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池艳茹

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池艳茹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161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脑卒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治疗的12中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77.21±8.32)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5.21±8.96)分,肢体痉挛评分为(31.24±5.12)分,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为(62.33±7.34)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1.29±8.84)分,肢体痉挛评分为(68.57±7.31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Methods: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period from November 2012 to November 2014,120 cases of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in our hospital after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the motor function score(77.21 + 8.32),quality of life score(85.21 + 8.96),limb spasticity score(31.24 + 5.12),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for motor function score(62.33 + 7.34),quality of life score(71.29 + 8.84)points,limb spasm score(68.57 + 7.31),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acupuncture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Key words] acupuncture 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

脑卒中也叫中风,是指脑部出血或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致残率、致死率和发病率较高,被医学界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中医认为脑卒中是因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所致,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阴阳平衡,因此中医治疗的原则是祛风通络、滋养肝肾,实现阴阳平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灸疗法是在人体的特定部位用针刺插入,通过对神经的刺激引起局部的反应,达到治病的目的。针灸治疗的作用在于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在治疗面神经麻痹、中风后偏瘫、周围性神经疾患等多种疾病中都有应用。近年来,针灸治疗在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选取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对部分患者实施针灸治疗,疗效显著,现将相关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48~75岁,平均年龄(60.2±5.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年龄(61.3±4.9)岁。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此次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诊断标准参照《中风诊断疗效评价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取患者内关、合谷、尺泽、曲池、手三里、太冲、丘墟、血海、环跳、风市、阳陵泉,使用30号不锈钢毫针,配穴根据患者病症采取实泻虚补。在针柄上套2cm艾条,从下端点燃艾条后施针,每个穴位施针3壮,施针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1次/d,10次1疗程,每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实施下一疗程,共计3个疗程。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运动,防止患者的情绪过于激动,保持饮食和生活规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肢体痉挛。每项指标的满分为100分。运动功能参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分数越高代表运动功能恢复越好。生活质量参照Bather指数,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肢体痉挛参照Ashworth 痉挛评定级,分值越高代表痉挛情况越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肢体痉挛评分比较,观察组的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不仅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临床上长期以来也在寻找治疗的办法。80%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在发病后患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尤其是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脑卒中后发生痉挛性偏瘫大约在发病后3周,治疗痉挛是患者康复的关键[2]。针灸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能够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患者的神经性兴奋,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最终有效抑制痉挛。脑卒中后患者的血液常常呈现出粘稠、凝聚的状态,使用针刺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流变化,改善脑部血液供应。脑卒中后患者的脑内神经质代谢比较紊乱,脑组织中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显著下降,导致神经质传递缺乏,加重肢体痉挛程度,而针刺法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神经递质的传递,加强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可塑性,从而改善肌肉张力。针灸过程中的疼痛使患者难以接受长期治疗,因此在使用针刺的同时结合艾灸,在疏通经络的同时还有止痛的功效,同时,艾灸产生的热量传达到肌肉的深层,加速了局部血液循环,有效缓解肢体痉挛。针灸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而且人们逐步意识到单一疗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针灸治疗的同时结合康复训练等常规疗法,更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强化治疗的效果。本文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肢体痉挛的评分进行了比较,观察组的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较好,有效降低了患者肢体痉挛程度,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疗法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今后应加强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机制的探讨,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良,岳增辉,叶禹等.脑卒中后肢体痉挛针灸治疗机制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65-68.

[2]廖杏球.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11):141-141.

论文作者:池艳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6

标签:;  ;  ;  ;  ;  ;  ;  ;  

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池艳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