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走势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走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都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而且一般都通过发行大量的国债来解决。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是以闲置资源的存在为前提。如果国民收入是超分配,银行信贷是贷差,增发国债的空间就不大;反之,如果国民收入没有超分配,银行信贷是存差,增发国债就有较大空间。1997年,我国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2%,大大低于世界一般水平(欧盟内部的趋同标准为60%)。1998年,我国银行系统的存差为918亿元,2002年1月,其存差高达3.4万亿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的是把居民的部分储蓄转化为建设资金。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储蓄与投资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说,居民所得的资金有三个用途:一是消费,二是储蓄,三是投资。如果说储蓄终究会转化为投资,那么,所得就只有两个用途:或者消费,或者投资。而投资又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资本边际效率和现行贷款利率。新投资扩张的可能程度,是资本一般边际效率刚好等于通行贷款利率。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低于现行贷款利率,人们就不会有投资欲望,就会把资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以取得利息。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不愿投入实质经济领域的庞大金融剩余,导致储蓄率高于投资率的问题愈来愈严重。金融机构存款数额过多地超过贷款数额,这对启动已疲软的投资市场与消费市场是极为不利的。对我国来说,当前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货币市场相对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资金较为充裕。至2002年4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8.04万亿元。而资本市场则很不发达,市场化程度较低,资金供应不足。所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货币市场资金闲置、浪费;另一方面是资本市场资金短缺,交易需求不足。银行储蓄大量积压与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之间形成鲜明反差。在一般情况下,用于远期消费的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但我国却因投资渠道不畅以及市场疲软而缺少投资机会,造成资金的严重滞留。面对这种情况,通过发行国债把货币市场的一部分闲置资金引入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抑制经济金融波动。
我国是一个具有储蓄传统的国家,储蓄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近几年来,尽管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但储蓄存款仍以两位数的速度增加。老百姓不愿意掏钱消费怎么办?一个办法就是以政府的信用,向商业银行以及老百姓借钱搞建设,这就是发行国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降息就是货币政策的具体表现,会相应降低国债发行成本,有利于扩大政府投资,也有利于扩大社会投资。1998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较快,银行降息起了重要的作用。1998年以来,我国用国债资金安排的国债项目对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起到很重要的拉动作用。国家财政实力也随之迅速增强。1998年~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分别增长0.5%、5.7%、27.8%和6.8%,这在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下,是很不容易的。近10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约可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依此类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每年可解决150~200万人的就业。
连续5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运作目标主要放在刺激投资需求上,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筹集来的国债资金,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由于我国投资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家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则相对缓慢。这种性质的投资,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因素较少,是当前难以启动民间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使得连续多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使得投资占GDP的比重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即将接受40%。与此相对称,消费占GDP比重是逐步下降的趋势。连续多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从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特点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是明显的。但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的、持久的拉动力量。消费启动是以家庭为支柱的消费性需求,投资启动则是以扩大企业投资为支柱的生产性需求。虽在全部投资中会有一定份额形成居民收入,但并不会改变投资启动的基本属性,即投资启动主要是着眼于扩大生产性需求。消费需求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投资需求归根到底是由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不能将行政启动转变为市场启动,这种投资增长与经济回升是不会持久的。
2001年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2001年同期增幅回落4.4、0.1、1.2和1.5个百分点。从市场发展趋势看,国内消费增幅确实出现令人不安的下滑迹象。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2002年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7%,增速同比提高10.1个百分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8.2%,投入和供给资源的增长明显大于国内消费的增长。2002年4月末,城乡居民储蓄额高达近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其增速远远超出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反映出城乡居民投资和消费倾向降低,反映出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的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加深。
从目前的经济状况分析,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又不可能一下子淡出。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宏观调控政策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事实上,1998年以来,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其所发生的变化表现在:从一般地增加财政负债以及与此相联系加大财政支出,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即运用货币政策手段与降低财政发债成本相结合,例如,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从单纯地刺激人们增加开支转向与增加居民收入相结合,注意形成和保持居民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例如,努力形成居民收入增长的正常机制,明显增加公职人员的薪水和提高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这不仅能够利用政府力量直接增加困难群众的收入,而且相应地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的底线,即可以促使各类用人单位提高工资水平,特别是低工资群体的工资水平;在扩大和培育内需中,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做到既增强扩大内需效果,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推动居民消费升级的同时,充分调动存量资源,以存量流动带动增量扩张,例如,发展消费信贷及降低住房交易的税费。1998年以来,为适应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信贷政策的主要任务由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转向防止和治理通货紧缩,客观上要求运用消费信贷政策调节消费需求。1998年至今,中央银行已相继出台18项针对消费信贷的政策,在防范信贷风险的条件下,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开办各类消费信贷业务,为消费信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消费信贷因此进入快速增长轨道,不仅总量迅速上升,而且品种日益增多。2001年末,全国消费贷款余额已达699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598亿元,占80%。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发展到住房、汽车、教育、耐用消费品、旅游等多个消费领域。
标签:国债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银行论文; 消费信贷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