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与路径分析_行政体制论文

审计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与路径分析_行政体制论文

试析审计推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与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体制改革论文,路径论文,行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的基础,不适当的行政体制会阻碍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存在诸多弊端,改革行政体制已经成为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并对深化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中的监督控制系统,应将推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为审计工作重要目标。

推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审计机关应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推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推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权是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一种存在形态,是政府部门最具“含金量”的权力之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到巨大利益调整,实施阻力较大。审计机关应重点审查或关注下列事项,推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已经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的落实情况。审计机关需要审查是否存在变相审批、避重就轻下放审批权、将审批权转移给代行政府职能的官办协会或事业单位等情况。此外,为了走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后,还应审查相关部门事中事后监管职责履行情况。

二是应该审批事项的职责履行情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不该审批的事项坚决不再审批,该审批的事项要严格把关审好。审计机关应审查相关部门审批职责的胜任和履行情况,评价审批时点的适当性和合理性,评估审批效果等。

三是下一步将要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审计机关可以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提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审批事项,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推动优化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体制的载体,影响行政效率和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我国行政组织结构存在着规模庞大、层级过多、部门职能“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审计机关应重点审查或关注下列事项,推动优化行政组织结构:

一是行政组织规模的合理性。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有限政府、有效政府。审计机关应重点审查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是否适当;在大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后,有关机构及人员是否相应地被裁减或被赋予新的职责。

二是行政层级的科学性。随着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行政组织结构要能快速地回应社会需求,“扁平化”的纵向结构应运而生。审计机关应重点审查基层行政机关落实中央政策情况,揭示行政层级过多导致的政令不畅、令行不止等问题,发现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与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最佳实践,引导优化行政层级。

三是大部制改革与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的效果性。由于社会快速变化,政府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并且常常跨越部门边界。这要求横向组织结构不仅要向大部制转变,而且要建立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审计机关应反映部门职责交叉与权责脱节等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揭示影响政府职责履行和运行效率、效果的行政组织结构问题。

促进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和提高政府效能。政府实际占用和支配着大量社会资源,一旦失去外部力量的监督和制约,极可能造成“公共地悲剧”。促进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和提高政府效能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审计机关应重点审查下列事项:

一是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政府运行成本增加。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查处设立“小金库”与政府采购搞暗箱操作等违法违规行为,揭示“三公经费”不透明和铺张浪费等问题,审查预算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加强预算外资金监管,规范财经纪律,抑制政府运行成本的膨胀。

二是政府职能扭曲造成的运行成本增加。政府规制过多、过乱,必然会造成政府规模过大与运行成本增加。审计机关应审查分析预算安排和财政支出的合理性,揭示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造成运行成本增加的问题。

三是政府绩效情况。通过绩效审计,评价、鼓励、支持和引导政府改进管理和流程再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效能。

推动完善政府项目管理机制。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项目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政府项目管理机制问题凸显。审计机关应重点审查下列事项,推动完善政府项目管理机制:

一是立项决策的科学性。审查决策权限在上下级政府间或政府部门间配置是否合法合理;决策主体是否拥有相应的决策权限;拥有决策权的决策主体是否建立规范、有效的决策程序和标准,如决策调查、决策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听证、表决程序、决策公示、决策评估、决策责任等;是否严格执行既定的决策标准和程序;是否建立和实施决策执行的反馈评价和纠偏机制;在遵循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是否遵循信息公开和决策透明的要求。

二是组织实施和管理的规范性。审查项目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是否相分离并相互协调;是否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项目,是否遵循市场化原则,即政府是否有效履行项目的安排职责,制定项目标准以及生产者资质标准等,是否存在政府既是项目的安排者,又是项目的生产者或者是政府指定生产者的情况,等等。

三是项目绩效情况。审查负有主管责任的部门是否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督,是否制定项目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是否进行项目绩效评价等。

推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审计机关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在推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发挥助推器作用。

推动决策层做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决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行政体制改革具有跨越多个机构和区域的特性,要求决策层启动顶层设计,统筹改革整体进程,规划改革线路图和时间表,制定改革方案。公共行政管理学者沃尔克提出的政府改革动力纵向影响模型也显示,上级明确要求并建立相应机制来推进某项改革或创新,最为重要。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监督控制系统之一,通过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力,将行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决策系统,推动决策层及时做出深化改革决策并不断优化改革方案。近年来,审计署以“两个报告”为载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行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为决策层下定改革决心和采取改革措施,提供了有用信息。

引导社会公众产生会理的行政体制改革需求。社会公众的改革需求构成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初动力。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是社会公众有意愿、有能力参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审计信息公开,引导社会公众产生合理的改革需求,形成对改革的正向舆论压力。

审计机关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一是在遵守保密及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告政府及其部门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的结果如何等,让阻碍政府职责履行的行政体制问题暴露于社会公众面前,凝聚改革共识,形成舆论压力。二是在遵守保密及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告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的结果如何,成为信息公开透明的典范机构,引导和带动其他行政机关信息公开透明。

推动政府及其部门落实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国家审计通过依法行使审计权,监督和制约政府及其部门偏离行政体制改革决策的行为,推动落实改革决策的目标和任务。政府及其部门是行政体制改革决策的执行系统,影响着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审计机关可通过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业务工作,发现并揭示违反财经纪律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增加,机构职能交叉,政令不畅,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等影响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及人员落实行政体制改革的各项决策,巩固改革成果。

此外,审计机关还可以通过审计整改,推动政府及其部门落实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审计发现和查处的问题与行政决策体制、执行体制、裁决体制等密切相关。审计机关持续跟踪审计整改的过程,是被审计单位修复、改革和完善行政体制的过程,也是解决行政体制问题的重要环节。

标签:;  ;  ;  ;  ;  ;  ;  ;  ;  ;  

审计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与路径分析_行政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