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脱落”与“有意”人生——冯至十四行诗探究论文_孟祥梓

无意“脱落”与“有意”人生——冯至十四行诗探究论文_孟祥梓

(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市 273100)

摘要:冯至,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其十四行诗作为哲理诗的代表,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探究其十四行诗的主题:首先,诗人从现实生活中参透了世间悲凉,发出对生命的疑问,透露心灵的感伤;其次,诗人将主观生命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在对“实在”人生的追寻中总结出无畏苦难生死、从容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冯至的十四行诗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丰厚的价值,值得仔细研究。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诗;哲理性;生命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冯至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可大致分成三类:歌颂爱情与青春的抒情诗、具有文化内涵与启蒙意义的叙事诗以及具有抒发人生体悟与哲理表达的哲理诗。其中,哲理诗的代表作品也就是他的十四行诗。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冯至最早借鉴了西方十四行诗体式,但是没有严格遵循西方十四行诗的传统格律,而是将其中国化,他“建立了中国十四行诗的基础”[2],扩展了中国新诗的种类和格式。在内容上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在情感上表现出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理意味。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冯先生的集子里,生硬的诗行便很少;但更引起我注意的还是他诗里耐人寻思的理,和情景融成一片的理。”[3]

一、心灵秋意与现实危机

冯至的十四行诗有一种参透现实的深刻,自然也将现实的悲凉表现出来,透露着一种心灵的秋意。冯至内心的孤独与秋意主要源自两方面的危机:一是人到中年的生命危机;二则源于动荡年代给诗人心中涂裹上的阴霾。

从时代角度来看,动荡的岁月倍增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心灵的感伤。在战争岁月里生存过的人们,经历过更多的生死和磨难,这些生命历程都将在他们心中烙下伤痕。冯至作为一个诗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更能够感受现实彻骨的悲凉、参透生命的真谛。冯至的十四行诗虽然不着意表现时代,却也无法抹去时代对他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抗日战争后期,国内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斗争日益尖锐,国民党统治机构腐朽不堪,社会上无耻与残酷肆意横行,面对种种现实我对于诗的看法也有了变化。”[4]

从个人角度来看,冯至创作十四行诗时,正要迈入四十岁的年纪,心理上面临着不可避免的中年危机。一方面是思想的成熟,作者越发感受到家庭和社会所给予的压力,越发思考人到中年时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压力和危机并增。此时此刻,即使是一片枯叶的坠落,于诗人心中也会荡起波浪,仿佛这是一片森林的消逝;哪怕是一只小狗的初生,在诗人心中也会欣喜和慰藉,仿佛这是光明的新生。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老化,生命的危机感更是随之而来。正如其所述:“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

二、“实在”生命与从容人生

冯至体悟到渗透生命的荒凉,但却没有将悲伤弥漫,从他的十四行诗中随处可见其对生命真实的探索与寻求。首先,“实在”的生命,是既有精神的高标,又有向上的动力。十四行诗中有一部分是对伟人的歌颂,如《蔡元培》《鲁迅》《杜甫》等等。赞美蔡元培永垂不朽的英名,歌颂鲁迅为启蒙事业的不懈努力,标榜杜甫劳心为民的高尚精神……除了对伟人的怀念与赞美,诗人还视其为自我学习的对象和努力的方向。其次,“实在”的生命,是体味每一次平凡而伟大的“脱落”,即对每次一生命体验的珍惜。“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4]生命即使如昆虫般脆弱易逝,但只要珍惜每一经历,也会拥有美妙的一生。再次,“实在”的生命,是自然与人类的融合。“高高的山巅”不仅是自然之境,更是指精神思想的高峰,只有自然与人的融合,才能将思想之峰高扬。最后,“实在”的生命,是不畏生死、乐观从容的生活态度。尔克的“转换”观念在冯至的十四行诗中深有体现,面对命运的坎坷和难以抗拒的死亡,我们不妨“转换”一下思维,既然在所难免,那不如坦然接受宿命的必然,无所抱怨、无所退避、无所畏惧地生活。

综上所述,所谓的生命真实,于冯至看来无非是认真、从容的生活态度。生命总是不乏各样经历,这些大大小小的体验终将酿造成为一壶人生之酒,值得仔细品味。即使只是一次无关紧要的“脱落”、是一次阳光的照拂、是一次深夜深山里的暴风雨,尽管那只是一只初生的小狗、一颗不事张扬的鼠尾草……对于人生的探索,冯至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却有着深切的思考:在变动不居的生命中,什么才是我们最重要的意义?这一场关于生命的探寻,是迎头向上而不是逃避现实,是呼喊而不是悲观。最终,冯至给出了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永远准备着,去感受每一次艰难的生命蜕变,去珍惜每一次单纯的阳光普照,去迎接那一些促人前行的重负,才能享有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方才是生命的真实。

三、精神旷远与价值永恒

无论在诗歌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冯至的思想是具有深刻性、超越性和永恒性的,他对于人生的哲思早已成型,他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但即使是战争年代,他也只是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抒发自己懂得的情意。一方面从时代角度看,确实能剖析其创作时的落脚点;另一方面抹去时代痕迹,更能挖掘出诗人的深意,具有形而上的哲理体悟,也不乏日常性的生命体验,有趣味更有意境。同时,冯至的诗还着意探索着宇宙的本源,讨论着人存在的根本问题。这些从宏观角度进行的思考,都将其诗歌上升到更高深的层次中去。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2]朱自清.新诗杂话·诗的形式[C]冯姚平.冯志与他的世界[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朱自清.朱自清选集(第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4]冯至.冯至选集(第l卷)[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孟祥梓(1993.05-),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曲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文作者:孟祥梓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无意“脱落”与“有意”人生——冯至十四行诗探究论文_孟祥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