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校制宜 传承民族文化论文_曹彦 满海珍

因校制宜 传承民族文化论文_曹彦 满海珍

湖南省凤凰县文昌阁小学 416200

摘 要: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湘西凤凰的民族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学校传承民族文化是一种动态传承。学校又是国民教育的阵地,要完成基础教育的任务,又要承担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任务,只能因校制宜。本文就此进行讨论。

关键词:因校制宜 传承 民族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地方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来源,民族地区的小学如何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传承地方民族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借鉴他校经验走本校民族文化传承之路

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专属于自身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极大地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铸就一个民族的魂。文昌阁小学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城。这里是以苗族和汉族为主及其他民族杂居的地区,是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相互过渡的地区,因此,也是中南地区的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汇的地区。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沉淀,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和凤凰特色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湘西地区各校都在引进民族文化进校园,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基于学校所处地区的民族文化,开展相关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各具特点。根据文昌阁学校实际,既是民族地区,但又不是民族聚居地区而是杂居地区,并且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比农村民族学校大,相对来说,民族文化的资源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资源也相对要多。而且,文昌阁学校是百年老校,自身也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本校文化资源也是凤凰民族文化的积累。因此,我们只能借鉴他校的有益经验,走我校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之路。

二、找准本校校园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契合点

在湘西地区已有很多学校把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也有些学校如凤凰的阿拉完小、落潮井小学,把苗族鼓舞作为课间操进行表演;腊尔山夺希完小,把泥塑融于美术课堂;三拱桥小学把笆茅杆制作艺术引入美术课堂。这也使民间艺术得到传承。但是,课堂教学毕竟只是一系列的教学体系中的一环,对于民间艺术的学习,只了解其外貌,表演出其基本表象,不能对民间艺术深刻的内涵表现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基于此,文昌阁小学充分利用少年宫活动这一平台,全面加强辅导教师培训,提高学校教师一专多能的基本素质,吸纳“五老”人员、“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担任辅导员,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力量,丰富了授课内容。文昌阁小学引导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开展民间艺术的研究,以少年宫学习为阵地,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新颖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做到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文昌阁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它见证了祖国的历史沧桑和巨大变化。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融入了凤凰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民族文化与学校校园文化的对接。自学校开办以来,同社区都有互动。社区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自然浸润校园文化。二是学校自身形成的校园文化体现得十分充分,只需我们深入挖掘。从学校走出去的一大批名人他们都有精彩的故事。学校不能受社会宣传的局限,只集中宣传某一两个人身上。除了沈从文、黄永玉之外,还有一大批党政军、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名人贤达,他们都有十分精彩的故事,形成特有的文昌阁文化。三是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去的名人贤达回母校传达的信息形成了特有的“母校与学子情”的校园文化,这是文昌阁文化的特质。

学校找准了这些契合点,就可以将传统民族文化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动态传承和动态发展。

三、建立校本融合课程传承民族文化

1.搭平台,积极拓展民族文化传承载体。把学校少年宫做优做强。少年宫建立了一整套少年宫运行制度,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了活动的程序、内容和标准,出台了辅导员管理、教学管理、活动记载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使之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少年宫。

2.建立校本融合课程,让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民族文化的元素和适当内容。现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都有相关内容要求进学校。学校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因为需要就要开设一门课程,但是这些同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确实必须让学生学习,这就产生了矛盾。因此,建立关联课程,将相关内容关联起来,以民族文化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民族文化课程三张皮变成一张皮。为此,加大吸纳“五老”人员、“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担任辅导员,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力量,丰富了授课内容。

3.将民族文化研究与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当地的民族文化是本地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与实践中智慧的结晶,但限于没有形成文字记载,一些优秀民族文化就要消失。特别是一些流传久远的项目,学校也可以组织人员开展研究,同政府研究机构、民间研究机构对接,开发适合同学校教育教学结合的民族文化传承项目。这些有益有效的项目开发以后,积极参与当地民族节日活动,为其寻找表演的出口,以此作为社会检验的重要环节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促进民族文化的动态传承。

论文作者:曹彦 满海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  ;  ;  ;  ;  ;  ;  ;  

因校制宜 传承民族文化论文_曹彦 满海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