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制约因素及战略对策_小麦论文

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制约因素及战略对策_小麦论文

中国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制约因素及战略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小麦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北方地区主要的细粮品种,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麦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83年开始,已成为世界第一小麦生产大国,单产也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长期以来国内小麦供需不平衡,每年要进口一定数量予以弥补。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1961~1995年的34年间,我国累计进口小麦2697.4亿公斤,分别占同期全国进口粮食总量3197.5亿公斤和国内小麦总产量20253.9亿公斤和84.4%和13.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小麦供需矛盾在中国会更加突出。因此,加强小麦生产趋势、制约因素及相应对策的研究,对实现小麦增产潜力,促进我国小麦供需矛盾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小麦生产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预测

中国小麦生产自新中国成立有了长足的发展,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分别由1949年的3.2亿亩、42.8公斤/亩和138.1亿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4.33亿亩、236公斤/亩和1022.1亿公斤,46年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77%、9.8%和13.9%。与同期世界小麦生产状况相比较,播种面积小于世界平均2.62%的增长率,但单产和总产则皆高于世界平均的5.4%和8.3%的增长水平。从不同阶段看,中国小麦的生产波动较大。1949~1956年是中国小麦生产发展较快的第一个阶段,期间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分别增长28.0%、41.4%和79.6%,年均分别增长4%、5.9%和11.4%。然而,从1957年至1972年的15年中,小麦播种面积(1960年除外)一直未达到1957年的水平,总产量长期徘徊在250亿公斤左右,单产虽有增长,但年均增长只有3.4%。1974年~1979年是中国小麦生产迅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979年全国小麦种植面积达到4.4亿亩,总产量627.3亿公斤,分别比1972年增长11.7%和74.3%,年均增长率为1.67%和10.61%;单产也由91公斤/亩增加到142.5公斤/亩,增长56.8%,年均增长8.1%。在以上各阶段,中国小麦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总产量的增长是由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趋势是面积扩大在总产量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在减少,而单产提高的作用在增大。

自80年代至今,中国小麦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是播种面积长期徘徊在4.4亿亩左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一直在25%~28%之间,年变化量最大不超过3.7%。但小麦总产量却持续增长,1992年总产量突破1000亿公斤,小麦单产也由1980年的126公斤/亩提高到1995年的236公斤/亩。在这个阶段,总产量增长85.2%,单产增长87.3%,单产增长速度快于总产的增长,从而弥补了由于耕地面积的下降而对总产增长的影响。这一阶段,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小麦单产的迅速提高来支撑。

小麦单产在过去的40多年间,总的趋势是一直在增长的,但近年来增长幅度在逐步缩小。80年代中期以前提高的速度较快,年均10%左右,近十几年则显著减慢,年均只有1.64%。

中国目前的小麦单产已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仅为欧洲的50%左右,据《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研究》课程组的研究,在目前条件下小麦仍有巨大的增产潜力,未挖掘的潜力一般为现有实际水平的2~3倍。如果通过育种方式解决了限制单产潜力发挥的技术性因素,在下个世纪的20年代,小麦单产将达到377公斤/亩,为现有单产水平的176%。但这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可能性,能否实现还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在一定时期又是至关重要的,对此将在后面进一步详细讨论。

从发展趋势上看,小麦的单产会继续提高。在未来的20多年中,综合考虑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变化,虽然难有3%的年均增长率,但达到1.5%左右的年增长率还是很有可能的。按此速度计算,以1995年的单产水平为基数,2010年中国的小麦单产可达到289.1公斤/亩,2020年可达324.5公斤/亩,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小麦总产将分别达到1301亿公斤和1460亿公斤,占同期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23.2%和23.5%左右。据国内外多种途径的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中位水平分别为14.15亿人和15.05亿人。按年均消费需求1.25%的增长率计算,小麦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363亿公斤和1535亿公斤,产需缺口约为63亿公斤和73.5亿公斤。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预测数值以假设种植面积保持在4.5亿亩为条件,如果考虑到面积不断减少的影响,实际产需缺口要大于上述数值。由此可见,小麦产需矛盾在中国将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

二、中国小麦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

1.播种面积减少。近十几年来,虽然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处于净增加状态,但人口集中的几个小麦生产大省如山东、河南、河北等耕地面积却是净减少。据山东省统计局资料,“八五”期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由1991年的6239.3万亩下降为1995年的6016.3万亩,减少223万亩,1996、1997两年虽略有增加,但远未达到1993年前的水平。河南省“七五”期间小麦净减播种面积18.5万亩,“八五”期间净减180万亩。而山东、河南等省是全国小麦单产整体水平较高的省份,耕地质量比较好,中低产田仅占50%左右,也就是说这些地区每减少1亩地,其它省份要增加1.5亩才能弥补。因此,这些省份小麦播种面积的减少对全国小麦生产的发展影响极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小麦播种面积的继续减少仍将不可避免。

2.小麦中低产田比重高,进一步改造的难度大。从全国范围看,小麦中低产田面积约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57.6%,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等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地区;高产田多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等自然条件优越、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较高的投入水平使这些地区的小麦单产已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山东的桓台、龙口,河西走廊灌区和中宁灌区等地已达300~450公斤/亩,但若无育种方面的重大突破,这些地区的增长潜力并不大。目前所谓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实际上是指中低产田占比例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极差,有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贫瘠,少雨干旱,年降雨量仅为86~335毫米,小麦生育期仅降水52~181毫米;有的则气温低下,热量不足,生长期仅100天左右。

在有些地区,由于沉重的人口压力,一些不适宜种小麦的土地也被开发投入小麦生产,而这些土地产量极低,不但无益于小麦生产发展,反而引起环境恶化。从总体上看,低产区往往同时也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民和地方政府生产投入的水平很低,改善小麦生产条件的巨大投入只能依靠国家,这在近期是难以做到的。

另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干旱日益严重,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是我国小麦产区尤其是西北部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中国北部平原的灌溉主要是依靠地下水,降雨地表蓄水灌溉面积极少,在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以每年0.5~3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3.农业科技进步在小麦生产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减弱。50年代到80年代,农业科技进步曾为中国小麦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如小麦育种专家郑天存、赵洪璋、李振声、宁锟等育成的豫麦21号、碧码1号、丰产3号、小偃6号、陕7859等小麦优良品种,先后在黄淮流域及北方麦区推广20亿亩,增产小麦1000多亿公斤。但近年来类似于上述具有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成果,特别是小麦育种技术突破性进展和良种大范围推广应用对小麦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趋于减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科研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多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境地,延缓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进程。

4.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由于中国小麦种植面积有限,要想使小麦持续增产,只有不断加大物质技术投入,这势必会使小麦生产成本迅速上升。据有关资料计算,“七五”和“八五”期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上涨57.2%和121%,而同期小麦价格仅上调11.9%和80%,10年中小麦生产成本上升2.6倍,而小麦价格仅增长1.8倍。从今后的趋势估计,因为耕地资源减少和小麦需求增长同样不可逆转,因而小麦生产成本上升和效益下降的现象还会加剧。

小麦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还表现在与经济作物的比较上。以花生为例,据山东省烟台市统计资料,1995年,全市小麦亩减税纯收益136.43元,花生是207.5元,花生亩减税纯收益比小麦高71.07元;小麦亩成本209.53元,花生是166.80元,花生亩成本比小麦低42.73元;小麦成本产值率1.64,花生是2.81,花生每元生产成本比小麦多实现产值1.17元;小麦成本收益率为0.65,花生为1.24,花生每元生产成本比小麦多实现税后纯利0.59元。

由于小麦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小麦生产活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活劳动投入减少,由80年代的16.31工日/亩,降为90年代前半期的10.8工日/亩。其结果是小麦生产粗放经营,或者干脆放弃小麦生产,转而经营效益高的果树、蔬菜、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

5.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目前广大粮农除了缴纳农业税外,还要承担显性的、隐性的及特殊形式的多种负担,这些负担不仅内容在不断“丰富”,而且数额也在大幅度增加。如山东省鄄城县“三提五统”总额1995年为3070万元,较1994年的2382万元增长28.9%,1996年为5319万元,较1995年增长73.3%。按小麦播种面积计算,1995年亩均负担54.5元,较1994年的40.5元增长34.6%,1996年为87.2元,较1995年增长60%。而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995年为1387元,较1994年的1118元增长24.1%,1996年为1661元,较1995年增长20%,人均收入远低于同期负担增长率。

在“双轨制”条件下,小麦的定购价通常低于市场价,定市价差加上国家对小麦产区的财政补贴随小麦平价调拨而流向销区所形成的损失构成了农民特有的负担,如1995年河南省在夏粮收购过程中,因市场价格高涨,定市价差较大,加上国家对小麦的财政补贴,农民每交售1公斤小麦就要损失约0.82元。此外,农民还要承担各种集资摊派、收费罚款等名目繁多的其他社会负担,且越是产粮大县,一般也是二、三产业不发达的财政穷县,因此,现实中对农民进行“二次提留”,巧立名目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也就越加普遍。据笔者调查,在鲁西北小麦产区,“二次提留”的数额人均少则5元,多则20元,且越是集体经济薄弱的村这种现象就越严重。

农民负担加重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农村传统封建迷信活动的复归,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所费日涨。笔者在山东西部的菏泽地区了解到,年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农户,一次婚、丧费用平均在1.5万元左右,所负债务一般家庭需5年左右才能还清。

6.经营规模狭小。中国农户的经营规模非常狭小,这种现象在产量和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53.6%和44.8%的黄淮海小麦主产区表现更加突出,户均只有2.8亩,劳均不足2亩,这一状况决定了中国小麦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商品率极低的特征。

小规模经营一方面造成农用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和低效率使用(主要指小型农用机械),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大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影响了小麦生产的机械化进程。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缺乏吸纳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内在动力,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另外,由于竞争地位和优势的不平衡性,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往往是市场波动风险最直接的承担者。

三、小麦生产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见,从本世纪末到下个世纪的前20年,中国小麦供需仍存在一定的缺口,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不外两条:国内增产和国外进口。虽然中国小麦还有巨大的增产潜力,但开发难度同样较大。据测算,按目前的价格水平,每增产1吨粮食的平均投入为5600元,就目前小麦生产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看,增产1吨小麦所需的投入会更高,这还没有考虑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农业部、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到2010年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加剧,造成水资源更加短缺,适宜小麦种植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增长幅度呈递减趋势,因而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比90年代初将上涨2倍以上,即2010年进口1吨小麦折人民币约3570元左右,远低于国内增产所需的投入水平。因此,从经济的角度看,中国小麦供给保持6%~8%的国际市场依存度在较长时期内对实现小麦供需平衡和国内资源优化配置是有利的,政治上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没有必要实行小麦绝对自给。1980~1995年的16年中,中国的小麦国际市场依存度和小麦进口量占世界小麦进口总量的比重超过10%的分别有12和11个年份,这并没有导致小麦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剧烈波动。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21世纪中国小麦生产发展的战略目标应为:立足国内基本自给,辅以国际市场适度进口。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

1.稳定小麦播种面积。以上对小麦生产趋势的预测是以播种面积保持目前水平为条件的,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竞争矛盾会更加突出,稳定小麦种植面积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为了能为小麦增产提供基本的耕地保证,必须加强耕地保护:一是实行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把麦区稳定小麦种植面积作为考核地方主要领导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杜绝这些地区“以地生财”,以及依靠牺牲耕地来换取工业和城镇快速发展的现象。二是开源节流。中国西北部、东北部地区仍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后备资源,尽管质量较差、开发难度较大,但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给予一定的奖励、无偿使用30年、减免税赋等,鼓励条件适宜的地区积极进行开发。另一方面要重视土地复垦。据统计,目前因各种人为因素废弃的土地约2亿亩,其中可复垦为耕地的为9500万亩。发达国家土地复垦率一般在50%以上,而我国只有6%。所以,在这方面潜力较大,通过复垦增加耕地面积,应成为稳定小麦播种面积的一个重要举措。三是严格宅基地和坟地占用耕地制度。当前农村超标占用和乱占耕地建房、营造墓地的现象十分严重,“三占”(即有权有势的批着占,有钱无势的买着占,无权无钱的抢着占)歪风愈刮愈烈。据国土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农村宅基地超标的农户达1/3以上,高的地区达90%。因此,有必要恢复从1993年以来取消了的“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费”和“农村宅基地超占费”制度,特别对于超占的,应按较高标准给予惩罚。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小麦增产潜力的实现主要依赖农业的科技进步,而目前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的作用在减弱。为改变这一状况,促进小麦增产,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意义的宣传,促进人们更新观念。二是制定相应的科技人才政策,壮大农业科技队伍。三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四是加强小麦生产过程中科技推广的力度。首先要大力推广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其次推广科学配方施肥和合理施肥技术,通过取样化验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几项指标,对小麦进行专用肥配方,有针对性地施用,一般可提高肥效10%,相当于全国每年多投入2000多万吨化肥。按目前化肥肥效每公斤纯养份增产10公斤小麦计算,每增加1吨纯养份的化肥投入(按目前的单产水平计算),就相当于扩大小麦播种面积40多亩。第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很低,只有35%~40%,据试验,低压输水灌溉和渠道防渗技术一般可节水30%~40%,增产小麦20%~30%以上;喷灌和滴灌技术比地面漫灌节水30%~50%,增产小麦20%~30%。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技术,则每年可增产小麦100亿公斤。第四,推广间套复种技术和植物保护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减少每年因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

3.增加投入,改善小麦生产的基础条件。一是改造中低产田。我国现有小麦中低产田约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60%。在没有新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这部分耕地的生产能力,应成为我国挖掘小麦增产潜力的核心。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小麦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是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小麦产区大多灌溉水平低下,山东灌溉率为51%,河南则不足50%。1997年北方地区持续干旱,大部分省区粮食减产甚至绝产,1997~1998年冬春的干旱造成北方冬小麦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因此,必须增加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山东省鄄城县的经验值得借鉴。该县在水利设施建设中,采取农民投资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办法,每打一眼机井,财政补贴1/3,农民集资2/3,机井的使用权、管理权和收益权归农民出资者所有,不仅有效解决了国家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还提高了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和维护完好率。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目前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对小麦生产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将过重的农民负担减下来。

标签:;  ;  ;  ;  ;  

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制约因素及战略对策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