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建设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对策研究论文_黄颖,董帅

美丽四川建设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对策研究论文_黄颖,董帅

摘要: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推进领域。近年来四川乡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现状已不容乐观,该问题已经成为乡村发展的一大短板。如何解决乡村环境问题,是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美丽四川、乡村环境治理、法律保障

引言

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关键环节,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1]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推进领域。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关系到社会文明的发展与人民福祉的提升。2018年11月16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紧攻坚,坚决打好标志性污染防治重大战役,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从当前四川环境治理的现状来看,城市环境相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区域一味的追求乡村经济的发展,没有做到边发展、边保护,陷入到了城市发展的老路上去,即“先发展——再治理”。健全四川农村环境治理体系,促进美丽的建设,需要健全乡村环境治理法律保障机制,使其治理走向法治化、制度化、常态化之路。

一、四川省乡村环境治理的现状

(1)乡村生产环境污染

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下,为了一味的追求农业生产的效用,一些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了部分区域出现,土壤污染、地表与地下水污染,这些都不利于公众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是工业产生的污染,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工厂的基础设施成旧落后,防污治污技术水平落后,未经严格无害无处理的污水任一排放的现象时有发生,给乡村的水质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除此外,由于乡村地区的环保规定不严格,导致农民没有环保意识,因而使得乡村生态环境加剧。

(2)乡村人居生活环境污染

人居生活环境是政府应当提供的一项社会公共产品。由于污染具有跨区域性、流动性等特征,使得乡村任务生活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一方面,在城市的治理过程中,很多垃圾的治理都向农村转移,尤其是一些城市近郊村,这种现象实有发生,这就使得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村居民缺乏生态保护文化,基层政府在环保宣传教育方面做得工作相对较为薄弱,一些村庄甚至出现“垃圾围村”、“垃圾堵门”的现象。

(3)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污染

在农村地区,缺乏严格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制度,致使乱砍滥伐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合理开采一些矿产资源的现象也比较频繁的发生,一些企业开发完毕后也不要支付相应的弃置成本,这些现象的发生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同时也使居民的健康生活受到威胁。在农业生产中,农民肆意的排放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使得农村物种多样性减少。

二、美丽四川建设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1)健全乡村环境保护立法、执法和司法制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川环境领域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是四川环境治理法治化的必要保障。四川缺乏完善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中几乎没有针对乡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四川省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性的针对乡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该法律要针对乡村地区的具体执行问题, 做出相应的规定,在适用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断明确细化乡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要增强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农村地区尚无环境保护监督机构,而县级以上的环境监管范围又未涉及到农村。首先应健全乡村环境执法机构。其次还要加强乡村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在县级人民法院设置解决乡村环境纠纷案件的法庭,专门审理乡村环境案件。

(2)加大污染管控力度

针对四川现存的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大污染管控力度,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针对乡村重大项目的引进,应严格做好环境风险评估。设置举报和听证制度,积极吸收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3)健全环境治理公众参与机制

现行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是以政府主导下进行,过度依赖基层政府作为,而忽视农民的参与,使得农民参与度相对低。[2]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机制与程序,积极吸纳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借助墙报、报纸、杂志、广播、村居民会议等形式进行环保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公众的环境保护文化,倡导公共伦理精神。

(4)加大对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要发展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村容村貌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搭建。可依托“厕所革命”、“乡村振兴”等基础战略,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资金范畴之中,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5)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一种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提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宣传教育,比如专题讲座、媒介宣传等,可以让公众树立保护环境、人人的群体意识,最终有助于关爱环境的责任得以形成。

(6)生态环境绩效考评与监督机制

科学合理的环境绩效考评与监督机制搭建是检验环节治理绩效的基本途径。环境绩效考评与监督机制建设也作为一项程序化的工作,需要将其常态化,首先,应明确其考评主体、考评人员、考评对象、考评方案与考评实施条件等要素;其次,在整个考评实施环节,应全面准确的收集信息,协调各方面人员保证考评与监督的实际效果。最后,应当撰写并公布相关区域的环境绩效考评与监督绩效报告,以便增强群众监督以及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手段、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树迪,周显信.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中的府际竞合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7(06):159-165.

[2]张国磊,张新文.基层政府购买农村环境治理服务的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7(04):43-47.

作者信息

1.姓名:黄颖;性别:女;研究方向:公共财政

2.姓名:董帅; 性别:男; 研究方向:社会治理、旅游经济

本文为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中心”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四川农村环境协作治理模式研究》(SQZL2018C02)的成果之一。

论文作者:黄颖,董帅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  ;  ;  ;  ;  ;  ;  ;  

美丽四川建设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对策研究论文_黄颖,董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