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以政府全部资金为主线的市县区长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浙江省:以政府全部资金为主线的市县区长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浙江省: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构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市县论文,新模式论文,为主线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的背景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1)法律环境。2006年6月1日修订的《审计法》,增加第二十五条,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必审内容,这是对多年来大量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总结提升和立法概括,既大大丰富了《审计法》的内涵,又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经国务院批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于2007年全面实施。对政府收支按收入、支出功能、支出经济三大体系进行分类。这就要求将原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等都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使政府的各项收入来源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2)社会环境。中组部印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将“上级审计部门提供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和评价意见”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实绩分析的三项内容之一。近年来,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要求增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意识。组织部门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同时,市县长对审计的认识大大提高,由最初不了解、不配合到支持、主动配合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社会各界、群众支持审计工作,也对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二)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是坚持经济发展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坚决克服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倾向,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二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强“三农”、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四是抓住有力时机,着力推进改革。五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提出了新的考核标准,也对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浙江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2005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达133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3400美金,这将是浙江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过渡的阶段。浙江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政府性资金规模不断扩大。预算内资金除了保运转外,还可以拿出一部分用于建设和发展。而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类专项资金、基金,以及通过政府各类融资渠道得到的资金,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大大超过预算内资金。从浙江的情况看,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资金一般是预算管理资金的3—5倍。从使用情况看,这部分资金(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和地方政府负债)已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资金来源。从管理现状看,这部分资金也是管理的薄弱环节,如减免的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举债,上级政府很难掌握。因此,仅关注预算盘子内的资金是不够的,只有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的范畴,审计才会更有成效。目前,浙江也已经具备了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前提条件,而且各级政府也必然按照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要求,加快公共财政体制的转轨,以适应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这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必然也是审计理念、目标、重点和方法的变革。

(四)国家审计发展的趋势。从国际审计发展看,以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为主流的现代审计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绩效审计已占审计业务的85%以上;加拿大的综合审计为解决复杂的审计难题开辟了新路;澳大利亚执现代审计之牛耳,审计业务蒸蒸日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审计,在审计类型上,已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发展到效益审计为主;在审计方法上,由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在审计手段上,由传统的手工审计发展到计算机环境下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审计。我国政府审计正在迎头赶上。

(五)浙江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生动实践。浙江是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最早的省份之一。从2001年开始对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试点,至今以历五年,共对全省45名市县长进行了审计。在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体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以财政决算审计+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为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线、二评、三权、四制、五指标”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框架;在审计方法上,采取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前培训、统一审计文书格式、统一审计处理原则等“五统一”方式。

在第二阶段,在审计工作方法上,采取以财政决算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路子。在实践中,加大了审计调查的力度。先后开展了对可用财力支出结构调查、政府负债调查、国有土地出让金、失地农民保障情况、政府投资项目调查等。对于促进市、县(区)政府进一步规范执行好“三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解决市县政府在财经领域出现的共性问题产生较大影响,也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了基础性信息。

如今,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不能躺在原有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第一、第二阶段的发展成果上不思进取,而应在审计理论层面大胆创新,在审计实践层面开拓进取。

二、全部政府性资金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全部政府性资金=财政收入+其他政府性资金。

一般认为,全部政府性资金是指一级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掌握和使用的能够在一定形式和程度上转化为资金形态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政府财力。从范围上看,全部政府性资金可分为三类:

一是财政类资源资金。即政府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身份,依据政治权力所筹集的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以税收收入为主干的财政预算资金,以指定用途为目标的政府基金,以特定目的所筹集的政府专项资金等。

二是资产类资源资金。即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依据财产权利参与资金收益分配而掌握和控制的财力资金。主要包括经营性资产收益,非经营性资产收益,政府可利用的资源性资产收益,如土地出让金、水资源费、矿产使用费等。

三是政策类资源资金。即政府以游戏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身份,依据决策权力所掌握的无形资源资金。主要包括以行政许可为特征的非税类收入资金(主要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因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目前尚未完全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因此该部分收入中还应包括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经济社会管制中的罚没款收入,政府信用运用中所产生的政府债务资金等。

按政府性资金目前的管理模式分,全部政府性资金由一般预算资金、基金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基金)以及部门(单位或国有投融资机构)管理的资金(包括政府性债务)等组成。

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核算口径有三个,即:

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也称政府可支配收入)——核算当年当地政府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总额,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即:一般预算可用财力、基金预算可用财力、各专项资(基)金当年可用资金数和政府性债务收入数(指当年新增部分,即当年借入数减去当年还本付息后的实际可用数)。

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核算当年当地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总额。与评价市县长经济责任相适应并与目前的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相配套,支出主要按功能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全部政府性资金结余(也称政府盈余或赤字)——核算年终地方政府家底,即全部政府性自有资金结余情况,包括一般预算结余、基金预算结余、专项资(基)金结余情况。针对目前政府性债务的客观情况,为更客观地对市县长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对政府性债务情况应单独予以反映。

三、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架构的搭建

(一)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特点

1、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全部政府性资金是指市县政府为履行职能而筹集、控制使用的所有资金,涵盖财政预算内资金与其他财政资金。以前,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以决算审计为基础,而决算涉及的资金仅占全部政府性资金的五分之一,大量的资金在决算之外,仅以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资金的审计结果评价市县长的经济责任,显然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大量的资金长期游离于体外,给市县长依法施政和市县政府日常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也极易造成严重损失浪费,更有甚者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对此,党政领导十分重视,人民群众比较关注,迫切要求加强这部分资金的监管。新模式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沿着市县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收、支、管、用及其绩效这个脉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计监督,看市县长经济责任和工作绩效,既能较好体现审计职能,又利于发挥审计的优势,可以起到审计一个点、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2、以促进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落实为目标。科学发展观既是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指导思想,又是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新要求,不但要关注、界定和考量市县长的经济责任,而且应关注市县长的工作绩效。在评价市县长工作绩效方面,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依法行政能力,又要看施政的绩效;既要肯定市县长在区域发展层面的成绩,又要揭示市县长有无脱离当地实际搞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以损害群众利益、发展环境为代价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与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既要考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量与速度,又要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通过审计,促进市县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以绩效审计理念为核心。“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水平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绩效审计归根到底还是对政府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责任政府。责任政府的形成,一方面可以为绩效审计创造有利条件,如我国正在探索绩效预算制度,对政府支出提出相对明确的绩效要求与考核标准,这就为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审计机关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推动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通过绩效审计揭露政府在预算管理、投资项目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促进其完善制度;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对政府活动进行评价,评价政府决策的科学性等。目前国家审计正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客观上要求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传统型经济责任审计,逐步转变为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具有现代审计特征的经济责任审计。坚持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是典型的绩效审计的理念,应积极探索以绩效审计作为评价经济责任履行基础的实现途径。

4、以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为平台。面对市县政府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与社会事务,运用审计软件实施审计,加速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将审计人员从传统的、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降低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于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与审计成果运用等诸多环节,通过对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全面掌握市县长政府的真实情况,找准审计重点,透过现象,认清本质。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为审计机关对一个时期(市县长任期)的经济发展作出分析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审计机关作出更加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现阶段,要加快开发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软件,审计软件要注重简便、实用,审计通用软件与审计专用软件开发相结合。

(二)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主要内容

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构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着力解决审什么和评什么的问题。在总结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五审五评”构成了新模式的骨干。一是通过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结构,评价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各项政策执行情况;二是通过审计支农、教育、社保、环保与扶持企业等重点支出方向,评价市县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财政情况;三是通过审计大额资金和政府重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市县长决策科学性、决策绩效和廉洁自律情况;四是通过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重要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评价市县长依法行政、贯彻上级政策法规情况和科学管理情况;五是通过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收支结果,评价市县长的政绩和取得所付出的代价,重点评价收支平衡性和是否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四、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结果审计(任期经济发展实绩审计)。着力审计市县长任职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质量、社会稳定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资源的利用与消耗、自主创新、行政效能与工作绩效等情况。通过对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审计,加强对经济管理权的监督,防止虚假政绩的发生,促进市县长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从而真正提高执政能力。具体而言,一是通过经济发展及财政收入等指标的取证与分析,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情况。透过数字,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各项政府性收入的比重情况,抓住主要经济增长点和财源结构看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二是通过检查社会保障、耕地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等指标的完成情况,看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情况。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还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对人民群众社会保障的投入、注重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注重耕地等的保护。三是通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等指标的取证与分析,看统筹城乡发展情况。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向农村延伸,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否建立。

2、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是指当年当地政府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总额,由一般预算可用财力、基金预算可用财力、各专项资(基)金当年可用资金数和政府性债务收入数(指当年新增部分,即当年借入数减去当年还本付息后的实际可用数)组成。要从市县长所掌控的全部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情况来考量市县长的经济责任,首先就要弄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总量规模、组成结构及管理制度情况,这也构成了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审计的主要内容。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相衔接,从涵盖范围看,要审计的收入全面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从分类方法看,要审计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债务收入等等,这为下一步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创造了条件。

与现阶段的政府工作实际相适应,在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中要特别强调对土地出让金和政府负债的审计。土地出让金的审计,一是要弄清土地出让金的管理和征收现状;二是要审计土地出让金的减免情况,按政府所掌控的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角度,减免的土地出让金也应纳入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计算范围。政府负债的审计。一是着重摸清政府负债管理现状,如管理办法是否有效执行;政府债务管理的模式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有无因管理失控,引发政府债务风险的问题。二是对政府债务资金涉及的建设项目延伸审计,大规模融资建设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有无因管理使用不当产生偿还风险问题,建设项目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是否合规。三是进行债务风险综合分析。审查政府债务偿还是否存在资金缺口,通过政府债务风险分析,提出调整债务规模和结构、加强债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3、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审计。在掌握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总规模和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审计重点支出方向和重点支出项目。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支出结构,突出对“三农”、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经济建设等重点支出方向的审计。通过审计,发现重点支出领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评价预算分配约束机制、检查资金的配置效率和效果,评价资源投入的平衡及针对情况,在第一项检查经济发展实绩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市县长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及措施。同时,关注政府在财政预算及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方向及国民经济体系编制中是否用政府性资金做引导,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浪费观念,节约资源,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围绕政府投资,检查投资绩效,考量市县长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从投资决策、投资管理、资金使用、投资效果四个环节出发、围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加强对项目决策程序、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的审计,通过对投资效益的综合评价,检查是否存在投资规模偏大、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宏观管理上的问题。

4、资金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审计。主要检查政府性资金收入征管的控制制度、支出的控制程序,支出中重点项目的科学决策制度等的建立执行情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税收优惠政策的制订和兑现情况;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转让的管理和政策执行情况,国家征地补偿政策的落实情况,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制度及程序;政府采购、政府负债的相关管理制度等等。

加强对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使审计成果更加贴近实际,客观地反映各地执行中央大政方针和落实省委工作部署情况。通过对涉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监督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过程,追踪决策执行结果,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检查是否存在急功近利,单纯追求地区发展速度而片面提供优惠政策、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等行为。

5、市县长本人遵守财政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的审计。通过对出台地方性优惠政策、政府投资项目等重点支出项目的审计,主要关注决策程序问题,注重对市县长本人的责任取证,评价市县长的决策科学性、决策绩效及廉洁自律情况。

五、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结构

第一部分 底层工作表和指标基础数据表。底层工作表是根据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指标要求预先设计的工作表格,一般通过审计人员核实填列,参考数据部分由相关职能部门填列,它构成了指标分析软件的数据库。指标基础数据表是工作表的计算分析结果,为评价指标分类汇总和比较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部分 基本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基本指标是通用指标,它与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的主要内容相对应,是经济责任评价的基础部分;分析性指标是基础数据表的综合和提炼分析,分析性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可根据审计内容的变化和评价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基本指标(一类指标)共5个,分析性指标(二类指标)共18个,分析性指标从属于基础指标,按照用途进行归类。

第三部分 评价结果和指标说明。评价结果是多个指标间比较分析的结果,大致分为表格、示意图两种形式,其实质是审计部门依照审计结果并通过分析计算和与评价标准的比较,评判领导及其组织的绩效表现情况,进而评价其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以及与审计查明问题相关责任进行界定。既包括对政府的考评,也包括对领导个人的考评;既包括了对履行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绩效考评,也包括了对内部管理的绩效考评,指标说明是对图表式结果的简要分析,为使用者做出判断提供参考说明。

2、指标分类及简要说明

——收支平衡分析指标(基础指标),用于评价市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绩以及发展的平衡性和发展潜力情况。

用途:通过可支配财力增长变动趋势结合人均GDP等经济发展成果参考数据评判市县长的工作实绩,并相应地揭示取得目前实绩付出的代价,通过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判断发展的可持续性。

设定对应的分析性指标:经济发展实绩指标、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平衡指标(政府赤字)、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来源)各组成部分规模和比重变动情况(如税收收入占全部政府性资金比例及增长趋势等)、各类别政府性资金支出规模及变动情况、地方财政收入、自有资金增长率。同时,配置相关图表: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构成图、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规模比较图、发展可持续性示意图、经济发展绩效改善度分析示意图。

——支出方向(结构)分析指标(基础指标),用于评价市县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各项措施情况。从保障(实际支出数)和发展趋势(增量部分)进行评价。

设定对应的分析性指标:各类别政府性资金支出规模及变动情况(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支出、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公共服务与安全支出、专项支出占全部政府性支出的绝对数和比重变动)。同时,配置相关图表: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方向示意图。

——重点支出分析指标(基础指标),用于评价市县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财政的能力。通过对体现公共行政、公共财政的支出趋势变动评判工作思路和重点,评价市县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是否到位,政府职能的转换程度以及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基本职能的状况。

设定对应的分析性指标:扶持企业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支农支出、社保支出、环保支出等比重变动。同时,配置相关图表:重点支出比重变化示意图。

——重点支出项目分析指标(基础指标),用于评价市县长决策科学性、决策绩效、廉洁自律情况。通过审计大额资金和重点政府投资项目支出绩效,结合管理制度评价结果,对市县长决策科学性、决策绩效做出评价,结合个人在决策的参与度和发挥的作用评价廉洁自律情况。

上述重点支出项目在对市县全部性政府资金支出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初期审计的情况确定。从目前情况看,重点应放在违规低价出让土地、违规减免土地出让金、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的政府投资项目、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项目等。

——管理制度评价指标(基础指标),用于评价市县长依法行政、贯彻上级政策法规与规范管理情况。通过审查全部政府性资金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评价市县长依法行政、贯彻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情况和科学管理情况、决策科学性、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特别是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单位的特殊政策应重点关注。

设定对应的分析性指标:制度建设(健全)情况,制度执行情况,违规政策数,违纪金额。同时,配置相关图表:管理制度评价表(共用)。

六、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保障措施

(一)实施人才强审战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流的审计人才创造一流的审计业绩。针对新模式的开展,一是要加强对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以审计试点形式代替培训,举办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实务培训班,举办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讨会,召开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会,进行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软件演示,召开审计方案讨论会,邀请审计业界专家、学者办讲座等。二是集中学习,熟悉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法规,力求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三是加强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和协作。四是创造有利于审计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二)转变审计理念

一是注重审计创新。审计理论创新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等党的新的执政理论导入市县长经济责任理论研究中,突破旧的思维定式,重塑、再造新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审计法制创新要在《审计法》修订的基础上,研究起草《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从而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实务创新要在摸清市县政府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浙江特色与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需要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二是要突出重点。要将财政收支数额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地区的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审计对象,并在同类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审计与审计调查,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发挥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在强化对权力和制约机制中的作用。

三是强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关键在于搭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平台与分析模型,使科学的审计方法与审计经验有机融合,从而初步实现对数据的宏观扫描与微观分析,切实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三)加强部门协作

要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协作、沟通。年初由组织部门会同审计机关一道商量当年安排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量,提交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确定。加强审计与纪委、监察部门的联系。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按年度分解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考核。纪委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查证的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与被审计市县党委、政府的联系。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治任务,情况特殊而复杂,审计人员应当与当地党委、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交流有关情况,取得他们的支持。同时,要谦虚谨慎,诚恳待人。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良性互动等。被审计的市县审计机关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而且对有些单位、项目或资金进行了审计,可以提供审计组作参考,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审计组成员也应主动与当地审计机关取得联系,虚心求教,以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

(四)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

为了适应政务公开的需要,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市县长本人隐私外,应逐步公开。一是做到审计项目计划公开。每年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一经确定,即在政府网或新闻媒体上公开,同时公布纪检、组织、审计等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电话。二是审计项目审前公示。在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前,随审计通知书的发出,并在被审计单位政务公开栏张贴审计公示,内容包括审计依据、范围、审计对象、时间、审计组成员、办公地点、联系电话、审计纪律等。三是审计报告公开征求意见。在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结束时,审计机关要在征求被审计市县长本人意见的基础上,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被审计单位中层干部及下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四是审计结果与审计结论执行整改情况公开。审计机关应定期对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向党委、政府、人大报告,并以适当的方式在政府网或新闻媒体上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定期对审计结论执行整改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适时披露。对拒不执行审计结论、整改不力的单位与个人,要公开曝光,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五)注重审计成果的运用

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对审计报告的进一步提升,是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最终成果。为了不断提升审计成果,应对所有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年度审计结果的通报制度,将市县长经济责任评价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研究,提出整改的意见。审计结果运用的程度和水平,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约束力的最直接体现。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作出审计决定。但是,对不能以审计决定形式处理,有需要引起有关市县重视的问题,可以探索运用《审计管理建议书》,以此向有关市县政府提出建议,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审计机关必须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落实进行检查。对执行好的给予表扬,对不执行的给予制裁。必要时,对整改落实情况要按照结果报告的报送范围进行后续报告。

课题组组长:谢力群

课题组副组长:王广兵

课题组成员:华会堂/胡志权/高占江/叶青/唐勇/邵全聪/顾涛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浙江省:以政府全部资金为主线的市县区长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