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个数学活动引发的思考论文_郑书卿

由两个数学活动引发的思考论文_郑书卿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中心小学 276000

最近,笔者参加了“自主、合作、探究”数学教学观摩和研讨会,一位老师执教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克和千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兴趣盎然,井然有序,小组合作学习颇有成效。王老师的教学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呢?这其中的秘诀何在?分析研究这节课两个典型的数学活动,让我深受启发。

【活动一】认识“克”

师:克和千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那同学们知道1克有多重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2分硬币,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学生活动,掂硬币,说感受。)

生:它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师:对,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你们闭上眼睛再掂一掂,再次感受1克有多重。

师:感受完了就请你们把2分硬币放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盘子里找出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你们组找到了哪些物品?请各小组汇报员汇报。

生:我们组找到了这些物品:一颗小纽扣,一颗蚕豆,一颗花生,它们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真能干,能在这些物品中找出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老师给你们奖励一面小红旗。刚才大家知道了1枚2分硬币重1克,想一想:10枚2分的硬币重几克呢?

生:10枚就有10个1克就是10克。

师:非常正确。50枚呢?100枚呢?500枚呢?

生:50枚就重50克,100枚就重100克,500枚就重500克。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你们在盘子里找一找,哪些物品大约重100克?

师:找好了吗?(找好了。)请各小组长说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00克,你们是怎样找到的?

生:一袋饼干大约重100克,一袋方便面大约重100克。我们从商品的包装袋上知道它的质量的。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掂一掂100克的物品,再掂一掂2分的硬币,你有什么感觉?

生:100克比1克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对,请组长把物品放进盘子里,再请你们拿出500克的糖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比100克的物品重一些。

【活动二】“估一估,称一称”

师:我们不仅仅要认识秤,更重要的是会用秤称东西。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称物品比赛,首先听听要求(出示课件学习规则),接下来按老师说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分组进行。

(1)估一估:请各小组长拿出老师准备的物品,让每个组员先掂一掂,再估计出物品的质量。

(2)填一填:请各小组记录员把组员估计的质量分别填入表格中。

(3)称一称:请各小组管理员将物品放入托盘中,组员一起观察并称出物品的实际质量,同时记录员将实测质量填入表格中。物品放在托盘里。

(4)评一评:请各小组汇报员汇报结果,先说称的实际结果,再评出小组内谁估得最准。

【分析研究】

1.设计活动,亲自感知。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亲自感知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所以本课重在让学生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形式,让学生逐步感知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在活动中理解1千克、1克,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中老师先用一个2分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告诉学生这就是1克;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在小组的袋子里找出你认为是1克的物品掂一掂,再交给小组长,并由小组长进行汇报。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兴趣盎然,井然有序,有效合作,很快找出了一粒蚕豆、一粒扣子、一粒花生等物品,切实体验1克有多重,感知了100克比1克重得多。

2.科学分组,明确职责。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 合作小组的成员之间首先应具有团结、友好的人际关系,其次要考虑到组员间个性、认知水平等差异的搭配,因为个性、认知水平的差异往往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关注的焦点不同,这样更容易做到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使差异成为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既给学生分了组,同时编上号,例如7组3号某某。在分组的基础上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由于学生已经明确分工,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且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避免了学生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的状况。

3.做好指导,正确评价。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始终都要深入各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用规范完整的数学语言回答问题。

4.掌握技能,提高实效。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了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就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在学生实践活动“估一估,称一称”这个环节中,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论文作者:郑书卿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  ;  ;  ;  ;  ;  ;  ;  

由两个数学活动引发的思考论文_郑书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