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属2017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伴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17B09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日益繁荣,农村劳动力逐渐趋向城市,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递增,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各个研究进行实践,以“同伴教育“为侧重点出发,提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心理,教学,教师这三大方面的问题。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管是留守儿童的身心,认知结构还是团队合作提高归属感,都能够不断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本文也针对同伴教育的实施提供几点策略,内容包含学校的管理构建以及教师的培养。在不断的方法改善下,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教育环境
引言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他们大多都是6-16岁的未成年儿童,越来越多的农名渐渐都向城市流动务工,造成留守儿童的数量直线上升,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同时这个数量还极有可能会持续上升。而小学中留守儿童占领比例是最大的,他们现目前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也正是缺乏了父母在价值观及道德观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帮助,导致他们无法享受父母所带来的关爱与呵护,以致留守儿童在身心发育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得到无可挽回的结果。在教育环境中,学校对同伴教育的实施是另一让留守儿童尽可能能够健康成长的一大因素,本文将从“同伴关系教育”为侧重点来引导儿童提高自身素质。以此来改善留守儿童产生的孤独感、自卑、厌学等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不够健全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即使小学生在学校中度过的时间多过在家的活动学习时间,但是他们仍然对家庭更为依赖,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陪伴在身边,与父母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能够感觉到自己与其他儿童的差异,极少关爱的获得,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冷落,忽视,孤独,以至于他们情感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由于这种亲情关爱与陪伴的缺乏,使得儿童的性格和心理造成严重负面的影响,产生孤僻,自卑,人际交往差,焦虑等问题。
2.教育的滞后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却忽视了学习生活的陪伴问题,而这些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通常会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就学业成绩而言,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他们的成绩往往会滞后。同时他们通常在家会承担家务和农务,这两项也会占领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导致学习的知识无法巩固,新知识无法预习。学业上,父母对孩子的帮助与指导少之又少,也没有提供足够的监督,纵使其对学习产生懒惰的情绪,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通常与祖辈一起生活,但是由于爷爷奶奶这一监护人大多数的知识能力水平并不够,大多数都是文盲,并不能够对儿童的作业进行辅导,即使留守儿童想要好好学习,但是没有足够的辅导,遇到学习问题不能够答疑解惑,最终学习能力水平也得不到提高,造成孩子学习困难,吃力等问题,而辅导作业对于学校来说,要针对全体学生的作业和问题进行一一指导的难度是及其大的,学校老师的配备同时也是缺乏的,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放任,缺少关注,最终会流于散漫,基础不牢固,到最后容易产生偏科这一现象。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学校需要注重的问题。
3.教师自身素质较低
我国农村教师的队伍分配整体素质有高有低,很多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师都开始渐渐向大城市迁移,愿意留在农村的教师逐年减少,也有很多的老师通过深造,学习等其他的方式或机会离开了农村。我国现在为农村引进教师变得愈加困难,导致新晋教师缺乏,年龄偏大的教师占大部分比率,并且农村教师能够出去参与培训的机会很少,难以去汲取现目前社会对儿童培养的新鲜血液,从而导致农村教师不能够在知识邻域,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在学生能力,心理素质,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难以下手,促进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学校教育环境的一大问题。在学校,教师的“目标导向”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就起着替代父母的“目标导向”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的陪伴下,同伴关系的促进是对孩子社会性发展,身心健康,知识水平,归属感具有极大的积极影响。
同伴之间的互助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具有重大意义,在同伴的陪伴帮助下,大家能够彼此了解,平等接触,兴趣相当,这样更能够促进大家的心理发展产生共鸣,产生归属感,由此看出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如下:
1、同伴关系有助于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使大家互相关心,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脱离开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状态,大家在学习环境中能够对事物进行讨论,积极地交流,互相监督与指导,完美的共同完成某一任务,长此以往大家逐渐产生深厚的友谊,在生活中互相鼓励,抓紧学业,能够懂得彼此的心,让彼此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在这一基础上,留守儿童们不再畏惧社交,而是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与外界的交流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下,儿童们的身心发展的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2、同伴教育有助于其认知发展,首先是留守儿童知识汲取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讨论学习中的难点并解决这些问题,使其逐渐能够提高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其次是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认知能力;最后是为留守儿童的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促进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使得自身水平得到发展。所以由此可以导出,与同伴交流好的成绩,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往往要比与同伴交流较差的留守儿童好。以此更能够逐步培养留守儿童不管在社会还是学校中的自信感。
3、同伴交往促进团队合作,为留守儿童创造归属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被分为各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在一个团队中,大家能够做到共同学习,互相帮助,每个成员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强大的责任心,在组内合作中大家能够发现彼此的优点及特长,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在同伴的交往中培养默契,将这个大集体转变成一个大家庭,增强儿童对这个大家庭的归属感。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策略研究
1、学校层面构建同伴教育模式,促进互帮互助
将重心转移到学校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好坏意味着学校学生能力水平的好坏,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了解并掌握“同伴教育”这一词的内在意义是什么,以此来构建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伴教育”模式,形成“兵教兵”、“兵管兵”的策略,使学生从学生、生活、纪律、安全、卫生、健康等方面而进行互帮互助,所谓兵教兵,即老师起引导作用,不干涉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忙,相互监管,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校的校风,让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变成常态,创造热爱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大家一起发现在学习、品德、体育等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将他们设为组长,让其带领各个小组进行学习,性比较老师的教育,监管,这种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
2、教师树立同伴关系的认知,做好扶持工作
培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带动力量,一开始,相关部门应对教师进行适当的筛选与培养,以此来保证教师在对学生道德及智育等方面是过关的。在经过学习后,去培育学生对同伴教育的学习,选拔出出色的学生,为其分配同伴管理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包含相互鼓励,促进发展学习,激励学习的兴趣。让同伴引导同伴,这不失为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不是说一名教师他的从教经验越多他的能理就是越好,首先要随时代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其次是提高了学习能力,发散思维,已达到教学创新,要对存在的事物抱有长远发展的看法,而不是局限在现目前导致鼠目寸光。教师在学生同伴关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维系作用,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之处,而带领留守儿童得到在同伴教育中的快乐与自信。
总结:
同伴关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从学习层面上来说,学生如若产生学习上的困难,大家一起交流,合作解除疑惑,从而大大减少的教师的工作量,也对学生的思维结构起到促进作用;从身心发展上来说,学生不管是心里高兴还是难过等情绪的产生,对同伴进行倾诉,彼此安慰激励,是儿童在交流中更加自信,坚强。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环境应该为其创造同伴交流这一普遍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小娟,杨拯,张晓.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分析 和对策建议[J].内江科技,2008(4):30.
[2]李华.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论文作者:李艳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儿童论文; 同伴论文; 农村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学校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