长速度还会更低。

居民消费支出的下降同泡沫经济的破灭有关。泡沫经济破灭后,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暴跌。资产价格下降的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产生巨大消极影响。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信心的下降也是居民消费支出下降的重要原因。造成投资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 )泡沫经济破灭后造成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债权。为了避免不良债权的进一步增加,同时也为了满足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金融机构减少了给企业的贷款。此外,泡沫经济破灭后股市暴跌,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也日益困难。(2)90年代以来,一方面, 日本公司投资效益下降的趋势日益明显:资本一产出率(实际资本同实际GDP的比)不断上升, 利润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实际借贷成本由于物价水平的下降等原因而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尽可能高的利润水平,企业主动减少了投资支出。

二、日本当前的通货收缩

日本以通货收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始于1997年第四季度。这里所说的通货收缩并不单指物价下降这一事实,主要是指在负债过度的情况下,经济由于物价下降而陷入萧条的一种动态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温·费雪在分析30年代大萧条的成因时指出,美国的大萧条是经济中的过度负债造成的。由于负债过度,大量资金被用于支付利息。由于得不到资金,经济收缩,物价下降。物价下降导致实际利息率的上升。如果偿债速度赶不上物价下降速度,则每还1 美元债务意味着在下一轮要偿还多于1美元的债务。一旦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将出现普遍衰退。 费雪指出: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负债者减少债务负担的努力将导致债务负担的增加。大萧条的最重要秘密是:负债人越是还债,他们的欠债就越多。

在一定意义上,90年代日本经济基本上处于通货收缩状态。1997年第四季度以来日本经济的通货收缩严重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 )不良债权问题的恶化;(2)实行不合时宜的财政紧缩政策。

(一)不良债权问题的恶化。发生不良债权的直接原因是日本金融机构在泡沫经济期间对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了大量贷款,泡沫经济破灭后,房地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的贷款无法收回,于是形成不良债权。同时,日本银行的贷款一般是以不动产作抵押的,房地产价格暴跌使银行除非忍受巨大损失否则无法对不良债权进行处理,不良债权久拖不决。从金融体制上看,造成大量不良债权的原因则是日本金融制度缺乏透明度,对银行和其他金融体系监管不严,以至使许多金融机构得以违规贷款以谋取暴利,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在1998年4月之前, 日本各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对存在风险的贷款债权进行了自查。确定第一类债权即“正常债权”为7,074,700 亿日元,第二类债权即“需要注意”的债权为806,100亿日元,第三类债权即“很可能不能收回”的债权为69,200亿日元(见表3),第四类债权即“不能收回并已处理”的债权为27,000亿日元。 上述第二类和第三类债权的总额为875,300亿日元,由于第二类债权中包含了尚未到期的债权,因此不能全部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不良债权,应称之为有风险的债权。从3月份的自查数字看,第二、三类债权占当时贷款余额(7, 951,200亿日元)的11%。根据金融监督厅1998年7月17日的公报,日本各银行、合作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总额为352,100亿日元,占总贷款余额(6,684,700亿日元)的5.26%。

表3 存款金融机构自查债权情况(1998年)

亿日元

总额 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

都市银行、

长信、信托 4,523,7404,021,800 454,18048,160

协会加盟行 1,454,9201,302,450 144,140 8330

银行协会加506,400 442,850

59,310 4240

(小计) 1,961,3201,745,300 203,450 12,570

(合计)

6,485,0605,765,480 657,63067,300

金融机构1,466,1701,309,230 148,460

8450

总计 7,951,2307,074,710 806,090 69,180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

90年代前期,日本金融机构对不良债权采取了遮掩态度,希望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特别是不动产市场价格的回升,不良债权问题将自动得到解决。但是,由于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不良债权问题终于逐渐暴露出来。1994年12月以后,日本出现了战后从未有过的金融机构挤兑风波和倒闭事件。不良债权不仅造成了日本金融制度的严重危机,而且导致了国民对政治制度的严重不信任。1997年以来,不良债权问题进一步恶化,日本的一系列大银行、证券公司相继倒闭或被兼并。1997年7月以后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使日本的不良债权问题雪上加霜。 日本金融机构对亚洲的贷款约1250亿美元,在这些贷款中有很大部分将无法收回。(注:〔美〕《亚洲华尔街日报》1998年9月4-5日。)

不良债权问题的恶化,对日本经济产生了严重消极影响:(1 )不良债权导致一系列金融机构倒闭。金融体系无法正常运转,使实际经济的运转受到严重影响。(2)由于存在大量不良债权, 日本银行的资信被国际评级机构降级。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上升,出现了所谓“日本贴水”(即要按较高利息率付息)。(3 )为了避免不良债权的进一步增加,同时也为了满足国际清算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减少了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日本经济出现严重惜贷现象(credit crunch)。

长期以来,日本不良债权问题得不到解决,经济停滞不前,尤其自1997年底以来经济出现明显滑坡后,朝野内外才明确认识到不良债权问题导致的金融系统不安定已经严重影响到对经济的信心,不解决不良债权问题经济就无法真正好转。1998年5月日本政府宣布投入300, 000亿日元公共资金处理破产银行债权债务,7 月提出了金融重振整体方案,8月政府向国会提交了与重振金融相关的六项法案。

(二)不合时宜的财政重组。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1995年日本政府更是推出一项价值140,000亿日元(1157亿美元)的“综合经济对策”。日本政府的松货币和松财政的政策使经济在1996年出现明显回升;日经指数从1995年7月的14485点的谷底上升到1996年6月的22666点。(注:〔日〕《日经周报》1998年9月8日。)然而,在经济景气好转的同时,由于税收的减少和财政支出的增加,日本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到1996财年年底,日本的国债余额达到2,447,000亿日元。 日本成为发达国家中财政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见表4)。(注:余永定、 李薇:《日本的财政重建》,《世界经济》1997年第11期。)

表4 财政状况的国际比较

国债依存度 长期债务余利息支付/财

(%)额/GDP/(%) 政支出(%)

日本 28.8(1996财年) 64.4(1996财年)15.6(1996 财年)

美国

7.7(1997财年) 60.9(1995财年)14.7(1997 财年)

英国 17.9(1994财年) 45.4(1994财年) 6.9(1994财年)

德国 13.3(1996财年) 21.6(1994财年)12.3(1996财年)

法国 18.0(1996财年) 22.5(1996财年)14.7(1996财年)

资料来源:日本大藏省主计局《1996财年日本预算概要》,第15页。

日本大藏省曾在一份题为《财政健全化目标》的文件中指出:“我国在21世纪将迎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未曾有过的超高龄社会。依现在的财政结构,在超高龄化社会下,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扩大。其结果必定是经济和国民生活的崩溃。为了避免这种事态的发生,在进行经济结构改革的同时对财政结构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注:这也是1996年12月19日日本内阁会议决议的内容。在该决议中,财政健全化的目标有三:(1)使现代人的受益和负担实现均衡;(2)实现国债余额对GDP 之比不再上升;(3)实现国债余额不再上升。 )尽管当时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经济还处于不景气状态,现在开始财政重建还为时过早。但日本大藏省还是坚持,日本目前已走出经济不景气的谷底,着手重建财政已是刻不容缓。1996年日本议会通过法律,决定从1997年开始执行日本财政重建计划。日本财政重建的长期目标是到2003年之前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之和对GDP之比降到3%以下,并停止发行特别赤字国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日本政府在1997年4 月提高了消费税税率(由3%上升到5%),增加了社会保险费,终止了所得税特别减税并削减了政府的各项开支。减税财政收缩的规模大约为90,000亿日元。 然而1997年的财政紧缩政策,特别是增加消费税的政策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复苏。在1997年日本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的增长速度由1996年的2.9%和4.3%下降到1997年的1.1%和-5.6%。仅这两项增长速度的下降便使1997 年GDP的增长速度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1997 年虽然日本的财政赤字对GDP之比有所下降,但经济形势却大大恶化,GDP的增长速度由1996年的3.9%下降到1997年的0.8%。

日本财政重组政策造成经济中的需求不足大大加重。由于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降,实际利率上升。风险的增加则更是使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增加。在私人部门负债水平很高的情况下,企业因资金短缺和融资成本上升而破产的数量大大增加。对于仍然在挣扎的企业来说,物价的下降导致了公司利润率的下降,而后者又导致企业对GDP 增长预期的恶化。预期增长率的下降则导致企业投资的下降。银行的惜贷则使投资前景尚好的企业不得不压缩投资。9月份日本大藏省的最新数字显示, 1998年第二季度公司利润下降了34%,固定资产支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大中型公司对前景的信心下跌到历史最低水平。

如果说1997年消费支出减少主要是政府的紧缩政策造成的(提高了消费税),1997年第四季度以后消费支出减少则主要是消费者信心下降所至。大公司的倒闭增加了消费者对职业的不安定感,就业环境恶化。1998年劳动力市场需求疲软,对于每100个求职者只有61 个空缺(1998年1月)。由于就业状况的恶化和工资增长缓慢等原因, 消费者信心自1997年第四季度以来开始显著恶化。因而,居民进一步提高了储蓄偏好,私人消费支出在1998财年可能仅达到0.6%。 由于消费者信心恶化和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为了保持收支平衡,居民的住房投资明显减少。住房开工数量在1997年第二季度后即逐月下降,在1998年初更是下降了16.3%。(注:〔日〕野村综合研究所《经济季刊》1998年5月,第6页。)

自1997年以来,日本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造成顺差大量增加主要又是因为在出口增加的同时,进口增长缓慢(1998年有数月是下降),导致进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不旺。原油价格的暴跌也是日本进口额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日元的贬值和欧美经济的相对景气使日本对欧美出口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日本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显著下降。由于周期差异、日元贬值、石油价格下跌等因素,日本的贸易顺差还将继续。到目前为止,增加出口已成为日本经济保持增长的惟一有效手段。

三、日本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货币政策。为了摆脱泡沫经济崩溃造成的不景气,并使商业银行保持较高的贷—存利差以增强处理不良债权的能力,早从1991 年7月起日本银行就开始降低公定贴现率,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但是,日本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却越来越小。以至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经济已陷入货币政策无效的“流动性陷阱”。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降低利息率;(2)增加货币供应量。日本政府(日本银行)所能控制的利息率主要有两个:公定贴现率和短期货币市场拆借利息率。前者是银行以高质量商业票据为抵押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息率,后者是银行间进行短期拆借时的利息率。公定贴现率是日本银行直接确定的。日本银行不能直接决定短期货币市场的拆借利息率,但可以通过向同业拆借市场注入或抽出资金来控制拆借利息率,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值。1995年9 月日本银行把公定贴现率降到0.5%的战后最低水平。 尽管日本的名义利息率早已低到最低水平,为了避免陷入通货收缩的恶性循环,1998年9月9日日本银行还是将无担保银行间隔夜拆借利息率的目标水平由接近公定贴现率的水平(0.5%)降至0.25%的超低水平。

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货币发行量,只能通过改变基础货币量间接控制货币发行量。日本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每月两次在二级市场上买进日本国债(JGB), 从而向经济注入相应现金(cash)(注:cash包括现钞、硬币和活期存款。)。从1992到1994年日本基础货币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5%。从1995到1997 年这一速度上升到7.9%。尽管如此,从1992到1997年日本货币供应量(M[,2]+CD)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23%(注:根据〔日〕《东洋经济统计月报》1998年4月号,统4计算。)。其中1995到1997年年均增长率仅为3.2 %。(注:根据〔日〕《日本银行统计月报》1998年5 月及《东洋经济月报》1998年4月号计算。 )日本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基础货币的增长速度这一事实说明,日本银行通过乘数作用增加货币供应的机制已经失效。这主要是因为,尽管通过向中央银行出售国债有了足够资金,但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改善贷款质量,商业银行依然不愿增加贷款。例如,1998年2月日本商业银行的贷款量同1997 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6%;3月份又下降了1.6%。根据调查, 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占日本贷款30%的日本城市银行力图压缩资产而不愿发放新贷款。结果,1998年3月其贷款量比1997年同期下降了14.4 %(注:〔日〕《日经周报》1998年5月4日。)。尽管如此,日本银行仍决定进一步增加公开市场业务的力度,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本来日本银行每月两次在二级市场上买进4000亿日元的日本国债。最近日本官员称,日本银行将把月国债购买量增加到6000亿日元,(注:从1998年起,日本的另一个政府金融机构一信托基金局每月购买2000亿日元的国债。)以克服由于银行惜贷所造成的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日本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中已有人提出在日本实行旨在推动物价上涨的“有控制的通货膨胀”政策。主张这种政策的理由是:不动产价格的上升将自动使不良债权减少;由于货币的贬值偿债将变得较为容易,有助于减轻企业债务负担;由于名义利息率水平很低,物价上涨将造成负利息率,从而鼓励投资与消费。上述政策主张暂时还未得到广泛支持。反对者认为,进一步降息(除非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相应降低美国联邦基金利息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将使日本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下降、日元进一步走软,从而削弱日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并对亚洲的金融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人们还怀疑,在基础货币增加导致银行贷款增加的传递机制已经失效的情况下,日本银行是否有能力增加货币供应以制造通货膨胀。最后,一些人认为,日本的问题不是利息率太高而是投资回报率太低,通货膨胀可能使资金流入微利部门从而使整个经济的回报率进一步降低,进一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当前日本的通货紧缩问题。

(二)财政政策。1997年下半年,在刚刚实施财政重建计划之后不久,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日本政府很快便放弃了这一大肆宣传的计划。1998年4月20日桥本内阁宣布了一项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价值166,500亿日元(1281亿美元)的“综合经济对策”。 该项综合经济对策有三大支柱: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临时减税刺激国内需求;改善国家的经济结构、增强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提供便利以加速不良债权的处理。“综合经济对策”涉及资金可分三大类:1998—1999年度减少46,000亿日元的所得税和其他税收;增加各类公共工程开支77,000亿日元;增加其他各种政府开支43,500亿日元。大藏省人士估计, 新的综合对策将能使日本1998年的名义GDP提高两个百分点。 在提出上述综合经济对策后,日本政府又把财政政策的重心转到永久性减税上。新任首相小渊惠三上任后的第一次施政演说中提出,最高税率将由65%降低到50%。法人税(公司税)的税率也将由46%降到40%,政府将增发国债为减税、增支计划融资。日本政府希望减税将能刺激居民消费并帮助企业恢复销售和利润水平。

但是,对日本财政政策持怀疑态度的人士指出,1998年日本国债余额对GDP之比将超过100%。日本消费者知道,当前的“永久性减税”和低效的公共工程投资将导致未来税收的增加,因而消费者并未增加目前的消费。

总地说来,日本今后的经济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采取的各种政策并未取得明显效果。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似乎也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小渊首相最近说,日本政府为恢复经济已把可以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一副无可奈何的苦相。或许,随着日本经济的继续下滑,人们会得出结论:日本经济已经到了不可能再坏的地步。这样,随着预期的转变,日本经济将缓慢地开始回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国际经济形势会发生某种意想不到的变化,为日本经济的回升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在当前,无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都不抱乐观态度。最乐观的估计是,至少还要有两年的时间日本经济才能恢复景气。

四、日本经济对亚洲及中国的影响

日本经济的严重衰退对亚洲国家(地区)经济的稳定产生了极大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两个传导机制:(1 )日本对亚洲国家的进口需求减少;(2)日元贬值。

首先,由于经济衰退,日本的进口需求急剧减少(见图2)。 日本进口需求的减少意味着亚洲国家对日出口的减少,亚洲国家对日出口的减少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亚洲国家目前正在经历严重的的经济危机。对日出口的减少大大增加了这些国家克服金融危机恢复经济增长的难度。从图2可以看出,自1996年第四季度以来, 亚洲国家(地区)对日本的出口开始下降。尽管在1997年第三季度亚洲国家对日出口有所回升,但从1997年第四季度之后(日本开始负增长之后),尽管亚洲国家货币已大幅度贬值,对日出口仍明显下降。中国对日出口的形势同其他亚洲国家(地区)大体相同。

图2 亚洲和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亿日元)

资料来源:根据〔日〕日本银行国际局《国际收支统计月报》1998年5月数字绘制。

其次,也许更重要的是,日本国内经济衰退是通过日元的贬值对亚洲国家经济发生影响的。日元贬值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日本资本向亚洲国家流入的减少,亚洲国家产品竞争力的降低,日本进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和日元债务成本的下降。

日元贬值使日本国内生产成本相对下降,企业对在海外直接投资的兴趣下降。此外,资本充足率需用本币计算,日元贬值后,以美元计的海外风险资产(贷款和证券)换算成日元之后将会升值,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日本就须把海外资金抽回。由于日元的贬值,亚洲国家出口的竞争力下降。其中韩国受日元贬值的影响最大。其工业制成品不但要在日本市场同日本竞争而且要在世界市场同日本竞争。由于日元贬值,在过去两年中,日本的出口增长速度显著提高,同亚洲国家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目前的出口也受到日元贬值的沉重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直接来自日本(中国产品的日元价格上升了),另一方面来自其货币已大幅度贬值的其他亚洲国家(地区)。由于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货币已对人民币贬值,中国在日本市场上遇到了这些国家产品的激烈竞争。但是,由于中国外贸部门的努力,中国对日出口所占份额却没有明显减少,在有些月份还有所增加(见图3)。从图2和图3 可以看出,中国对日出口的下降主要是日本经济衰退导致进口需求减少,而不是日元贬值造成的。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长期衰退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日本进口需求锐减使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亚洲国家难于通过增加出口恢复本国(地区)的经济稳定。日本通过出口维持经济增长的努力,又使对日贸易逆差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日本资金外逃导致日元贬值,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而日元贬值和国际金融动荡反过来进一步加重了亚洲国家的经济危机。已陷入通货收缩性经济衰退的日本经济完全有可能把世界经济拖入全球性通货收缩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一场全球性通货收缩性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必将对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更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图3 中国及东盟四国对日出口比重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日〕日本银行国际局《国际收支统计月报》1998年5月数字绘制。

标签:;  ;  ;  ;  ;  ;  ;  ;  ;  ;  ;  

日本通货紧缩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