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210000
摘 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灵活处理认真研究课本的例题或习题,挖掘并掌握其中丰富内涵,是一种行之有效办法,其对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都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数学 思维能力 课本例题
例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例题是编者从茫茫题海中经过反复筛选、精心选择出来的,是学生掌握双基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纽带,它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功能,处理好例(习)题的教学,对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学生智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
一、拓广和延伸,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教学中,若对一些典型的例、习题进行变式处理,如改变原题的条件、结论、方法或逆向思维、反例分析等,即可以在演变多解过程中,使得学生在知识及方法的纵横方向分别得以拓广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这是一个重要的定理,叫柯西不等式。不等式(5)、(6)即柯西不等式当n=2和n=3时的特例。
如此层层推进,使结论更加完美,更具有普遍性。上述对原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演变和多解,这样从一题多变到一题多解,使知识横向联系,纵向深入,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融会贯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现行新教材特别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处理问题,课本中例、习题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例、习题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这一规律,引导学生串通教材,做到融会贯通,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样解剖一例串通一片,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勾通了内在联系,使学生学过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有效激活。
三、揭示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2:数学必修(4)P111例7,已知A(-1,-1),B(1,3),C(2,5)试判断A、B、C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是一道基本题,但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系,寻求不同解法,如一些学生仅想到一些常规解法:
(1)证明|AB|+|BC|=|AC|。
(2)证明点B在直线AC上。
(3)证明直线AB、AC的方程相同或斜率相等。而有一些同学,联想宽广深刻,不但有上述解法,还得到了如下的非常规解法。
(4)证明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为0。
(5)证明△ABC的面积等于零。
(6)证明点B是有向线段AC的一个定比分点,显然后者的解法较之于前者,有些例、习题蕴含着解题思路或方法上的规律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挖掘、提炼,以总结出这些规律,并使学生深刻领会,牢固掌握,能用于解类似的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再进一步推广、深化例3:
综上所述,课本是教学之本,深挖教材的潜力,充分发挥教材的自身作用,处理好课本例、习题的教学十分重要。立足课本,对课本典型例、习题进行演变、探究、引申、拓广、应用,由点到面,由题及类,解剖一例,带活一串,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教学,深化了基础知识,培养了思维品质,发展了思维能力,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论文作者:黎洪德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8
标签:思维论文; 课本论文; 学生论文; 习题论文; 解法论文; 例题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