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货币速度的短期经济增长研究_通货膨胀率论文

试论以货币流速为基础的短期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速论文,经济增长论文,试论论文,货币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评述

(一)经济增长理论文献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一国经济如何达到最快的增长途径,论证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对近代经济增长起到的积极作用。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分别阐述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分析走向了定量分析。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两篇与哈罗德相近观点的经济增长的论文,后人将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新古典经济学家索洛于1956年发现,技术进步、劳动者供给增加和资本积累,按顺序都是GDP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

内生的经济增长理论以技术内生化为研究核心,提出了技术进步来源途径,包括技术创新、干中学、人力资本、国际贸易等。主要代表文献有罗默、阿津与豪依特(Aghion & Howit,1992)等提出的技术创新,卢卡斯(1988)提到的人力资本积累,卢卡斯(1988)、扬(1993)以及斯托基(1991,1995)提出的干中学模型,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1991)提出的国际贸易中技术溢出形成的技术进步模型。

进入21世纪,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多是在原有框架下对某些假设条件进行局部修改,但近些年数学和更加精确的计量手段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得到更深入的应用。

增长理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增长理论描述的是长期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理论都是从要素的角度出发去研究经济增长。生产要素存量的变化也只能是在长期内有意义,因此经济增长理论不能对短期的经济调控给出战术性指导,只能从长期角度给出一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指引。要对短期经济波动识别或预测,给宏观经济调控做出战术指引,只能从生产要素的流量角度出发。显然能时时反映经济系统情况,能抽象反映各种生产要素变化情况的就是货币。

(二)货币观点

熊彼特曾发现:货币生于经济过程,又不能独立于经济实体存在。

凯恩斯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三种: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其中交易动机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相联系,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则与价值储藏职能相关。交易性货币需求视为一种流量的需求,其数量取决于交易的速度和规模;而价值储藏(或资产性)的货币需求则只是一种存量需求,其数量取决于经济主体的资产偏好。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更像是一种资产选择理论,个人在财富既定的情况下,根据主观偏好决定以何种形式持有这些财富,而所谓的货币需求,就是个人愿意将多大比例的财富以货币的形式持有①。可以将凯恩斯的货币观点进行引申,货币可以看作经济体系中最一般的资产,货币的收益代表了社会财富的最一般的收益。这种最一般的收益不仅仅是参与经济体系运转的资产的收益,而是参与经济体系运转的资产和闲置的资产之和的收益。当然假定经济体系中存在着闲置的资源,这也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的假设条件之一。

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的重新表述》中曾表述:从最广泛,最一般的观点看,总财富应包括“收入”或可消费服务的所有源泉。一种这样的源泉就是人类的生产能力,与此相对应,这也是人的能够持有财富的形式之一。从这一点上看,利率表示财富这一存量与收入这一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以Y代表收入的流量,且以R表示利率的话,那么,总财富则为:W=Y/R。在这最广泛的意义上,收入不应等于通常测得的那种收入。因为不需要对维持人类原有的生产能力的支出加以扣除,所以,后一种收入通常是相对人类而言的“总”收入流;而且它将受到暂时性因素的影响,这些暂时性因素使得它远远地脱离了(只是在程度上或多或少)劳务消费稳定水平的这一理论概念,而这一水平是可以无限地

得到保持的。把Y看作最广泛财富的总收益,R看作最广泛财富的一般收益率,显然W是经济系统中闲置和非闲置资源的总和。

本文的货币观点是对前人货币观点辩证的吸收综合,首先明确货币与经济实体的关系,货币产生于经济过程又不能脱离经济实体独立存在;其次是对货币的限定,货币可以看做是最一般的资产的代表,但并非最一般的资产。它连接着最广泛的财富,它的收益率即是最广泛的财富的平均收益率。货币的广义供给量对应着最广义的财富,最广义的财富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值象征着单位货币代表的资产数量。最一般的资产收益率也就是平均利率和单位货币代表的资产数量的变化,都可以影响资源的配置情况。

当最一般资产收益率正在降低甚至变成负值时,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数量应该降低。当单位货币代表的资产数量降低时,持有货币资产无异于是自己的资产蒸发或被掠夺,因此,人们同样也会倾向于减少货币形式资产。人们是否持有货币形式资产的选择过程,本质上是用最广义财富的一般收益率和其他资产收益率进行比较,以及对单位货币代表资产数量变化的权衡,当然人们有时会因为必要的需求而必须用货币资产交换必须的商品。

综上所述,以往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都是从长期角度给予一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指引,缺乏检测短期经济波动的能力。

二、短期经济增长模型的建立

本文试图用若干单纯的货币变量来描述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由于短期内生产要素的存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所以模拟经济运行情况只能从流量入手。同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存量不会在短期内改变,所以区分各种生产要素的差别意义就不是特别重要。为了抽象地表示各种生产要素整体的状况,所以本文以研究货币流量为主,并做一些研究的前提假设。

(一)研究假设

第一,最广义的财富等于最广义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也包括流动资产,并且它们都可以用最一般的资产代表即货币来衡量,并且将最广义的财富定义为经济资源。将最广义的财富加上可以被利用的自然资源,定义为社会资源,认为社会资源也可以用货币衡量。

第二,经济资源的流动速度应该是经济资源的总量与流通中货币的比值,但是客观上货币供给兼具内生性和外生性,因此无法确定准确的客观的货币的收益率,为了研究的方便引入货币流通速度GDP/M1和单位货币承载的资产数量收益GDP/M2。最广义资产W的变化是因为其收益GDP

积累的结果,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可以代表经济资源的流通速度,而单位货币承载数量W/M2统计的数据获取比较困难,因而引入单位货币承载的资产数量收益GDP/M2,也就是M2的货币流通速度。

第三,经济人假设,经济当事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理性地进行行动: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

第四,经济系统中存在闲置的资源,闲置资源的拥有者理性地选择将其投入经济系统的时机。

第五,经济系统中资源是稀缺的。

(二)模型各个变量的选取

图1中的X表示π与M1流速伸缩尺度乘积开方,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2001年信息产业泡沫破裂和最近的金融危机发生前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变量X都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先小幅度减小之后又比较快地增加,最后在经济泡沫破裂前大幅度迅速减小。无论这个变量是否被前人研究或认同,图中显示的它与这两次危机的紧密联系,都有必要在本文的模型中去深入研究。

图2表示的是美国从1959年到1988年30年里M2流速的变化幅度,图3是美国1958年到1988年30年里的实际增长率。表面上看两者只有略微的正相关的特征,其实两者之间仍有很深层次的关系,两者的凹凸性几乎是相反的(并不是完全的相反而是大体的相反)。为此本文将M2流速的

变化幅度作为另一个变量。

谈到货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自然就会想到另一个变量——通货膨胀率,本文将通货膨胀率作为第三个变量。此外,人类的经济系统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它们之间不停地展开作用与反作用,因此引入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人类经济系统对自然界折作用,巨灾损失代表自然界对人类经济系统的反作用。

(三)所建模型的估算方程

建立实际增长率的多元回归计量模型为:

X为π与M1流速伸缩尺度乘积开方、Y为M2流速变化幅度、Z为通货率、U为二氧化碳排放量、L为巨灾损失取对数、实际增长率为G。其中:

M1流速伸缩尺度=本年的M1流通速度/去年的M1的流通速度

M2流速变化幅度=本年的M2流通速度-去年的M2的流通速度

变化幅度=本年的排放量-去年的排放量

ln巨灾损失即每年的巨灾损失取对数

下面以美国1959~2008年50年中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算。表1为原始数据。

换算成所需要的数据见表2。

估算得到的模型是:

对模型进行检验,表3为检验结果。

其中不确定是否存在序列相关,但经过验证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作广义差分。结果为:

检验结果见表4。

检验已经合格,所以可以认为是合理的,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短期的增长波动模型。π与M1流速伸缩尺度乘积开方、M2流速变化幅度、通货膨胀率、变化幅度以及ln巨灾损失与实际增长率之间建立了明确的数量关系。去纲量的方程为:G=1.313*X+0.309*Y-0.558Z+0.177*U-0.197L,也就是说X对G的贡献率为+131.3%、Y 对G的贡献率是+30.9% 、Z对G的贡献率是-55.8%、U对G的贡献率是+17.7%、L对G的贡献率是-19.7%。

三、短期经济增长模型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实际应用

(一)变量X对经济波动的警示作用

正如变量选取时预料的那样,X确实是影响实际增长率G的一个敏感变量,X每变动1个百分点G会变化1.313个百分点。如果X下降,暗示M1流速的下降,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总供给相对变小,M2流速即单位货币承载的资产数量收益GDP/M2会上升,也就是说货币持有者的货币购买力增强,那么短期内会促进消费推动经济的增长,这样M1流速先于GDP衰减。消费增加虽然可以短期内反作用于M1流速提升了M1流速,但是从长期看如果M1流速持续减小,单位货币承载的资产数量收益GDP/M2持续增加,会促使货币持有者坚持持有货币,不断削减消费,不断的使M1流速加速减小,抑制经济的增长。这样就解释了2001年、2007年经济出现较大波动之前M1流速会出现小幅调整,然后会伴随着经济泡沫破裂加速减小。然而这只是逻辑上的推测,是建立在美联储货币投放量不变的前提下。但是美国的货币投放量总是变化的,下文会结合变量Y来

解释这个过程。

(二)变量Y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

单位货币承载的资产数量收益GDP/M2变化会影响到M1流速,当单位货币承载的资产数量收益GDP/M2持续增加时,人们会增加货币形式的

资产从而压制M1流速;单位货币承载的资产数量收益GDP/M2持续减小时,人们会减少货币形式的资产,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M1流速的加

快。一国货币供给量是控制在货币当局手中的,所以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来调整M2流速,同时调节M1流速。因此,X变量可能是宏观经济调控的落脚点,而Y变量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入手点。

图4和图5分别是1998年6月份到2003年3月份美国变量X、Y的数据,每年的3、6、9、12月代表每年的四个季度。从图4看在美国信息产业泡

沫破裂之前1999年9月到2000年3月变量X出现了一次明显的波动。按照前文解释变量X的经济意义时的逻辑,1999年变量X下降时变量Y应该上升,但是从图5看变量Y随之下降,原因是在这个时期美联储增加了货币投放量(图6是美国货币投放量的折线图可以观察到)改变了变量X和Y原有的变化趋势。这个时期对变量X和Y的调控似乎又是必要的,虽然经历了信息产业泡沫的破裂,2001年美国实际增长率仍为0.4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萎缩,本次金融危机前似乎缺乏了这种调控。2006年12月变量X开始变小,同时变量Y开始变大,而此时美联储减小了货币投放量,变量X在经历2007年3月到2007年6月短暂回升后出现了持续的下降,金融危机最终来临。

经过分析美国信息产业泡沫破裂前后和最近的金融危机前后变量X和Y的变化,首先可以说明变量X确实可以提前对经济危机给出警示;其次变量X减小变量Y增加,短期内消费增加使变量X短暂回升的逻辑是正确的;再次对变量X和Y的调控是十分必要的。

(三)变量Z的经济意义

1.用变量Z和变量U来衡量经济增长

正如熊·彼特所言,货币是便利交易的技术装置,它是否能正常发挥功能,变量Z通货膨胀率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志。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从货币流通速度角度去考虑,可以认为是M1流通速度过快,引起单位货币承载的资产数量收益GDP/M2的降低。如果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他商品与货币的比价是价格,那么通货膨胀现象又可以认为是其他商品的相对稀缺,或者说是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打破原有对通货膨胀的理解,可以通过联系变量Z和U来衡量经济系统满足人们需求是否是合理的,经济增长是否是合理的。

人们的需求通过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反映到经济系统,经济系统配置相应的经济资源生产该商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经济系统中的资源是有限的,满足了人们某些需求可能会无法充分满足其他需求。当经济系统为了满足某些特定需求,造成系统性的资源的相对不足时,就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系统配置资源满足这些可以造成通胀的需求,虽然短期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如果只是单纯通过消耗自然资源实现的,是不可持续的和不科学的,可以通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表现出来,可以用变量U来衡量。下面用美国的实际数据来说明本文对通货膨胀的新的认识。图10和图11分别是美国1959~1982年通货膨胀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折线图。比较两个图可以发现通货膨胀达到阶段性峰值的年份会比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年份晚一年左右(通胀率在1973年和1979年达到过阶段峰值,与此对应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72年和1978年达到峰值)。这说明美国在通胀时经常通过增加消耗资源,来解决系统性的资源短缺。

2.用变量X和变量Z识别通胀性泡沫

从图4中还可以发现通货膨胀上升速度要慢于下降速度,这是通胀性泡沫形成到破裂的一个特征,它也为识别和预防通胀性泡沫提供了时间,必须在通胀达到峰值前给予抑制。在通货膨胀前期,商品稀缺,商品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同时经济系统出现了经济资源相对短缺。为了满足人们对商品的需求,经济资源不断配置资源生产该商品,这样经济资源相对稀缺程度会不断加深,商品的价格、通货膨胀率都会不断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提高会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消费者就会不得不减少商品的需求。商品生产者只要商品价格上涨就会增加商品供给,直到商品价格开始下降。消费者购买能力达到极限后经济资源的流通速度是减小的,但是由于商品生产在继续,资源稀缺程度在加深,所以通胀率会继续上升。图12与图10相比较就会发现,变量X减弱要先于通货膨胀率的减弱(通胀率在1973年和1979年达到峰值,而变量X对应在1972年和1977年达到峰值)。所以变量X可以提前警示商品的需求量的骤然减少,从而识别通胀性泡沫。

四、结论

通过分别对模型变量的进一步分析,阐述了如何运用X 变量的变化来预警经济危机的方法和变量Y如何提供短期宏观调控的着眼点;通过对变换通货膨胀的理解方式,综合运用变量Z和U一定程度上评价了增长的科学性;综合变量Z和X阐述了利用资源流动速度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关系,警示经济从通胀到通缩之间的剧烈变动。

菲利普斯曲线刻画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奥肯定律刻画了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而这些关系还必须建立在通胀预期不变的基础上,本文的模型是以现实中的货币流速为基础不用考虑通胀预期,它有助于货币当局在短期对经济系统进行检测和调整。

本文只是建立了以货币流速为基础的短期经济增长模型,还需要根据现实经济的变化对其进行检验与修正。

注释:

①有许多经典文献都阐述过凯恩斯的货币观点,本文主要参考了曾刚的《货币流量分析理论研究》2006年5月,并引用了第19页的部分内容。

标签:;  ;  ;  ;  ;  ;  ;  ;  ;  ;  ;  ;  

基于货币速度的短期经济增长研究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