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现状、原因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人才流动论文,现状论文,原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48(2003)02-107-03
0 引言
人才自古就有,按知识构成来说,人才可分为4种:第一类为“一”字型人才,这种人才的知识面宽,但缺乏深度;第二类为"I"字型人才,这种人才在某一专业领域挖掘较深,但知识面窄;第三类为"T"字型人才,这种人才知识面宽,而且在某一领域还有较深的研究,但弱点是不能冒尖;第四类人才是“十”字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但具有"T"型人才的优点,而且勇于创新,富有极强的挑战勇气。为了避免在某一单位出现过多同一类型人才,合理的科技人才流动是不可缺少的。在人才流动过程中,科技人才能够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知识构成与科技创新能力。
1 人才流动的现状与原因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科技人员被“一次分配定终身”,极少量的流动也只有统一调配。自改革开放后,科技人才流动已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态势。
1.1 流向国有机关企事业多,流向乡镇企业、小型科技企业少
从近年来的政策看,我国政府一直鼓励科技人才下“乡”、下“厂”,领导、租赁、承包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并辅之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不收回住房”等,但效果仍不理想。从表1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数一直处于稳定的上升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个大的飞跃;而乡镇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数不仅一直大大少于国有企业人数,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呈下降的态势。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个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并不仅限于其物质条件,更在于它是否能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认为:科技人员注重的前四个因素分别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如图1所示)。相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国有企业能给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此外,乡镇企业一般所涉及的科研项目是与其经营产品相关的,而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研究所或高等院较,其研究内容更多的涉及到一些科学前沿的东西。因此,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国有企业更具有诱惑力。
表1 国有、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数
单位:万人
国有企业 乡镇企业
2000 2165.1 -
1999 2143.1 -
1998 2091.3 61.9
1997 2049.5 62.1
1996 1985.6 66.6
1995 1913.4 64.7
1994 1865.9 65.4
1992 1759.7 62.7
1991 1716.8 69.1
1990 1080.9 64.5
1988 966.1 50.1
资源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图1 科技人员注重的主要因素
(2)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的“从众性”。科技人才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宽松的软环境,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人才密度。现代社会被称为“大科学时代”,科技人才成长和作用的发挥具有不可缺少的群体特点。一个人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实现人才的成长,同时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在高科技领域中独自地获得成功。只有当科技人才数量达到足够规模,并且配置合理时才会带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国有企业有着乡镇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3)宏观政策的不完善。虽然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人才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与人才供求密切相关的配套制度,由于改革力度不大,束缚着人才的自由流动。其中,户籍管理制度是阻碍人才正常流动的主要障碍,而改革不到位的商品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党管干部的政治体制等都在助长人才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依附心理,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才的任意流动。
1.2 科技人才大量外流是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一个明显倾向
一般而言,中国人才外流主要包括出国留学、外派劳务、技术移民等几种类型,而其中出国留学不仅规模占据绝对地位,而且包括国家公派、单位公派、自费等多种形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留学归国的科技人才却只占很少的比例(如图2所示)。
此外,由于国外高级人才缺口的增大,中国优秀人才随之成为觊觎的目标。据有关资料表明,今年美国各行业创造了160万个技术岗位,但有近一半的岗位空缺;德国也需招聘两万名外国信息技术人才;日本未来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160万~445万人;在欧洲,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专家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才短缺的危机,他们急从国际人才市场得到补充。发达国家在吸引国外人才方面不外乎以下几种方法:
(1)移民。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多次修改《移民法》;此外还特别规定,凡是著名学者、高级人才和某种专长的科技人才,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优先入境。这一系列宏观政策使美国成为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最大的受益者(如表2所示)。
(2)高薪聘请。除了宽松的科研环境外,发达国家还通过高额薪金来吸引国外的科技人才。有报道称,美国现在以高出原薪(5000美元/年)10余倍的价格吸引前苏联反弹道导弹专家。
(3)科技人才本土化。即在人才资源国设立研究机构或对人才资源国研究机构进行投资,吸引当地人才,使他们不出国门就能为其研究项目服务或工作。据悉,在微软中国研究院,60位中国研究人员中的20位研究员,其本都有留学背景,另40位副研究员,大部分是中国各著名高校毕业的博士。朗讯公司旗下的贝尔实验室,是目前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其在上海和北京两地的科研人员共有500人,96%的是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高级人才。
(4)有目的培养优秀学生。世界一些著名大公司如通用电气、IBM、三星、摩托罗拉、奔驰、宝洁在我名牌大学设立奖学金,从二年级开始就对优秀大学生进行物色和罗列。在大学期间予以奖学金帮助,大学毕业后资助出国深造,成才后到资助的著名公司工作。
图2
表2 1978~1998年中国留学海外各国的总人数与归国人数
获得科学与明确计划留主要从事的工作
出生国 工程类博士学 在美国工作 留在美国
位的总人数 的总人数 工作的比例 博士后 研究与 数字 其他
研究
开发
加拿大
2111
897 42449235 98
115
中国大陆 13598 6238464120
1342
295 486
印度 6585
3542531535
1316
315 375
韩国 7872
1765231324266
121
55
中国台湾 8778
2411281197863
145 208
资料来源:NSF,Science and Engineeing Indicator,1998,PP:2-19
1.3 科技人才流动的速度、频率加快
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科技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据美国一份调查,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时,他所具备的知识已有50%%陈旧老化,到1986年完全陈旧过时。因此,科技工作者为了始终保持该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就不得不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这样也就势必会造成科技人才流速的加快。
2 人才流动的趋势
2.1 从国外来说,回归人数将增加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国内经济处于上升趋势,再辅之以我国政府为留学生回国提供了众多的优惠政策,使得我国技术人员的回归率已达到13%。对世界诸国人才流动作专门研究的专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动通常会依次出现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国内农村和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动;第二阶段,开始从国内大城市向国外流动;第三阶段,继续从国内向国外流动,开始少量回归;第四阶段,国际间双向流动,回归率明显上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才回归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相关。有报道称,当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人才就会大量回流,且回归人数甚至会超过外流的人数。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给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国。
(2)人才回归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劳动密集阶段人才回归率为6%左右;在劳动密集转向技术、资本密集阶段,人才回归率逐渐提高;进入知识密集阶段后,人才回归率可达60%。从表3中可看出我国正从劳动密集阶段逐步向技术密集阶段过渡,并且,随着科技实力的日益增强,相信我国科技人才回归率会不断提高。
表3
科技拨款 科技出口
科技开发占国家财高技术产 品占工业
机构(个) 政支出的品出口额 出口品的
比重(%)(百万美元)比重(%)
1999 22223 -29613.8617.21
1998 22151 4.3
24928.2715.54
1997 22532 4.4
20497.7713.14
1996 23610 4.4
15844.6412.43
1995 24985 4.4
13084.6310.47
1994 5422 4.6
8295.40 8.33
1993 5446 4.9
5326.66 7.2
1992
-
5.1
4354.58 6.51
1991
-
4.7 - -
1990 5416 4.5 - -
1988 5275 4.9 -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3)人才回归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关。第三产业所占份额越大 ,人才回归率越高。如今,我国政府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新兴产业的兴起,具有较高的利润率。例如,计算机、通讯行业等,这些对海外人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4)政策导向。我国政府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想方设法制订优惠政策促进人才回流,人事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也在积极地向有利于人才回流并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的轨道转变。近年很多地方建起了“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园”等基地,为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提供便利和各项优惠政策,这将有力地推动人才回流,促进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2 从国内来说,将会出现科技人才的双向流动
合理的人才流动是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途径,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是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部沿海各个开放城市,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地理条件优势,经济发展迅速;另外,东南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对外交流机会多,容易获得国外科技发展现状方面的信息,使得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吸引科技人力的中心地带。这种人才的单向流动使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各地的基层单位、以及农村由于人才匮乏而使经济发展的速度更慢了。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开发西部的新举措,这对于科技人才流向也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去年年初,人事部副部长徐颂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关于促进西部人才资源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即将出台。包括鼓励人才、智力向西部流动等9项重要内容。其中,颇受关注的“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这一新的人才流动政策将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此外,经济发达地区也积极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西部发展的人才政策。如2000年5月15日,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支持的若干意见》,提出了6项优惠政策。规定北京人可以“不动户口、保留在原单位身份、来去自由”地参与西部大开发。广东、江苏等地也为去西部工作的人才提供政策支持。2000年8月10日,人事部开通了“中国西部开发人才热线”。截至年底,该热线已收到个人求职咨询电话、信函近7000件次,求职信息2500余条。据统计,大专本科以上学历的求职者占90%左右。其中有不少人才要求携带专利去创业。在2000年2月上海人才市场开发的赴西部地区人才信息登记处,短短几个月时间,便有1400多名专业人才志愿赴西部工作。
与西部地区如火如荼地吸纳科技人才相对应的是沿海地区也都纷纷出台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北京也开始放松户口限制,开通高级人才进京“直通车”;上海更是3年连续3次修订人事政策,广招国内外人才。可以预计,只要西北部和内地贫困落后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持续数年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将逐步发生变化。人才既向东南流,也向西部、中部流,而且东南与西北互相流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双向流动格局。
3.3 科技人才流动更加规范化
人才流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不断地促进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又可能造成企业商业秘密的流失。特别是一些掌握企业秘密的高级技术人员,一旦他们把单位的技术秘密提供给自己所去的新单位或利用单位的技术秘密自办企业,就会给原单位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商业秘密与专利等知识产权不同,它处在秘密状态,一些企业又没有采取积极的保密措施,一旦发生纠纷,保护起来困难。因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企业采取一些有失公平的“土办法”来阻止人才流失;同时也会削弱企业进行人才开发的积极性。这些做法,既不利于人才流动,又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对于公平竞争机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为了使科技人员流动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我国政府采用了一种叫“竞业禁止”的条款。该条款的大致内容为:在职人员不得在与企业有相同竞争业务的企业兼职;不得自行经营与本企业业务相同的竞争企业;不得为自己利益或他人利益抢夺本企业的客户;在解除劳动关系后一定期限内,未经原单位同意,不得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工作。虽然“竞争禁止”在实际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争议,但如果合理安排该条款的适用范围及合同签订的内容,科技人员流动的规范性将会大大提高。现在有许多企业对科技人员流动后所带来的不合理损失,不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是运用法律武器来挽回企业的损失,最终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规范和完善,科技人员的流动也会朝着规范性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