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_加工贸易论文

“十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_加工贸易论文

“十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十五”期间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九五”期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我国国内启动内需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客观上有所改变。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九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是:外贸规模继续扩大,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外贸结构逐步改善,加工贸易成为主体;出口结构趋向优化,竞争能力仍待提高;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根据以上走势,“十五”期间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环境。

(一)国际经济环境

从当今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来看,21世纪初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未来世界的主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趋加强,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和区域化继续发展,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以经济全球化为主流的国际经济总体趋势,将继续推动国际间贸易与投资的发展,这使我国对外贸易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存在的机遇。首先,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经济将会继续稳定增长。新的技术进步所引发和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将会拓展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空间。我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将在优势互补和有层次地参与水平分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其次,国际资本流动的继续扩大必然伴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张。日趋活跃的国际资本投资必将带动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为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我国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利的条件。再次,我国有可能在新的世纪到来之前加入WTO。加入WTO将从总体上改善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一方面,我国可以获得多边无条件最惠国待遇,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享受普遍优惠的待遇,使出口贸易特别是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有较大增长;另一方面,关税下调、非关税壁垒减少、开放服务市场,将使进口贸易额大幅度上升。以上因素会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十五”期间保持适度的增长。

2.面临的挑战。首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主导力量是发达国家,其所获得的利益最大。发达国家在将传统产业结构向外转移的同时,垄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而在世界贸易额的增量中,主要是高技术商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为有限。这样,我国在扩张的世界贸易总量中,所能得到的份额将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程度。其次,近年来,全球一般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的状况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为了在有限的市场中占有更多份额,国际经济矛盾将会加剧,市场争夺会更为激烈。特别是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既是我国的重要出口贸易市场,也是众多出口产品重要的竞争对手。这些国家货币贬值提高了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加之其对外贸易普遍采取“奖出限进”的措施,这将都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压力。再次,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全球贸易自由化并行发展。各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建立将使区域内贸易更加活跃。区域内国家贸易额占本区域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不属于任何一个区域性贸易集团,这将对出口增长带来明显的影响。最后,跨国公司成为世界投资和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跨国公司投资和产品进口增长导致国内市场为国外产品占领的份额明显提高。加之进入WTO后,外国产品可以更为自由、廉价地进入我国市场,会对重要行业如化工医药、机械、汽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带来严重冲击。如何在享受世界贸易益处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未来外贸发展战略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从世界贸易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目前已呈现出明显的大国化特征,这将制约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一是增长的基数已经很大。若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就意味着每年新增长一个中等贸易国家的贸易额,这是难以做到的。其次,贸易摩擦将会增多。特别是同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将会长期化。贸易条件的非良性化将制约外贸出口的增长。因此,从国际经济环境的角度来看,“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不会再现以往大幅度的增长势头,但也不会停滞不前。平稳、适度、高效地增长,既是可能的前景,也是政策所应追求的目标。

(二)国内经济状况

90年代以来,我国已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继续向纵深拓展;我国出口商品占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的比重不到3.5%,相对于国际市场的容量仍存在开拓空间;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加工工业供给能力充裕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够在政策导向上给予相应的支持,还有可能对支持出口增长作出一定贡献;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已经和仍将成为外贸进出口继续发展的重要体制性基础;随着国内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将会逐步提高,市场多元化的局面将会得到扩展;加入WTO将促进我国扩大来自发达国家的进口,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都将促进“十五”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但是,国内经济状况也存在着制约外贸发展的不利因素。

1.出口商品结构仍然附加值偏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以廉价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增长越来越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我国的制成品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即使所占比重正在上升的机电产品,也大多数属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业制成品。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许多廉价工业制成品,如低档纺织品、服装、玩具、箱包、五金工具等出口高速增长,已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近年来,这些商品出口受到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今后若再以此扩大出口规模难度很大,传统的资源性出口商品,如“两纱两布”、矿产资源,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低迷和国内资源缺乏竞争优势,在出口中的比重和占国际市场的份额都在下降。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缺乏支撑动力。出口商品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延伸的反映。目前,总体上讲,出口结构优化与国内产业升级的技术进步缺乏密切联系和促进。国有企业缺少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积极性和实力,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难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落后,使加工贸易难以大面积地对相关配套产品进行进口替代。

3.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比重过大。由于加工工业未能实现中间投入品、相关配套产品的进口替代,导致加工工业与国内工业发展关联程度较低。而出口退税政策的欠缺,使相当部分加工贸易停留于“大进大出”阶段,对国内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带动作用偏弱。我国沿海地区原有的加工成本低廉优势,随着收入水平趋于减弱,也有可能导致丧失加工工业的发展条件和贸易机会。

4.外贸体制改革滞后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外贸经营权放开后,“九五”期间的进一步改革未能跟上,条块分割、无序竞争、企业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依然存在。整体上讲,外贸领域并未形成充分、有序竞争的经营格局。部分国有外贸公司凭借垄断权进行经营,但是管理水平低下,成本费用高,市场营销能力弱,长期垄断的经营环境使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在竞争性领域,则是许多企业在同一产品或同一市场相互低价竞争,不仅使国际市场难以稳定,而且导致“肥水外流”。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对外贸易发展的挑战大于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挑战长期存在。这要求我们在创新中把握机遇,在改革中迎接挑战。

二、“十五”期间对外贸易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

我国未来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必须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进出口的总体平衡,有利于通过国内外资源优势的转换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就业和缓解国内结构性矛盾。根据以上基本原则,“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发展战略,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核心,以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为基础,以市场多元化和拓展海外市场为目标,合理利用外资和进口国外要素资源,有效地发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实现跨世纪对外贸易的适度、高效增长。根据这一总体战略,初步设想,“十五”期间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增长率7~8%为宜。从影响因素上分析,在新的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限制和竞争的加剧、国内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要素投入成本的上升,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外贸出口将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低速增长阶段,出口的首要目标已不是录求高速度,而是要以质取胜,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出口增长。

根据出口和进口的预测,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较预计的“九五”期末3750亿美元增长33%,年均增长6%,与“九五”的年均增长速度基本持平。

为了实现上述总体设想,要切实实施以下具体战略:

(一)实施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实力

具体地讲,第一,要努力培育国内具有较强国际竞争的主导产业,形成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要充分利用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机电产业的发展,为出口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以相对较少的出口量创造更多的外贸收益。机电产品要特别注意对成套设备、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动力机械等产品出口的培育。第二,要提高传统的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提高单位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二)实施加工贸易升级战略,增强结构优化带动作用

1.推进加工贸易的产业构成升级。由以往劳动密集型为主导逐步向劳动密集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要明显提高沿海部分地区和重点城市加工贸易的高技术成分。

2.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条,使加工贸易与本地经济的产业关联程度趋向紧密。

3.为了发挥比较优势,传统产业加工贸易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则重点在于优化升级。

4.逐步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培育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项目,以发挥加工贸易的规模经济优势。

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的实现,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对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工贸易也要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使之能够有效地实现产业结构梯度扩散。

(三)实施多元化开拓市场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市场容量

扩大市场规模、优化出口结构,必须有多元化的市场拓展作保证。具体地讲,市场多元化的重点是,向纵深拓展欧洲、北美市场,恢复和稳定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要以商品结构的优化为保证,在维持传统商品出口的同时,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逐步扩大参与水平分工的比重,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新兴市场的开拓要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出口政策。

(四)实施海外投资带动战略,积极开辟新的国际市场

海外投资战略的动因来自于三个方面:1.我国和非洲、南亚、东欧、中亚南美洲等地区各国之间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我国部分行业的技术和设备在这些地区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我国推进工业化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等,则是这些地区的优势所在。2.面对上述地区日益增强的进口限制,参照跨国公司绕过关税壁垒、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的做法,将我国成熟产业的技术和产品转移出去,建立生产线或加工装配基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国内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的出口。同时,带动国内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出口。3.我国部分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可以将发展海外投资作为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出路,缓解国内结构性矛盾。在实施海外投资战略的同时,要注意解决与部分发展中国家贸易不平衡问题,海外投资较多的国家应考虑增加进口国内需要的原材料等产品,以减少贸易摩擦。

(五)实施体制改革推进战略,保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1.要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同时推动汇率、利率和关税税率的市场化,建立以法制化和市场化为基础的市场运行体系。

2.要建立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外贸经营主体,国有外贸企业要深化改革,完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和规模经营效益。

3.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权,赋予更多的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民营企业以外贸经营权,促使各类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以提高出口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终建立外贸经营登记制。

4.要进一步完善进出口配额的管理办法,完善招标制度,扩大招标范围,允许有出口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

5.深化进口体制改革。为配合进入WTO,加快消除非关税壁垒和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同时,注意建立规范的进口市场管理体制,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法规,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标签:;  ;  ;  ;  ;  ;  

“十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