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入人心的伟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入人心的伟力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它历经百年而不衰,在人类社会遇到挫折时又时常被记起,而且现在仍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地展开、实践。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更为关键的是,它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深入人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初心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衰、具有持久影响力和思想穿透力,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发展直至成熟,就是一部理论不断“入心”、大众自觉接受的心路历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人重读马克思《资本论》并力图发掘其当代价值。另一方面,40多年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取得,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个过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过从外到内、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结构”的辩证融合过程,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成长起来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实质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入心”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与历经曲折的“入心”过程

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一表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色,说明了理论“入心”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程也向我们昭示,理论只有深入人心、掌握群众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才能由精神力量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我给宝宝穿衣服注重的是舒适性和合体性,并没有使劲地打扮孩子,因为他最需要的是舒适。冬暖夏凉,合体也很重要,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孩子的运动和舒适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和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建立在他们对无产阶级利益关爱的“初心”的基础上的。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离不开社会现实,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不断总结工人运动的现实斗争中逐渐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早期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恩格斯有关《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著作,都是对劳苦大众利益的关怀和呐喊。一个理论只有紧密结合现实,并为人民大众利益代言和呐喊,才可能为大众所接受,并深入大众“心”中。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已经为其理论“入心”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正是对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关怀的“初心”,才使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被工人阶级奉为圭臬,并为它之后的传播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需要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学术滋养方能破茧而出,只有以严密的逻辑、简洁的文风和相对通俗的话语,才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并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才能“入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在传播形式上的统一,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深奥理论与简洁话语形式的辩证统一。从此,《共产党宣言》和“共产党”这个词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共产党宣言》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以及它日益腐朽的本质,并以锋锐的笔触描述了在资本的裹挟下,其他阶层都日趋变成无产阶级这一事实,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的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它鲜明而准确地对无产阶级进行了定位,即一个真正革命的阶级,由此无产阶级将团结为一个阶级;它向无产阶级说明了其自身日益贫困的原因,即“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共产党宣言》既向无产阶级道明了自身贫困的原因,也向无产阶级指明了未来的使命与道路,使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认识到自身就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即“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无产阶级明晰了自身的定位和使命,初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使工人运动自此有了方向指引。可以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思想的基本成熟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诞生。《共产党宣言》以“宣言”的形式,以充满朝气、斗志昂扬的“简练”文字来表达无产阶级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决心和意志,这无疑为劳动大众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基础和方法。

列宁基于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提出的“一国胜利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做了最好的现实注脚。列宁反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他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分析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准确理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正是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国胜利论”,认为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出现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而社会主义革命则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与此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也在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19世纪中期,当时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各国工人运动的最大弱点是在组织上理论上都远远不成熟,广大工人和人民群众尚未摆脱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当时,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思潮,成为理论家们打扮自己的“时髦”外衣,“人民”“社会正义”成为时髦的概念和意识形态的口号。正是在此情形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反对当时德国社会形形色色的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社会思潮。《德意志意识形态》第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当时德国流行的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观点进行批判,其中包括圣布鲁诺、费尔巴哈、施蒂纳、格律恩等人的社会主义观。这就在批判的基础上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然而,仅仅有书本和理论的阐释是远远不够的,这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自觉和“自在”罢了。所以,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之后,虽然国际工人运动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尚未占据主导地位,各种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无政府主义纷纷登上国际舞台,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攻击,如法国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英国的工联主义、德国拉萨尔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后来的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等。为了扩大影响,把各国无产阶级团结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这些流派吸收到第一国际中,但与它们展开了毫不妥协的斗争。正如马克思所说:“……成立国际是为了用工人阶级的真正的战斗组织来代替那些社会主义的或半社会主义的宗派。”可以说,第一国际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反对各种机会主义特别是无政府主义,并战胜它们的历史。正是在理论争辩和同社会现实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才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才深入到工人群众中,突破理论上的自觉自在阶段,进入到现实社会的自为斗争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壮大并“入心”的

当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己的理论后,他们就将理论置于社会运动实践中进行检验。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19世纪后半叶相继成立的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这两个国际性组织。正是在欧洲工人运动的大风大浪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接受革命实践的检验,从理论的“自在”逐步走向了革命实践的“自为”,初步完成了革命理论向革命实践的转换。

第一国际的成立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广泛传播中实现了对现实的指导,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斗争的开展。由此,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工人运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第一国际作为无产阶级第一个革命联合组织,意味着工人运动迈出了国界,具有了世界性;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下,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成立,并充分意识到,唯有团结联合,革命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求成为了工人阶级的理论自觉,第一国际既反映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实践需求,同时,又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各国无产阶级中的迅速传播,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各国工人阶级的自觉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这一称谓真正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称谓,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人们为了表达对马克思的尊重,逐渐开始从褒义的角度来使用这一术语,从此,“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才逐渐流行,并慢慢地为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组织所接受。随之,作为一种“主义”的马克思的思想及其理论,也开始扎根于欧洲工人阶级之中,并为广大无产阶级所接受。

背外侧前额叶损伤患者跨时选择能力的研究 … ……………………………… 代晨阳,马慧娟,胡盼盼,等 85

最后,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这个称呼被人们所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这个称谓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至70年代。当时俄国的无政府主义代表巴枯宁等人在马克思的名下冠以“主义”,巴枯宁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对马克思的尊敬,而是为了贬低马克思的思想。所以他故意将马克思的理论等同于“泛斯拉主义”“泛日耳曼主义”“俾斯麦主义”。在此,“主义”一词并不是褒义的,而是用来攻击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巴枯宁之后,法国的“马克思派”也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这一做法遭到了马克思本人的坚决反对,他反对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马克思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如此,马克思的这一说法还得到了恩格斯的多次肯定和引用。

第二国际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变成了指导社会现实的理论武器。必须承认,作为恩格斯的弟子,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思想的产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基础的,它是欧洲资本主义特别是德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技发展与资本垄断的必然产物。欧洲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当时欧洲无产阶级运动的新变化,为伯恩施坦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并进一步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环境和氛围,但这并不能成为其转向修正主义的原因。伯恩施坦鼓吹以和平方式长驱直入社会主义,主张放弃革命暴力斗争。从哲学观点看,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实质是他将庸俗的“经济史观”和“历史宿命论”等同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视为“逻辑的诡辩”,并试图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相结合,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替换为柏姆·巴维克的庸俗经济学。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遭到了列宁和罗莎·卢森堡的反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入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并逐步开始生根、发芽和成长。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个问题一直在拷问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意志。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够“入心”,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说,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伟大的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入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扩散、传播,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排除标准:1)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2)心、肝、肺、肾等内脏器官合并重大疾病的患者;3)患者的沟通有障碍、精神上存在着疾病的;4)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5)凝血功能有障碍、存在血液疾病、患有重大感染病的患者。

当然,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并不顺利。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于1978年以大无畏的勇气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探索,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由于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正是由于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这条道路才深入“人心”,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越走越宽广。

3.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是一个连续不断地过程,企业财务通过会计语言,用数字、符号连续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这一过程,企业财务数据呈现了一段时期生产经营最终成果。对这些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分析,可以促进管理者查找不足、寻找漏洞、规范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责编/张忠华 美编/王梦雅

(作者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标签:;  ;  ;  

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入人心的伟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